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发表时间:2021/1/1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8期   作者:石艳颖
[导读] 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已不再是一成不变地“教教材”
 
        石艳颖
        吉林省扶余市增盛镇中心小学
        【内容摘要】 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已不再是一成不变地“教教材”,而是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既然是“用教材教”,就要尊重教材,在认真“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准确地提炼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概括知识概念,引发知识生成。另外,教师还要在把握教材的前提下,适当地拓宽教材,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知识,同时提高能力。
【关键词】
        教材,新课程,设疑,提炼知识,拓宽教材。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查永霞:《让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课堂“活”起来》/《新课程》杂志(小学)2018年第12期。
        (3)刘佳:《基于已有经验的小学数学任务驱动教学的内涵与模式研究》/《教师教育论坛》2019年第10期。
【正文】
        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教师,我要不断强化课改意识,努力学习具有前瞻性与创见性的教育理念,深刻领悟《数学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使自己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但能够驾驭教材,而且能够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而,决不能一味地、盲目地“教教材”,而应该把教材作为一种引导学生学习的“媒介”,通过“用教材教”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能力。
        遵循《数学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课程设计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我们知道,小学数学课堂,要注重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这一过程,实质上就是注重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经历。因而,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知识、轻方法,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在实际操作中,要精心设计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个教学环节,并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科学、有序、高效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而不是通过“照搬照抄”而简单地呈现教材中的设计过程。
        然而,教师应该怎样灵活地运用教材呢?现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我将从两个方面简单地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准确地提炼知识
        小学数学教材上有的知识概念并不是明确给出的,而是有意留有一定的“空白”,以此让学生去深化总结。这就要求学生在深入探究之后,能够准确地提炼知识,并将其概括出来,以做到知识的整合,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如在教学《最大公因数》时,教材中在呈现例1之后,结合8和12这两个数给出了公因数的概念。
        在讲解例题之后,我是这样提炼知识的——
        师:8和12公有的因数是什么?
        生:8和12公有的因数是1,2,4。
        师:所以说1,2,4就叫做8和12的公因数。
        师:16和24公有的因数是什么?
        生;16和24公有的因数是1,2,4,8。


        师:那么该怎样描述16和24的公因数呢?
        生:既然16和24公有的因数是1,2,4,8等四个数,则1,2,4,8就叫做16和24的公因数。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好!下面谁来总结一下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概念呢?
        生: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因数。
        如上述过程,在公因数的概念教学中,学生头脑中两个数的公因数这一概念的形成并不是无源之水,而知识概念的生成正是通过课堂探究实现的,所以,在此过程中知识的“提炼”简洁、准确,易于激发学习兴趣,且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适当地拓宽教材
        教学实践表明,小学数学学习如果只停留在对教材已有课程的学习中,而不去对教材知识进行拓展、延伸,那么,学生的所学毕竟是肤浅的,这样也难以实现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
        实质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地进行知识拓展,以丰富学生的解题经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中的例3时,按照教材的思路解决问题之后,我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拓展教学。
        例3(1)3.8m3是多少立方分米?(2)2400㎝3是多少立方分米?
        我是这样进行拓展教学的——
        ?师:第(1)个问题中涉及到哪两种体积单位?
        生:涉及到立方米和立方分米。
        ?师:在这两个体积单位中,哪一个体积单位是高级单位?哪一个体积单位是低级单位?
        生:立方米是高级单位,而立方分米则是低级单位。
        ?师: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生: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0。
        ?师:这个问题是把高级单位转化为低级单位还是把低级单位转化为高级单位?
        生:是把高级单位转化为低级单位。
        ?师:所以应该怎样计算呢?
        生:用3.8乘以进率。
        以上是例3(1)题的教学片段,而第(2)个问题则通过类似的的推理而得出结论,即用2400除以进率,教学过程略。
        对于本例的教学,我能够结合教学内容,对教材知识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可以说,教材中所选取的问题是颇具典型的,是有代表性的,而我所做的知识拓展也是非常必要的,这无疑是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的“金钥匙”。
        在本例的教学中,如果不采用“设疑-引导-交流-探究”的教学方式,而依然按部就班地进行“灌输”、“讲解”,那么,根本就谈不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只能是一味地“教教材”,这是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样,既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教材,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当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学生就会迎刃而解了。
        诚然,若做到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既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需要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又需要认真备课,且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精读教材,深入研究教材,努力发掘知识点及其相互联系,这些都是教师自身素质与教育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