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昕蓉
天津外国语大学
摘要:本文从中国教育哲学和西方教育哲学的主要思想及理论出发,比较分析了中西教育思想中个体培养的目标及策略,总结出个体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新时代的高等教育首先要培养人格完善的个体,并通过个体的全面发展来促进社会的发展,迎接各行各业的新时代新挑战。
关键词:中西教育哲学;比较研究;个体发展;教育目标
Abstract: On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goals and strategies of individual cultivation in present higher education is made,inducing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will be strengthened by carefully planned character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who are playing the key role in upcoming challenges in all industries in new era.
Key Words: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comparative study; individual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goals
研究背景
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也具备很多相似性,本文会通过历史中各位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论著中提到的育人思想入手,来进一步说明为何要了解这些特点并寻找相应的出路和管理对策。
高等院校的社会功能已经出现了新的时代特点,高等院校不再单单是实现政治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也不完全是战后各个国家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工具,随着世界范围内社会民主生活的发展,高等教育所面向的个体特征越来越明显,个人对自己命运主宰的权利也越来越大,高校中的学生刚刚步入成年,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最佳时期,他们对知识、教师、校园内外人际交往的体验期待很高,因此,对个体的全面培养是实现高等教育新社会功能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涉及到新的时代特征下高等院校重新认识和设计自己的教育理想和目标。
各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为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阶段,进入21世纪后,这个功能依然存在,但并非单纯从促进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的角度来实现,越来越多的学者就此展开了思考和讨论。2011年7月,中德文化网对德国迪特里希·本纳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彭正梅教授,就“教育在当今时代的作用”的话题进行了访谈。当他们谈到高等教育的功能时,两位教授都强调了教育的自身逻辑和非工具性。认为如果高等教育仅仅将提高国家竞争力作为重点,高等教育便很容易沦为一种工具,目的性过强会导致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倾向。(Benner and Peng, 2011)其实在很多地方,大众在选择高等教育的同时,已经带有很浓重的“功利主义”色彩和“目的性”。一些学生或家长选择进入高等教育的的主要目的是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可以改变社会阶层或是从个人的角度造福子孙后代,于是对专业和学科的选择并没有体现个人的特长和理想。
与此同时,也应该警惕高等教育的“内在经济化”,因为如果高等教育追求的是“利用最少的成本与付出,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收益”这条经济化规则,便忽略了高等教育的对象“人”的特性与发展特点。(Benner and Peng, 2011)因为国家竞争力和社会价值的实现,都是通过个人价值的实现,学有所用,以及各尽其职来完成的。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全面人格的义务和功能,也许从古到今这一直是一些哲学家、教育思想家的理想,并在历史上不断为人们所思考、讨论。但是在新时代,则显得更为突出和迫切。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更应该注重人才的智力和精神发展(Benson, 2015: 70)。如果说培养创新型人才有助于国力的提升,创造力更可以归结为完善人格的一部分。通过对个体的全面培养,可以间接提高国家竞争力,又不失育人之理想。
什么是完善的人格呢?全面培养的定义是什么?为什么完善的人格发展更能促进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高等教育中,什么样的原则可以促进高校成年学生完善品格的培养?
在古典时期,很多哲学家都提出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美德的思想,在这个科技发展经济发达的时代,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标中,曾一度过于重视职业性培养,而忽视了该层面的人才诉求,因此重新从哲学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似乎更具有反思的价值。
中西主要教育哲学思想在个体培养目标中的体现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到四种重要的美德: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首先,柏拉图认为,智慧是具有爱智慧天性的哲学家才拥有的专利,智慧基于哲学思考, 智慧不仅仅是个人的品格,更是用来考虑国家大事,改善内外关系的知识,因此,这里的智慧,是沟通个体与社会的一座桥梁。(Shan, 2000: 17)其次,勇敢指的是一种随遇而安的精神力量,不论处于何种情况下,苦恼还是快乐,欲望还是恐惧,都可以保持坚定信念的一种品质。节制,指的是内心的良好秩序,是对快乐与欲望的控制,这不是一部分人应该具备的美德,而是需要全体公民具备的美德。正义,是规范社会中不同类型人之间关系的准则,哲学王,军人,工农商业者,都应该各尽其职,分工又合作,各自向社会集体提供利益,这种正义,是个人与社会的完美结合,也是全体公民的幸福。
中国的哲学家教育家孔子最早在《论语》第10章中提出了君子的品格,并把君子的品格上升和推崇为作为治理天下的君主所必须的品格和基本条件。认为这样的人才能够积极正面地影响周围的环境,在决策中公正果断,非常有助于社会和民族的发展。“中国思想家认为孔子是教育观念、内容与目的独一无二的启发源泉。儒者必须品德高尚、展现仁的理想,并且能够成长为关怀社会而且负责人的人。
”(Li, 2000:14)
这里谈到的君子的品格可以概括为“君子九思”,孔子说过:“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下面是这九个方面的具体含义:
视思明:观察事物,就要彻底明白,则需要对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思考。
听思聪:不论听到什么事件或观点,都不可人云亦云,要以自己的智慧去判断,去取舍。 所以要听逆耳之言,要听远方之言,逆耳之言可以省思,远方之言可以攻错。
色思温:色,就是脸色,面对他人,要展现出和蔼可亲的脸色,不要过于冷漠或热情。
貌思恭:貌,是一个人的仪容、仪态。言谈、服装、态度是一个人的整体表现,在任何场合,要授人以谦虚、恭敬、尊重。
言思忠:忠,是“忠诚于自己的良心”,不做违背良心、道德的事,同时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然后才能做到忠于他人,忠于事业。
事思敬:事无大小,做好一件事,做完一件事,就是敬业。社会上有各种行业,你选择了做什么,就要尊重你的选择,以负责、尽职的态度去做。
疑思问:有了疑难的问题,要不耻下问。旬子《劝学篇》中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韩愈的师说上也说:“人非生而知之者,熟能无惑?”学问之广之大,无人能全部通晓。不懂就要问。
忿思难:当心中有怒火要暴发时,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免招来麻烦。《中庸》引文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见得思义:面对垂手可得的利益时,是否应该最先想起“义”字?义,指的是“适宜、正当、合理”,如果是,可以接受,否,则果断放弃。
由此可见,具备这些品格的“君子”,会一直处于一种“思”的状态,思虑自己是不是做到了人前人后达到这些标准,即便自己独处时,也会不时地反省。
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主张教育应该引导人的善行,因为他生活在城邦制的时代,他认为,城邦应该是自然所驱的至善的社会团体,通过教育,可以让城邦中参与政治生活的公民都具有善德,公民人人为善,城邦才能成为善邦。亚里士多德在这里强调了社会的良性发展取决于构建社会的个体的优良品行,个人品行的水平可以直接决定一个社会的风貌特征。
杜威及教育界的重构主义者认为,依照传统或习惯来思维或行动是不够的,人们需要对现有的社会体系进行重新生成,对同一个问题需要不同的答案。如果我们试想生活与行动的新方法,就必须有能力去评价和引导社会的变革,因为可持续性发展要求我们有挑战的意识,主动行动的能力,具备集体责任感,懂得合作,并对全人类的美德持有信心。(Granados, 2015)
小结:综合全面的素养为育人目标的重要性
可以看出,古典时期主要强调人格和品德的重要性,可以被总结为培养人的“道”的层面,个人发展的品格不仅是个人修养的需要,还具有服务于治国目的的特征,无论国家的政体是什么,公民的完善人格都是对社会发展有利的。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航海大发现和资本主义和城市的发展,从地理到头脑都实现了探索性的突破,科技行业和人文学科中的创造性得到发展,工业革命时期,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和自由市场的法律保护也日趋完善, 加速了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在现代社会,公民的品行从较为综合抽象的品格,过渡到各种具体能力的全面发展,独立思维能力,批判性创造能力,创造力与终生学习能力,不断适应快速变化的未来社会的能力。
正如学者格拉纳多斯这段话所言:“最初,教育及其理念主张创造出“完美”的公民性。后来,这一目标转变成确保公民可以接受良好的训练,近期,这一目标由转换为唤醒公民的批判精神。如今,这一理想变成了创造力:一项学习能力,终生自愿接触新鲜事物,且相应对学习预期进行调整;如果做不到重复学习,则谈不上会学习,如果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盲目自大的弱点却不去改正,也谈不上会学习。在一个知识型的社会,教育是在一个不稳定的环境中,还能保持创造力的能力,是当我们内心产生认知冲突导致无法认识真相后,还能进行调节的能力。因此,在这个流性现代化的世界,我们必须远离零星的教育,面向终身教育。这包括克服为了安全感而产生的个人阻碍:安全感是我们紧紧依靠的支柱,但是在这样一个不安全的,即时有效的世界,这种观念是错误的。(Granados, 2015)”
由此可见,对人的综合素养的培养是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希望培养出的人可以在这个快速发展并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学会适应、生存,懂得服务,合作。他们既可以实现个人专长的发展,也懂得彼此进行协作,并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才智,在全球化背景下,为整个世界各个行业做出贡献,迎接不断的变化与挑战。
参考文献
Benner, Dietrich & Peng, Zhengmei. (2017). An Interview on the Role of Education in Contemporary Period: The Goal of Higher Education. Initiated by German-Chinese Culture. (available at http://www.eeo.com.cn/2011/0902/210245.shtml)
Benson, Arthur Christopher. Edit. (2015) Cambridge Essays on Education. Harbin: Heilongjiang Educational Publisher.
Granados, Jesús. (2015). The Challenge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available at http://www.guninetwork.org/articles/challenges-higher-education-21st-century)
Li, Hongqi. (2000). Educ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a, a History. Brill Publishers.
Pan, Maoyuan & Wang, Weilian. (2013). On Higher Education. Xiaman: Fujian Educational Publis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