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雪莲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绣水中学
摘要: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做到充分利用图像、简图和视频,利用歌决、谚语、顺口溜、谐音等方式,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利用小故事、诗歌、比喻,利用竞赛形式,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多动手操作,边动手,边学习。
关键词:激发 初中生 地理 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凡是学习感兴趣的事物,必然力求去认识它,掌握它。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对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地理教材有别于大多数的科普读物,也不像语文学科那样极具人文性和艺术感,尤其是地理成绩不计入中考成绩,所以学生往往对地理不感兴趣。教师要想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就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比如在了解了长江地带洪水日益频繁之后,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1)为什么会造成这一情况?(2)你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有哪些?在班内让学生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充分发挥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允许学生标新立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研究的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各种直观教具,或者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对象由小变大、化远为近,可使反应过程变快为慢或变慢为快,可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用计算机演示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先模拟两亿年前直到现在的大陆漂移过程,再演示板块运移过程,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地理教师要尽可能地将电教、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中实践应用,发挥其良好的辅助教学作用。
充分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直观优势,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图片美、文字美、动画美、语言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习欲望,激发学习兴趣。多媒体以其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等独特优势突显其生命力,成为广大教师广泛采用的教学手段,填补了传统教学形式的许多疏漏,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运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地理概念,形成空间概念。学生学习地理概念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的理性认识的过程,仅靠语言讲述、挂图、板图无法跳出静的框框,多媒体将静态的图、物变成动态的过程,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便于学生形象的感知内容,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三、引用资料、图片适当补充,在兴趣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多方面地收集新的地理信息,要充分利用彩图、插图,并适时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展示地理景观图片、时事新闻图片、资料可以补充教材,弥补教材中地理景观图片少,与时事结合得不够紧密的不足,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展学生知识视野,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如在讲到几大高原的特征时,同学们还没有到过高原和西北内陆地区,可以风趣地对他们说:“老师今天带你们到青藏高原、内蒙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去看看吧。”一翻彩图,他们就象身临其境目睹了四大高原的地形地貌,这样使他们在愉悦中学得起劲,使课堂教学更具魅力。对于教材中难以理解的知识,也可通过上网搜索有关资料,变抽象为直观。
“用一桶水灌一杯水”,就是要求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要求地理教师除了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丰富的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因此要求每个地理教师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逐渐积累语言素材,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信手拈来。
四、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拓展学习渠道和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地理学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面对“知识爆炸”的挑战,要求教师首先掌握并恰当运用互联网等新技术,并在教学中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相关的地理网站,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进一步拓展学习渠道和领域。如,教师就当前热门话题“沙尘暴现象”出一篇论题:“沙尘暴有百害而无一利”。不少同学课后通过各种媒体查资料、收集信息,提出不同的观点:沙尘暴造就了黄土高原;有助于海生物生长;有利于成云致雨;缓解了酸雨等。像这样的辩论题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课余通过广泛渠道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整个查找过程中对地理课产生了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用辩证方法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良好习惯。但如果过多地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学生容易觉得乏味,对于教师来说,难度也较大,而且并不是所有的章节都适合多媒体教学。所以应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辅助,不应过滥。
五、加强学科间知识的联系,引发学生整合地理知识的兴趣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到语文、数学、历史、政治、化学、生物、物理、美术等知识。如果割断了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生就绝对学不好地理知识。在学生的知识库中,知识并没有学科之别,本身应该是融合在一起的,只是为了教学的方便,人们才分出了科目。教学中老师要把割裂的东西重新恢复起来,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学中要立足地理,兼顾综合,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合成。如我们可以通过地理课把古代描述气候、环境、不同地域特征的诗词教给学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九曲黄河万里沙”,“山前桃花山后雪,叫人如何不低头”,“北风吹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这些优美的诗句包含了很多地理要素,学生一边欣赏诗句中美妙的意境,一边掌握地理知识。关于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政治课中有专门的论述,化学、生物、物理课中也有讲解,但角度不同,政治课中要人们“怎么做?”,是从“法律”的角度讲的,而地理中则是从现在“怎么样?”,从分布上讲的,化学、生物、物理则是从“为什么?”,阐述它的基本原理和形成原因上讲的,几者结合,从外在的表象到内在的规律,学生才真正全面地认识这个问题,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地理与历史更是亲如姐妹,古今地质的变迁,气候的变化,城市的兴废,文明的嬗变,是地理事物在历史的长河中演化的结果,历史记录了 “彼时彼刻”的世界状况,地理则描写着“此时此刻”地球面貌,教学中互相穿插,有利于学生从纵横两方面理解地理知识。
总之,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信息和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从内心体会学习的快乐。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创新能力的育人目标,才能体现教学之美,教学之乐,使我们的教学在轻松愉快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琼康,赵行英.地理教学中常用的三种方法[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01).
[2]孙红.初中地理教学中“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J].中华少年,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