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东维
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童游中心小学 354200
【摘 要】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课堂深度学习理论的提出是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深度学习是当代学习科学理论针对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被学习、浅学习、虚学习等现象提出的崭新学习方式,深度教学关注学科本质、过程、思维等,努力让学习真正发生,已经成为课堂教学变革的基本走向。引领学生深度学习,能够让学生向数学本质更深处漫溯,有效达成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在数学教学中,“说理”是开启深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说理”教学可以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数学思考,迸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深化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实现深度学习。通过实施说理课堂,能有效开启深度学习。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深度学习;说理课堂;分数除法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存在着简单记忆、重复训练、假自主、假探究等浅层学习问题,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能只浮于表层,要让学生学的有“深度”,能向数学本质更深处漫溯,使得学习真正发生,最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1]所以,要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基于深度学习研究,要想开启深度学习,必须打破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师应该立足学生的认知基础,展开“说理”教学,激发学生说理之欲,疏通学生说理之梗,让学生领悟说理之妙,引导学生自主说理,进行深层思考,解决真实困惑,聚焦数学本质,实现深度学习。[2]接下来,以《分数除法》为例,具体谈谈“说理课堂”之匙是如何开启“深度学习”之锁。
一、创境设疑,激发说理之欲——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我国哲学家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是思维的助推器,人们的思维就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创设情境、设置疑问,好的导入情境、问题能很好的激发学生探究与求知的欲望,当学生经过自主思考后,才会有“话”可“讲”、有“理”可“说”。疑而引思,每节课应该先让学生暴露自己的真实困惑,带着学生的真实困惑开展教学,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3]通过“真实困惑”,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够在知识海洋里遨游探索,深入思考,挖掘数学本质,实现深度学习。
在“分数除法”一课导入新课环节中,通过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进行谈话导入,创设轻松的说理氛围,抛出挑战任务:“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学生通过自主预习以及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很好的完成这一道题的列式甚至计算。教师此时不评价学生的答案正确与否,追问“关于分数除法,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为什么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为什么不为零?”这些是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都是学生的真实困惑,一个个来自学生的困惑“为什么”自然引起所有学生的注意,很好的激发了学生探索、说理的欲望,学生在驱动问题的导向下,明确探究目标,进行思考、说理,最终实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深度学习。实施说理课堂,有效开启深度学习。
二、巧设活动,疏通说理之梗——主动探究深度学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可以让学生保持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4]因此,在教学中设计相关“说理”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说理课堂的乐趣,通过自主的说理、辩理,使得学生聚焦数学本质,理解数学本质。
在“分数除法”教学中,为更好的给学生搭建说理平台,疏通说理之梗,采用分层教学,先设置简单的分数除法算式(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学生通过自主探索,都能很好的根据以往的旧知——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结合画图的方法进行说理,明白背后的算理,“表示……”“为什么等于,我是结合分饼来思考的……”像这样由浅入深的说理安排,使得每个程度的孩子都有“话”可“讲”、有“理”可“说”,增强学生说理的信心,使得说理课堂有序开展,在学生尝到说理“甜头”的基础上,教师再放手让学生自由举例分数除法算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所举例子进行说理,在自由举例说理过程中,课堂上便出现学生不会说理的状况,一名学生举手说:“我举的例子是,这也是一道分数除法算式,我会利用前面大家分享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但是画图画不来,还是不明白为什么可以这样算?”针对分数除以分数这一类的情形,孩子结合画图法进行说理时遇到了困难,此时,不急于向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感受画图法的局限性,继而引发学生思考,“除了用画图法来说理,还有其他方法吗?”将课堂的主动权再次交给学生,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倡导“兵教兵”策略,学生们在锦囊的提醒下,开始通过学习小组合作寻找解决方法,最后,学生从代数的角度利用商不变性质方法进行说理,明白了分数除以分数算法背后的算理。通过教师设置的教学活动,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说理,让学生主动探究,学生将分数除法与分数乘法真正的联系起来,聚焦分数除法的本质,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最后实现深度学习。实施说理课堂,有效开启深度学习。
三、思而求索,领悟说理之妙——融会贯通豁然开朗
思而求索是深度学习的保障,研究表明,学生的元认知反思、评价等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学生深度学习的效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结果展开反刍、咀嚼,通过追问、反思,学习中学会融会贯通,引导学生对数学发现、探究、验证等活动的结果进行说理,将数学课堂引向深度学习,最终得以豁然开朗。[5]
在“分数除法”教学中,当学生在探索除画图法以外的方法时,引导学生思索,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学生呈现商不变性质说理时,追问:“为什么要将这个除数变身成为“1”?”“这里为什么被除数和除数要去乘他的倒数呢?”通过一个个深度追问,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深度挖掘,实现自我超越。“通过大家举的例子,我们可以说任意一个数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都可以写成乘这个数的倒数吗?”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举例的算式,找到算式之间的异同点,让学生体会可以通过将新知转化为旧知进行获取知识。这节课关于转化思想的渗透,对于小学生而言,不是一次简单的转化思想,更是将一种运算变为另一种运算的神奇转化,这对于一直认为加、减、乘、除运算看成并列的四种运算的小学生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与冲击。“这节课和往常的课有什么不一样?谈谈你的想法。”,引导学生回顾自己探索学习真理的过程,感受说理之妙。深度学习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思考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融会贯通。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说理,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深度启发、追问,反思,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能够豁然开朗。深度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学会学习。实施说理课堂,有效开启深度学习。
有人说,望远镜是眼睛的延伸,能够使人看的更远;交通工具是双脚的延伸,能够使人跑得更快;那么,说理便是思维的延伸,能够使学生在深度学习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说理的培养,以“说理”的方式落实课堂教学,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深化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引领学生走向“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深度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当说理成为一种习惯,深度学习便不再是一件难事,而是一件趣事!所以说,实施说理课堂,能有效开启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曹荣荣.追求说理的数学课堂[J].教师·下,2017(07):97-92.
[2]黄海花.让小学数学课堂因说理而精彩[J].新课程·上旬,2019(12):70-71.
[3]张素坤.让深度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真正发生[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2019(01):19-20.
[4]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5]陈爱琼.立足小学说理课堂 促成数学深度学习[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20(5):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