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倩
聊城大学 252000
摘 要:近年来国家社会日益重视文化自信,传统文化逐步崛起,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解到学习诗歌文言的重要性。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实施以来,基础教育的改革方向点逐步明确,并给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在语文核心素养的背景下,诗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既承担教育教化审美能力,也承载着在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中培养学生真实的实践能力,做到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教学思路
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与实施以来,传统文化的崛起,促使人们意识到诗歌学习的重要性。但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1],综合传统诗歌教学方法,我们不难发现诗歌的实践性很难有效呈现。
《课程标准》中给出组织诗歌朗诵会等新任务要求,从语文课程性质上来说,新课改对高中语文的实质性改革有两点:一是精神层面革新,稳定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二是实践层面革新,要求学生学以致用。
一、诗歌教学的目的、任务及价值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2]诗歌是我们人类最初表达情感的方式之一,诗歌的目的从古至今甚少发生改变,但是放到教学中,其目的、任务需求以及存在价值却发生重大改变。
(一)诗歌教学的目的
根据《课程标准》中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中提出的相关建议,我们可以将高中语文的诗歌教学目的划分为以下几点:首先学生应在诗歌诵读中感受诗歌描述形象、感悟作品中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底蕴,通过感悟诗词的表现美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情操;其次引导学生逐步对诗歌作品的语言、形象、构思、情感等角度进行赏析,主动探索诗歌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最后结合品读的诗歌,总结其一般写作规律,捕捉自己的创作灵感,锤炼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引导学生交流分享,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二)诗歌教学的任务
诗歌具有内容凝练但意蕴深长、想象丰富、感情表达强烈、句式格律多样等特点,依据特点我们将教学任务划分为以下几点:首先要建立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体味诗歌所蕴含的高雅情趣;其次引导学生掌握诗歌这一独特体裁所表现出来的意象或者艺术手法,使学生领会诗歌内、外含义;再次给予学生独立创作空间,学以致用,更深层次了解诗歌的构造,牢牢把握诗歌的特点。
(三)诗歌教学的价值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3]诗歌自古便有极大的教学价值。首先,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为传统文化的学习奠定基础。鲁迅先生曾写到:“凡人心者,无不有诗,如诗人作诗,诗不为诗人独有,凡一读其诗,心即会解者,即无不自有诗人之诗。”[4]可见,读懂诗的关键在于能与诗人在感情上相通。教师在诗歌教学时经常用丰富形象的语言来启发学生,很大程度上减轻学生的领悟难度,从而保证学生对诗歌的热情,而这一过程便对学生的思想情操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发自内心的热情可转换为主动学习诗歌的内驱力,为传统文化的积累奠定基础。其次,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树立崇高志向。无论古今中外,诗歌无一不会蕴含着诗人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格局,例如毛泽东借湘江秋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5],郭沫若借巨人形象立在地球边上呐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6],闻一多借红烛“莫问收获,但问耕耘”[7]展现奉献精神等等,学生通过学习可以领会到时代赋予的责任,树立自己的理想,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二、高中诗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语文教材的大规模变化,诗歌变动也迎来峰值,部编版必修上册出现的诗歌有《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致云雀》《芣苢》《插秧歌》等共18首,其中四首为新体诗,其余均为古体诗。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必修2的古诗相对比改动较大,只有《沁园春·长沙》《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四首古诗重合,而《涉江采芙蓉》从人教版重点讲读课文划归为无需讲解的古诗词诵读篇目。可见,目前版本教材诗歌篇目比重增加,难度也适当做了提升,因此我们大致可以推断: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地位逐步上升,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部编版教材诗歌的难度也不容小觑,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5中的诗歌纷纷展现在必修上册中,且在第一单元就集中展示了四首新体诗和一首古体诗,对于教师和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具有极大的挑战。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例如诗歌的编排并未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新版教材中其他文体选材上都遵求了“教科书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样,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8] 但对于诗歌而言,它与学生的时代差距较大,虽富有文化底蕴但学生很难通过简短的几句话就能与诗人产生共鸣,深入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其次教师对诗歌的把握不深,诗歌看似简单但却字字精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新老师往往因为自己的知识储备量不足而不能讲出诗歌的各中内涵,也不能有效使用其他词汇形容诗歌,无法带给学生优美感受。另外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年轻教师很难在课程中有效突出重难点,例如在《沁园春·长沙》、《红烛》等现代诗歌中,年轻教师往往忽略“意象”这一重难点,甚至忽略单元目标“学会写诗”。
再次现阶段诗歌教学较为固定模式化,在学生一方来看诗歌就是“背诵——默写”,对于教师而言就是“导入——示范朗诵——介绍诗歌背景——赏析诗歌——结语”,这种千篇一律的模式将学生对诗歌热情消耗殆尽,而对于老师而言则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三、高中诗歌教学思路的探索
(一)教师主观转变
《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到:“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9]看似简单的几句话,但这要求教师在实际备课和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深入了解诗歌,为同学们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
一堂好课的基础就是要求老师认真备课。对于部分老教师来说因为有授课经验,认为按照以往经验来讲就可以,会出现所讲解的诗歌无法与时代相结合,学生用新时代的思想及生活经验无法深切领悟诗歌所呈现出的古典美。在新时代下讲解诗歌,资深教师应转变自己陈旧的备课体系,及时关注时代信息变化,更新自己的表达词汇,化身为学生知识、生活经验与诗歌展现手法和表达思想的一座桥梁,以学生视角准备诗歌的讲解,通过运用学生耳熟能详的新鲜词汇为同学们描绘诗歌所展现的场景,更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也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相对于年轻教师而言,对于诗歌的了解往往比较浅薄,使用词汇年轻化但没有古典韵味,容易使学生感受不到诗歌蕴含的丰富意味,失去文化的感染性。年轻老师应该充分查看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提前设想学生会产生疑惑地地方,并从疑惑点启发学生。
(二)教师教学方法转变
1.问题法
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前会提前设置一个问题或者多个问题,但在实际的调研中发现,大部分教师实际上没有问题意识,几乎只是单纯的从教辅材料或者其他教学参考书中获取问题。虽然这样做可以极大地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及压力,但是因没有初步的原始阅读,教师很难跟同学们的原始阅读产生共鸣,即不能真正回归学生视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所以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抢占主体地位,忽略学生对诗歌的感受,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理解、享受诗歌之美。
在综合新老教师诗歌教学课堂实录中,我们发觉找出诗歌文本的核心问题点,以核心点为主脉络做知识树,围绕主问题发散提出其他问题,进而构成一整堂课的教学内容。以问题为基本点,学生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对诗歌由表及里深入理解,在理解作者意象表达的基础上得到精神上的高层次审美情趣。
例如,在《红烛》一文中一位资深教师围绕“红烛为什么这样红”这样简单的问题展开授课, 学生对这一浅显问题产生极大兴趣,进而考虑“红烛”这一意象借喻自己的深层次意蕴,最后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并针对时代背景激发出自己的爱国情怀。这位老师提出的问题十分浅显却又很有趣,学生质疑时往往好高骛远,但是通过这位老师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问题意识就发生了极大地转变,学生不必将问题推向高端别致,解决自身所考虑的“简单”问题就是对诗歌解读最成功的解读。
2.比较法
教师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诗歌与将要学习的诗歌进行对比,使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温故知新。依据新版教材,我们可以回归单元任务,先在单元内做比较。例如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出现五首诗,他们的共同话题均为“青春”,但在实际演绎上却大不相同:它们不仅在“青春”的定义上给出不同的答案,对于诗歌的外在形式、风格、使用意象上都千差万别。由此教师可将其合并,在提供赏析角度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发现他们的异同点。再如第三单元《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怀古主题诗,教师可以让同学们对比总结怀古诗歌的写作特点、诗歌外在形式异同、写作背景心境异同等。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尝试以诗人为主线索的横向对比。例如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让学生对苏轼作品做一次梳理分类,更加系统的认识苏轼,这种由小见大,再由大见小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以整体的思维看待诗人和诗歌,减少片面性,学会辩证的思考。
(三)教学效果跟进
1.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教学气氛十分重要,积极活跃的气氛可以使学生主动探讨研究。但是新手老师经常出现气氛沉闷或者气氛过于活跃甚至混乱的情况,因此教师在讲解诗歌之前,应先给学生立好规矩、讲好课堂规则。例如在教师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时,教师给出问题后由学生自主选择并要求学生按问题先后依次发言。这样既保障课堂的积极性同时也避免无序而浪费课堂时间。
2.及时清查学生的学习实况
当堂检测或者作业是教师获得学生学习效果反馈的最佳方式。高中教师容易在心理上默认学生能自觉主动完成作业,但实际上学生处在习惯养成的初级阶段,自控力较差。教师应有意识的锻炼学生的自主性,将部分参考教材答案归还学生,让学生在参考答案中自行摸索。教师则须及时检查学生的自我订正成果,辅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例如在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课的课时作业中,需要学生自行订正答案并要求学生按照答案的知识点自己查阅相关资料在课上为同学们讲解。这样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为教师从侧面清查学生学习实况提供便利。
3.教师客观评价自身教学
教师每堂课的发挥程度不同,因而更加需要课后的反思。每个教师受思维和认知的不同,同一课题教授思路不同,因而教师间应多相互听课取长补短。年轻教师存在的抓不住诗歌教学重难点、诗歌设计的课堂形式较为单一等问题,通过去听其他老师的讲课,自我反思自我对比,模仿优秀教学方法,提升自己对诗歌教学的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曹顺庆.两汉文论译注[M].北京出版社.1988.34
[3]杨伯峻,杨逢彬.论语·阳货[M].岳麓出版社.2000.168
[4]张烨.鲁迅全集·杂文小说散文[M].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35
[5]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沁园春·长沙》.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3
[6]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4
[7]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红烛》.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6
[8]方智范.高中语文新课程选修课程教科书概说[J].语文建设.2006,(3):12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