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研究

发表时间:2021/1/1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8期   作者:王林红
[导读] 在近期所作的一项关于师幼互动行为的研究中

        王林红
        温州市龙湾区第十七幼儿园 浙江温州 325024
        摘要:在近期所作的一项关于师幼互动行为的研究中,我们观察到,在以幼儿作为互动发起者的师幼互动时间中,告状的互动行为占的比例非常大。无论是哪一类的告状互动行为,都需要教师正确的做出反馈。正确的反馈会使幼儿得到进步,为他今后的发展、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相反的,则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以致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阴影。所以,作为教师在处理幼儿告状时,首先要了解情况,不能光看表面现象,要分析幼儿内心的真正动机,实质的想法和心理活动。教师处理问题的着重点也不能就是评判一下幼儿谁对谁不对上,而是要教幼儿今后处理这类事的方法,学习如何解决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小困难、小磨擦。为幼儿亲社会行为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告状   互动行为   分析
一、提出问题
        在近期所作的一项关于师幼互动行为的研究中,我们观察到,在以幼儿作为互动发起者的师幼互动时间中,“告状”行为占26.4%,是出现次数最多的一种行为。不仅如此,告状还是所有互动行为中最复杂的一项。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复杂而又屡屡发生的告状行为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那么,幼儿为什么喜欢告状呢?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功能是怎样的呢?本文就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二、分析问题
        “老师,我被××打了。”“他拿了××的东西不还。”为何有些孩子太会告状了,遇上他们真是受不了!其实,孩子“告状”是一种依赖心理的表现,不少父母或老师苦于无法制止其这种行为,于是就对爱“告状”的小孩产生反感。实际上,孩子的“告状”是否应该制止,主要需看其“告状’的动机。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孩子的告状动机主要有四种:
        第一种,是引起教师的注意。有时在户外游戏时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孩子急急地跑到老师身边说:“老师他追我!”待你还未开口,那孩子已经跑掉了,原来他们在追逐游戏,他们并不想让你说什么,只想让你看他们玩呢!这时老师可以不必理会,但应对他们笑一笑,点点头,用动作表示你已经关注他们了。
        第二种,请求老师帮助。有时幼儿想请老师帮忙,但他们不善于用语言直接说,而是采用告状的形式。例如吃饭时一个幼儿的汤洒了,另一幼儿马上说:“老师,他汤洒了。”游戏时2个幼儿为一件玩具有了争执,旁边的幼儿赶紧叫老师:“老师,他们抢玩具。”这时,幼儿的话语很明显,就是:老师你快来帮他们解决一下。象这种情况教师就应马上帮助。方法是这样的,告诉幼儿赶快避开汤洒的地方,(孩子经常是愣在那里)扶起碗来,如果洒了很多,就要请老师帮忙,如果只洒一点能自己擦拭,就拿桌前的布擦一下既可。幼儿年龄小,生活中有许多情况需要教师指点。教师在帮助幼儿的同时,也要告诉他们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幼儿感到自己是小主人,自己很能干。比如,幼儿的必需生活用品,老师应让全班幼儿都知道放在哪儿了,并让幼儿自己可以拿得到,这样孩子就不会因为缺毛巾、水杯、手纸而再麻烦你了,开始他们也许还不习惯自理,也许还会向你要水杯,这时,你不要直接告诉他,而要反过来问一问,你想想咱们班的水杯放在哪儿了?这时孩子马上就会自己解决了。有时孩子会因为玩玩具、看图书等原因争吵或发生不友好行为,这占告状中的比例很大,尤其是中大班的幼儿,几个人开始还玩得好好的,一会儿,就有争执了。针对这类情况,老师一定要教给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件玩具2人都想玩,要不就2人一起玩,或你玩一会儿我玩一会儿。如果2人实在商量不通也不能抢,而是要找老师帮忙。

旁边的小朋友如果看到有抢玩具现象或有其它不好行为,如有打闹现象,扔、毁玩具的动作等,应用语言马上制止,并告诉他们这种行为不对,如果人家听了,那幼儿也就不必再告诉老师了,如果犯错误的幼儿不听,就要立即告诉老师,老师要马上解决,要找当事者谈话。第一是了解刚才的情况,帮幼儿判断是非。第二是说,当有小朋友提醒时,当事者要马上想一想你做得到底对不对,如果有误会,就要解释。如果不对就要马上致歉、改正。不接受别人的批评可是错上加错。好孩子不怕有错,有错改了也是好孩子。
        第三种情况,孩子们在一起有时难免会产生碰撞,有时幼儿分不清其性质。例:一个幼儿穿衣服时胳膊不小心碰了另一个幼儿的脸,被碰的幼儿马上说:“老师他打我!”这种情况在小、中班多见。老师要教给幼儿处理方法,不小心碰了别人,要说:“对不起”,被碰的幼儿,如果别人不是故意的,应原谅人家。小朋友们在一起难免我碰你一下,你碰我一下,大家要相互原谅,要和和气气。别以为孩子不懂道理,相反孩子接受礼仪教育是很快的,关键是教师要耐心,多示范,多表扬持之以恒,孩子很快会变得亲亲热热的。
三、案例分析
        案例1:“老师,晓晓抓我头发!”
        背景:小班。12点20分。午睡之前。这天禾禾扎了一个粉红色的蝴蝶结,脱衣上床时没有把它解下来。邻床的晓晓见到了便不时伸手去摸。禾禾意识到自己没有能力阻止晓晓的行为,于是互动事件开始:“老师,晓晓抓我头发!”禾禾大声地喊。当时午睡室里已很安静,教师正在拉窗帘,听到禾禾的喊声,她转过身,先做了一个“嘘的手势,而后朝禾禾这边走过来,压低声音说:“要睡觉了,怎么还有声音呢?”禾禾也将声音压低,指着晓晓说:“她抓我头发!”晓晓咬着手指看着老师,流露出胆怯的神色。老师蹲下来把晓晓的手指从嘴巴里拉出来,一边帮她盖上被子,一边说:“快点睡!有的小朋友都睡着了,老师才喜欢他们呢!”晓晓连忙闭上眼睛。老师又帮禾禾盖好被子,说:“你也快点睡吧!”而后轻轻离开。
        案例2:“老师,洋洋不送杯子!”
        背景:大班。10点钟。喝豆浆的时间到了,李义是喝豆浆的速度比较慢,已经有好几个孩子出去玩了,他才喝了一半。老师正在给几个女孩子扎辫子。忽然,李义向老师发起了互动:“老师,洋洋不送杯子就出去了!”洋洋是坐在李义对面的一个男孩,他坐在桌子前面喝完豆浆后把杯子放在桌子上就急匆匆地跑了出去。就互动行为发生的情境来说,这两个案例可以看作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告状事件的范例。第一个案例我们可以称之为行为冲突困境告状,即当幼儿处于自身的安全与利益受到同伴威胁的情景下而发生的旨在摆脱困境的告状行为。禾禾在屡次受到晓晓侵扰而又无力制止的情况下向老师“控告”晓晓的行为,希望老师能够提供援助以摆脱自己的困境。因此,无论是哪一类的告状互动行为,都需要教师正确的做出反馈。正确的反馈会使幼儿得到进步,为他今后的发展、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相反的,则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以致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阴影。
四、结论
        总之,老师在处理幼儿告状时,首先要了解情况,不能光看表面现象,要分析幼儿内心的真正动机,实质的想法和心理活动。教师处理问题的着重点也不能就是评判一下幼儿谁对谁不对上,而是要教幼儿今后处理这类事的方法,学习如何解决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小困难、小磨擦。
        孩子生活成长的过程,就是孩子的学习过程,6岁以前的幼儿,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人类的行为规范、社会交往的行为准则。幼儿从家庭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就是幼儿园,这时对幼儿来讲,自我意识、情绪情感、认知能力和社交技能,都处于很低的状态和水平上,老师不要怕幼儿告状,从积极意义上说,幼儿的告状正是他们亲社会的一种表现,我们当老师的要永远耐心地指导幼儿、帮助幼儿,让幼儿习得人类正常、文明的交往方式,为他今后的发展、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燕 邢利娅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1月
(2)霍力岩《学前比较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月4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