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数学计算能力之我见

发表时间:2021/1/1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8期   作者: 卢雁
[导读] 计算知识是小学数学的基础内容,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的重要内容



        卢雁
        重庆市云阳县盘石小学
        摘要:计算知识是小学数学的基础内容,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的重要内容。因此,小学生计算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包含了准确率和正确率这两个方面的计算能力,对学生学好数学及理科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影响学生一生、伴随学生终身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师特别是低段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训练;提升
        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之一,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成绩和日常生活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为了让学生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也在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总结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新的教学方式下得到锻炼和提升。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黄金时期,为了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和认知科技的能力,全面开发学生的智力,需要得到老师的重视,并有针对性的找到合理的解决对策,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和效率。本文就如何训练计算方法、提升计算能力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强化学生对加法、乘法口诀的背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乘法口诀表和加法口诀表是学生进行计算的工具,是学习数学过程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一部分,是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学生只有对乘法口诀表和加法口诀表进行熟记熟背并灵活运用,才能进行最基础的计算,因此这是数学老师教学开展的基础,基础是否扎实牢固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老师在教学中要设计灵活多样的计算形式
        计算能力既需要口诀与理论知识,又需要不断强化训练。人每种能力的养成和提升一般都是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的,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口算训练和笔算练习,从口算和笔算两大基础算法上强化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在反复训练中得到锻炼和提升,这种学习方式对每个科目的学习都是很有效的。例如,老师在每节课前可以给学生出一些口算题,让学生进行抢答或者以“开火车”的形式训练,活跃课堂氛围,同时增强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在课后给学生安排一些课后作业的计算,通过长此以往的训练,学生就会更加的熟练。与此同时,为学生设置一些趣味性、生活性、开放性的练习内容,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我们走进超市,给学生十元钱让学生自主购买,怎样买种类最多或最少,以此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提升数学运用在生活中的计算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方法和能力,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估算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实际生活能力。一般情况下,我们常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但在具体事项中,有时“只舍不入”,有时“只入不舍”。例如,一套衣服需要1.1米布,现有3米布就只能做2套衣服;进一批货物,货款必须估算多不能少。通过估算练习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训练,数学素养逐步提高。
        四、教会学生灵活运用简便算法
        简便运算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突破口,掌握了简便运算,能提高运算的速度和准确率。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结合律、交换律、分配率。此外,还需要掌握减法和除法的性质,商、积的变化规律等。在掌握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例如,25×32×125=(25×4)×(8×125)。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可以运用这些简便的计算方式,让计算得到分解简化,让计算量变小,这种简便的计算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的很多化繁为简的一些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从而渐渐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行为决定习惯。在学习中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至关重要的,这对学生的影响都是颇深的。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有着眼高手低的缺点,不重视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练习,从而导致很多学生的基础功底不扎实,在做题的时候总是在一些基础知识上出错,总是出现一些简单的运算错误或者因为粗心而犯下的错误,其实这些错误都是可以避免的。例如,让学生养成学生自觉的进行检查和养成验算的一些好习惯,让学生在书写过程中要书写规范整洁,避免不规范书写导致数字的遗漏,错认等失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养成了自觉验算的学习习惯,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有效减少出错率,知识点得以巩固,计算能力快速提升。当然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一个过程,老师在教学过程要加强训练,对学生严格要求,并长期坚持下去,特别是要区别对待,对后进生要加大训练强度,把各种简便算法讲深讲透,增强趣味请,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对计算特别是简算的兴趣偏好。
        五、注意让学生主动的进行学习和训练
        学生一旦养成了某个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也是督促和监督学生最有效的方式。学生会对自己感兴趣的科目上下功夫,他们愿意在这上面花费时间,学生的学习成绩自然而然的就得到了提升,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也是一样的,只要培养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生的数学成绩就会得到提高,从而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学生在经历了一定阶段的训练以后,各方面的能力有了相应的提高,对于那些有点难度的问题,其实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分析能力。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需要根据学生目前的情况选择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内容,并且结合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更容易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积极的寻找,如何通过科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学习和训练。因为计算能力的提升其实就是靠大量的练习得到的,一些相关技巧的教学只是辅助,学生只有在大量的训练以后,才能够真正的将技术科学的运用起来,才能够产生一定的感觉,通过大量的计算和训练学生的状态会真正的得到极大的提升,在这样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质量就会得到有效地保障。实际课堂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和训练,但是如何才能够让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和训练呢?这需要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不同状态,教师必须要对教学的具体模式进行调整,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真正的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和学习,这是现代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要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必须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自己的学习。
        总结: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内容多、占比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数学成绩。数学中许多概念的引入都是通过计算来完成,解题的步骤、结果也是通过计算来实现的,甚至几何知识中周长、面积、体积的公式推导,同样是通过计算一步一步来求证而来,小学高段的比和比例、分数应用题等难点都与计算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基石,是技能,是工具。教师在现代教学活动中要积极探索,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因材施教,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寻找到提升计算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张丽娟,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4,(08)
        [2]何燕伟,浅谈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措施[J],读写算,2012,(22)
    [3]陈建,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7,
(16):64-65.
    [4]杨儒明,探讨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04):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