金天亮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得胜镇庙垭中心小学 湖北十堰 442216
摘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可采用关爱式、先扬后抑式、换位理解式、巧下台阶式、情理交融式等多种方式。从关爱孩子的角度出发,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尊重学生人格,公平公正对待每位学生,让批评也能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良药可口 批评艺术 关爱学生
古人云:“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学生犯错后教师对其适度的批评不仅是教育的一种方法,也是促进后进生品行转化的一种手段,更是一门艺术,还是一种智慧。方法得当便锦上添花,反之则适得其反。只有从关爱孩子的角度出发,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注重批评的方式,让批评真正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一、关爱式的批评。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可见,语言艺术在日常交往中至关重要。有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用一句鼓励的话肯定一个上课不专心听讲给老师画像的孩子当画家的梦想。孩子知道自己错了,却得到老师的褒扬,对画家的梦想充满了希望,立即纠正了不良言行,从此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很快就成了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最终实现了画家梦想。“人非圣贤,熟能无过。”何况是尚未成年的孩子!学生犯了错我常常会"训"学生几句,但我都是从关心的角度,善意地来“训”,和学生谈心、谈感受。让学生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感受自己的所作所为给别人造成的伤害,这样孩子会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从根本上改正错误。
二、先扬后抑式的批评。美国著名女企业家玛丽.凯认为“赞美是鼓励下属的最佳方式”。而将批评像三明治似的隐藏在两个大大的赞美之间。转化差生的大量实践表明,差生对教师的褒奖之词十分渴求,如果对差生一味的进行批评,必然会导致其逆反效应,即心理上的不信任、厌恶和对抗情绪。贬抑与褒扬结合,体现了对差生一分为二的态度,容易使差生感到批评者通情达理和实事求是,从而在心理上比较乐于接受批评。有经验的教师一般采用“赞赏——批评——激励”的方式来批评教育学生。如有一次我班有个学生在扫完地后,垃圾没有倒而是放在墙角边,于是,我就采用了先扬后抑式的批评法:第一步表扬:“今天的地面扫得很干净”,第二步提醒:“只是还有一个地方需要完善以下”,第三步激励:“这是个小问题,我相信,以后不会再有了”。听完我的话,这个学生立即把垃圾扫起来倒掉了。
三、换位理解式的批评。卡耐基说:“不要一味批评别人,要试着理解他们,试着明白他们为什么会那么做,这比前者更有益处,也更有意义的多”。对待学生的错误不直接批评,而是换位思考,用充满理解之情的话语,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让学生感动之余努力改正错误。教师应该用理解的语言代替直接批评,善意地点拨和提醒学生对自己的问题引起注意,让其领悟到自身的不当行为,进而改正错误。
我班有个学生经常迟到,每次迟到,我和任课老师都会批评她,然而非但不见效果,反而使得她经常为此闹情绪,不专心听讲。后来我了解到她的家离学校较远,还得照顾生病的母亲,在她又一次迟到的一天早晨,我把她叫到办公室谈心:“据我了解你家是离学校最远的,每天还得照顾母亲,很辛苦吧。”她说:“ 是的,所以我总是迟到。”我告诉她:“我离家也很远,需要坐公交来学校,有时候路上难免出状况,堵车的事常有,谁都没办法,但是咱们如果早起床几分钟或十几分钟,这种情况是不是可以避免了呢?你愿意尝试一下吗?”她原本以为我会严厉地批评她,做好了挨批的准备,没想到我一句批评的话也没有。于是她立刻向我保证:“老师,您放心,我会按照您说的去做,努力做到不迟到。”果然,从此以后,她迟到的次数越来越少,到后来,就再也没有迟到过。
四、巧下台阶式的批评。在大庭广众之下,不留情面的批评,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甚至造成僵局。此时,教师最好是“放他一马”,给学生找个台阶下,以便化解尴尬的局面。有一次,有个学生把一把木制米尺弄坏了,有学生报告到数学老师那里,同学们对老师如何处理这件事拭目以待。得知此事后,我立即向大家解释:“这把米尺原来就有一道小裂缝,只是大家没发现而已,老师家里正好有一把米尺放着没用,明天拿来用就是了”。事后,这个学生主动找到数学老师,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自觉赔偿了一把新米尺,并逐渐改正了以前的许多缺点,从一名后进生转化成品学兼优的学生。这种“巧下台阶,放他一马,以退为进”的方法,既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也让他明白教师对他的爱、对他的希望。留一片空白,使学生清楚自己的错误,这对帮助他矫正自己的行为,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情理交融式的批评。差生冷漠的心灵呼唤,离不开教育者的感情作媒介,师生之间思想上的共鸣,更需要教育者借助爱的力量去撞击。情感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感召力量,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鸣,情不通,理不达,感情相悖,即使是金玉良言,也免不了好雨落在荒田里。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小学校长时,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一天,陶行知先生无意中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就迅速将其制止,并要求他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一趟。放学后,陶先生处理完手边的事情后赶到办公室时,看到王友早就等候在门口。陶先生把他领进屋,很客气地让他坐下,没有立即批评他,却出人意料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遵守时间并且比我先到。”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并且也听师长的话,是个好学生。”待王友迟疑地接过糖,陶先生又说:“你是个有正义感的孩子,你打同学也不是无缘无故的,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同学,你看不过去,才出手打人。”说完陶先生又给了他第三块糖。王友再也忍不住了,边哭边说:“校长,我错了,你批评我吧,我不该打同学,我不能接受你的奖励。”陶先生笑了,又拿出第四块糖:“你已经承认了错误,再奖励一块。我们的谈话结束了,你可以走了。”从此那个孩子变得团结同学、尊敬师长了,成了一名人人喜爱的好学生。
批评有法,但无定法。尽管我们的批评未必会有切肤之痛的深刻,但能从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出发,善用批评这一教育方式会与表扬有异曲同工之效。
参考文献
[1]庞晓辉.“绿化式”批评教育的艺术和技巧[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年02期.
[2]钟益;;演奏好批评教育的“三步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年12期.
[3]王翠红;;让批评教育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助推器[J];新课程(小学);2010年07期.
[4]冉远贵;;浅议批评教育的艺术[J];新课程(教师版);2007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