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平
广西北流市沙垌镇丹花小学
摘要:现代的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教学方式已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重教”发展到“重学”,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自主的学习,已成为语文教学中一个特别重要问题。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善于创设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整合课堂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奇心;合理使用评价标尺,增强学生的自信能力,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乐于求知,急欲求知,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习兴趣培养;心理环境;整合课堂教学资源;评价标尺
语文是一门以工具性为主导,具有思想性、综合性和社会性的基础性学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它不仅是我们学习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也是我们处理好日常生活中各种事务的必备。但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非常讨厌语文课,并不具备自觉、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从而影响了对学生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重要教育目标,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取决于学生兴趣的培养。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动力。”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语文课堂学习兴趣概念的界定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究外界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究真理的重要动机。”[1]它是人的认识需要的心理表现,使人们对某些事物优先给予注意,并带有积极的情绪色彩并使人们在认知建构中处于主人翁的地位,有利于认知主体以饱满的情绪去领会和掌握所探究的事物。“当兴趣不是指向认知的对象,而是指向某种活动时,这种动机叫爱好”[2],它与兴趣非常相似,只是认知对象的差别而已,它也能使人体验到快慰和满意,让人们更加兴趣盎然的进行某种活动,获得认知许可。由此可见,语文课堂的学习兴趣是一种综合的心理状态,能促成教学效果的正向极化。
二、语文课堂学习兴趣的类型划分
语文课堂的学习兴趣是在课堂中呈现的一种综合性心理状态,它可以用一定的心理、行为指标来衡量,如果我们以秩序、参与、交流三个指标为参考基准,就会把课堂的学习兴趣分为两种主要的类型:积极的学习兴趣和消极的学习兴趣。
积极的学习兴趣是一种理想的学习状态,它会促使学生主动的去认识客观事物,掌握变化的规律,从而为全面系统的认识世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极的学习兴趣又分为个体学习兴趣和情境学习兴趣。
学生个体学习兴趣是一种理想状态中的学习兴趣,它主要表现为以下明显特征:学生积极的参与认知的建构,主动配合知识的生成与运用,并在实践中升华和提高;课堂气氛井然有序;师生之间洋溢着和谐的交流和互动。总之学生的个体学习兴趣是学生自主的奉献学习热情,将其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并促成课堂氛围的民主和谐的理想学习模式。
学生情境学习兴趣是其在一个特殊的情境中,参加一种特殊活动时体验到的兴趣。为此,教师有必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积极情绪经验相一致,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师生间合作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与想象力。
消极的学习兴趣是一种被动的带有明显缺陷的学习心理动机,它常表现为认知主体的认识只停留在消极的感知水平上,没有更进一步表现认识的积极性,它只能让学生处于低级的感性认识阶段,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避而不答,带有明显的片面性。
三、语文课堂学习兴趣的作用
1、减少学生语文课堂分心机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格尔特兰德(Giltiland)指出:“在课堂控制中应有大约95%依靠动机与兴趣,5%依靠纪律约束,如果学生出现纪律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动机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探求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3]。可见,学习兴趣不仅能够预防学生在课堂上的分心机率,增加有意注意的比重,更加认真的听课,保证学习的质量,而且还能使他们保持愉悦的情绪,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因此才会出现持之以恒、废寝忘食的学习例子。
2、催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成他们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学习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一切教学影响和教学效果,只能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实现,没有学生的主动性就没有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学习兴趣能让学生主动的投入到信息的搜集、加工和改造的过程中去,自觉的调整自己与认知事物的关系,让他始终以饱满的热情迎接学习。
可见,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因。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条件。
四、语文教学中实施培养学生兴趣的策略
1、创设良好的学习心里环境,激活课堂气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形成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就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甚至最勤奋的学生,尽管他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精力去识记教材,他也会很快地‘越出轨道’,丧失理解因果联系的能力。”[4]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善于激活与优化课堂气氛,使之成为传授知识,培养情趣,启迪智慧,提高觉悟的催化剂。在沉闷的知识讲解中,带来一点新鲜的元素,则使学生为之振奋,情绪饱满的投入到知识的接受中。如一名语文教师在讲解《岁寒三友》这篇阅读理解题时,见大部分学生目光呆滞,似有睡意,便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写成语的竞赛题目,以活跃课堂气氛,召唤他们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桂世权.心理学[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230.
[2]桂世权.心理学[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231.
[3]肖海雁.情绪效应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5,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