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敏
中国航天科工防御技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100039
摘要: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其自身的学术素养和指导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导师队伍建设是做好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基石。R科研单位是国内科研单位培养研究生最早的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笔者试图通过对该科研单位多年来的导师管理经验和数据统计,分析导师队伍现状,发现导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助力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考评、队伍建设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导学”关系。导师自身的学术素养和指导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导师对其专业领域的指导起着关键性的导向作用,除此之外,导师还对研究生的思想、生活、心理等各方面都发挥着很大的引领作用。因此,研究导师队伍建设对推进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导师队伍现状分析
(一)导师队伍概况
1.导师年龄分布
截止到目前,R科研单位共有近300名研究生导师,其中博士生导师比例占1/5,硕士生导师比例占4/5。根据统计,35岁以下的导师占比3%;36岁—50岁的导师占比65%;51岁—60岁的导师占比28%;60岁以上的导师有占比4%。导师队伍整体呈正态分布,以中年人群为主要力量。
2.导师职称分布
R科研单位导师队伍中有研究员或等同研究员职称的导师占比89%,高级工程师或等同高级工程师职称的导师占比11%,导师职称分布基本以研究员级别的为主要构成。
(二)导师指导论文倾向
R科研单位导师主要从事国家下达的实际工程项目的科研攻关工作,所指导的自培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几乎均来自于科研生产实践,学位论文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学位论文的写作就是研究解决科研生产中遇到的难题,研究目的明确、研究方向清晰。在读研期间,研究生深入到科研生产一线,参与到型号研制工作。一方面,研究生可以在正式工作前提前熟悉科研环境、了解单位科研生产工作现状;另一方面,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参与研发工作、将研究生阶段所学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中学到的知识充分结合、丰富自身实践经验、锻炼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积极到生产实践中发现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为下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和论文写作奠定基础。
(三)导师授课情况
导师授课在本文中分为3类授课,第一类是导师在R科研单位讲授专业基础课,第二类是导师在R科研单位为研究生开设讲座。
第一类课程授课情况:目前,为研究生授课的师资队伍基本由高校外聘教师和本科研单位专家组成。R科研单位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紧密联系科研生产实践,聘请的研究生导师在在课程实用性、科研生产实践上占有明显的优势。
第二类课程授课情况:R科研单位为研究生组织的讲座有专业知识类、办公软件类、职场规划类、国防知识类、心理健康类等等,虽然每年举办的讲座不及高校众多,但也题材广泛,颇受同学们欢迎。讲座的主讲人主要是各大高校或社会知名机构人员,本科研单位导师为数极少。
(四)现行导师管理模式
R科研单位每三年举行一次研究生导师的遴选、考评及培训工作。
对于初次遴选导师的申请者,首先由本人提出申请或由所在单位推荐,报学位授权点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查;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根据导师的基本条件进行资格审查并投票表决;通过者报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提请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院学位评定委员会投票表决,决定是否同意申请者的申请。
对于现任导师的考评工作,R科研单位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根据导师的招生情况、思想政治情况、科研课题情况等条件投票表决被考核导师是否具备是否留任的资格。流程基本和遴选工作相同。
新任导师遴选成功后,R科研单位会随后举行新任导师培训工作,内容涉及导师职责、法律法规、注意要点等。
二、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生论文学术探索不够前沿
R科研单位导师主要任务为工程项目的研究攻关,其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应用性,所指导的研究生论文选题基本来自于工程实践。这样的论文优点是可以直接解决科研生产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但缺点也是不容忽视的:研究生理论水平较低,学术积淀不够,缺少探索学术前沿的热情,造成创新性水平不高。
在TRIZ理论中,“创新”被划分为五个等级:
1.最小发明问题:主要依靠技术人员凭自身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在本领域内进行正常设计,或仅对系统进行简单改进和仿制。
2.小型发明问题:采用本专业已有的理论、知识和经验来对现有系统的某个组件进行改进。
3.中型发明问题:运用本专业外但是一个学科内的现有方法和知识对已有系统的若干组件进行改进。
4.大型发明问题:必须采用全新的原理、多学科交叉,来完成现有系统基本功能的创新。一般是从科学底层出发,而不是是工程技术角度。
5.重大发明问题:利用最新的科学原理来导致一种全新系统的发明、发现,主要依据人们对自然规律或科学原理的新发现。
诚然,研究生论文理论水平不高带来的后果是显然易见的。
(二)导师参与授课程度太低
R科研单位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中,本单位导师仅占18.5%;开设的讲座中,本单位导师占整个导师队伍的0.18%。从这二类课程计算,导师总体参与授课程度太低。原因有二,一是R科研单位导师绝大部分是本单位的中坚力量,科研任务重,时间紧,指导研究生的力度有限。二是R科研单位是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单位,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任务规定或学术氛围均不及高校投入大。
因此,导师授课力度无论是在实际数量和相对需求上,均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鼓励导师参与到更多的教学任务中去,培养更具有本单位特色的研究生。
(三)缺乏动态的考评机制
导师考评机制相对单一,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相应的淘汰机制。
1.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没有将研究生获得的创新成果与导师的奖励联系在一起,如:没有将研究生学术论文发表的数量、级别、学位论文的优劣等内容作为激励导师的一种手段。在R科研单位召开的研讨会上,导师也曾表达过不能光凭导师的一厢情愿的“导师情怀”去激励导师。不仅应该在物质上使导师得到保障,更应该在精神、名誉上使导师得到激励。
2.缺乏相应的淘汰机制。
目前R科研单位对于导师的淘汰制度是:连续三年不招生的导师,取消导师资格;对思想、职业道德、工作或健康状况等不适宜继续培养研究生的导师,取消导师资格;经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认定因导师的原因致使研究生不能按期毕业或不能授予学位的,取消导师资格。
而对于导师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学术不短行为、对学生的指导水平和指导量等内容缺乏考核。
三、解决措施
基于R科研单位军工科研院所的特性,结合多年研究生教育工作实际,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一)提高导师遴选标准,加强导师培训与研讨
研究生论文水平的高低,除了研究生自身的学术功底外,导师是很重要的因素。一个学术水平不够高的导师是很难指导出一篇高水平的论文,因此,针对研究生论文的学术水平问题,我们可以先从导师入手。
1.提高导师遴选标准
博士研究生的导师必须在单独承担或共同承担的科研项目中获得某集团以上级别的“科技进步奖”(在共同署名中排名为前三位);或在国际(国内)专业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或做主题发言;硕士研究生的导师必须在近三年内行业知名的一流期刊上发表过论文。
2.加强导师培训
坚持新任导师强制培训,通过培训,导师对自己的职责、导师如何履职等内容有所了解。另外,通过制定和下发《研究生导师手册》,使导师对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全面了解,确保导师对研究生培养流程、研究生培养制度等做到了然于心。
3.推广导师个人负责和研究生指导小组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由具有不同学术背景、不同知识结构的教师共同指导研究生,以突破由于个人的知识面、思维习惯受单一学科限制所带来的狭隘模式,提高论文指导水平。
(二)加大导师授课力度
加大导师授课力度,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加大导师在专业基础课程的授课力度
目前,R科研单位为控制类、电子与通信类、计算机类三大专业开设的课程里,控制类课程的学分已满足毕业要求总学分,而电子与通信类、计算机类学分并未达到毕业要求学分,虽然研究生可以在研一第二学期进行校外选课,但如果R科研单位R科研单位可以增设几门专业课,使得R科研单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更加完备,也可以使我们的课程更具特色。
2.加大导师在各类讲座的讲授力度
目前,R科研单位自主举办的学术讲座为数不多,讲座不仅搭建了师生交流的平台,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还可以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而导师无论是在学术领域、人生阅历或是对航天文化的理解与热爱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应该鼓励和欢迎导师做各类讲座。
(三)建立健全导师的考评机制
加强对导师的考核,建立健全导师能上能下的考评机制。
1.建立导师与研究生协同创新激励机制
研究生的优秀论文或先进科研成果离不开导师的悉心指导,应该建立导师与研究生协同创新激励机制。研究生毕业论文被院学位评定委员会评为优秀论文,或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2篇以上论文、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4篇以上论文,或研究生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的导师,给予表彰奖励。强化导师责任,根据导师招生情况和培养质量,在考核基础上评选优秀导师。优秀导师在职称晋升、推荐与评聘各类专家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2.建立有效的淘汰机制
考核导师可以从其招生数量、职业道德、指导学生、自身学术水平等方面进行考核。除去上文提到的淘汰制度外,补充措施有:
第一,建立学位论文评价结果的追溯问责制度。在国家和北京市学位论文抽检中,出现一次不合格,取消导师资格,核减导师所在单位招生指标一人,加大考核力度。
第二,考核导师学术水平。在聘任期内,导师须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一篇;主持完成省部级鉴定成果1项以上,或获省部级奖励1项以上,或具备有效名次的国家级奖励1项以上。如没有达到最低要求,取消导师资格。
第三,对于疏于管理、放任自流导致研究生出现重大问题的导师,取消导师资格。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研究生培养工作是一项长期、重要且光荣的工作,而导师队伍建设则是做好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基石。因此,不断完善导师队伍建设、不断从中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工作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导师论导——研究生导师论研究生指导(第2版),周文辉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给研究生导师的建议(第2版),德拉蒙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3.如何当好博士生导师,冯长根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4.博士学位随笔,冯长根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5.研究生教育,中共中央党校R科研单位主办。
6.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国务院学位办主办。
7.二〇一三年北京教育考试院工作年报,研究生招生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