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指导

发表时间:2021/1/1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9期   作者:焦文峰
[导读] 写作作为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不需要过多的外在理论的宣讲,更多的是引领、启发学生反复的读写历练

        焦文峰
        格尔木市第十中学
        写作作为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不需要过多的外在理论的宣讲,更多的是引领、启发学生反复的读写历练,从而培养一种习惯,训练一种思维,完善一种人格。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省研究室的大力倡导,写作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那么作为中学教师的该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呢?        
        首先是指导审题与立意。        
        “审题”就是剖析、研究题目的意思和要求。审题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分析法,具体做法如下:        
        (一)确定内容的范围。作文题目往往规定了文章内容的一定范围。只有明确了内容的范围,下笔时才不会出现文题不符的现象,例如《当我们走投无路到时候》这个题目,中心词是“走投无路”我们可以确定写作内容是:身处逆境绝望之时的所思所做火所发生的事,题目中的“我们”规定写作时要用第一人称,这样写出的文章就不会“跑题”。        
        (二)确定文章的主题。题目与文章主题密切相关,有时题目本身就是文章的主题,例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有些题目,形象的概括了文章的思想意义,如《爸爸的花儿落了》;还有一些题目,只说明题材的范围,可以标的不同的主题,如《路》这个题目,可以写一条实实在在的路,可要写一条成长的路,也可以写迈步在四化建设的征程上。确定了文章的主题,写作才不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三)确定文章的体裁。有些作文的题目所表示的文章体裁比较明显,如题目中有“记”、“赞”、“颂”字的,一第一人称作为主题的,一象征寓意为题的很明显要用记叙文体裁;而题目中有“谈”“论”“说”之类字眼的,一般采用议论文体。有的则可以采用不同的文体,如《猫》,可以记叙猫的有关故事,也可以理解为说明猫的生理特点、生活习性,还可以采用议论,遇到这种情况,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特长进行选择。        
        “立意”就是确立和提炼文章的主题思想,使文章的主题思想富有积极的意义,立意的方法有很多,选其中二种仅供参考:        
        (一)立意要新。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善于发现别人尚未发现的新意,如《蝉》这篇文章从蝉的知知不休写起,看似平常,但当作者写道;“它等了十七年,才等到一个夏天”由此引发出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必须好好活着,就看出作者的新意。这样写出的文章就不会“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了。        
        (二)以小见大。生活中的惊涛骇浪毕竟占少数,平凡的小事、生活的小片段也可以折射出生活的本质,升华出深刻的主题,正所谓“一滴水可见太阳”。如《散步》选取的是祖孙三代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作者却大有深意:颂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就需要写作时独具慧眼        
        其次是指导选材        
        文章的材料,就是用来表现中心思想的客观事实。材料和中心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明确的中心思想,材料就会失去统帅;如果只有中心思想而没有具体的材料,中心思想就会变成空洞的外壳。一篇文章只有做到既有鲜明、深刻的中心思想,又有充突、感人的材料,才合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作文教学中,审题并确定中心之后,能否过好选材关,就成为作文成败的关键。指导学生选材时要让学生学会五看、两做到:        
        五看:一看题目的要求;二看中心的需要;三看材料是否真实;四看材料是否熟;五看材料是否新。        
        两做到:(1)宽打算。要训练学生按题目要求打开思路,从各种角度想一想,尽量多找一些材料,以从中择优而用。比如《发生在我们班里的一件事》,就可引导学生先理解“班里”这个词所指的范围,然后再让学生想想:除去课上、课下的事,校外的事算不算班里的事?这样一摆思路就宽了,可供选择的材料就多了。(2)细挑选。思路打开了,摆出的材料多了,就有挑选的余地了。怎样挑?一要细比较;二要严格选。细比较就是要求学生将想到的材料按题目的要求加以鉴别比较。严格选就是让学生在比较中严格地选出最典型、最熟悉、最新颖的材料来。在选好材料的基础上,还有个组织材料的问题。

训练学生组织材料,要从四个方面做:一是让学生利用小标题将材料分类,把相同的材料归在一类中;二是让学生考虑一下开头写什么,中间写什么,最后又写什么,安排一个次序;三是寻找文章段落之间的联系手段,想一想怎样衔接好;四是考虑哪些材料详写,哪些材料略写。        
                第三、指导谋篇布局        
                “        谋篇布局”是对文章结构的总体设计,也叫结构,即指材料的安排。中心思想和材料是文章的内容,结构则是文章的形式。有了中心思想和材料,还要进一步考虑怎样按照中心思想的要求把材料组织起来,从而形成整篇文章。确定文章的结构,从总体上讲,就是要研究文章内容部分与整体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使文章内容的安排有序化,并体现出内在的逻辑联系。具体讲,就是要考虑确定怎样的线索来连贯材料,确定怎样的顺序、采取怎样的方式来安排材料,如怎样开头和结尾,怎样划分段落层次,怎样过渡和照应,等等。        
        谋篇布局的要求是:条理清楚,结构完整。        
        提高谋篇布局能力的有效方法是:多练习编提纲、列提要、理清文章思路、强化思维的条理性        
        由于文章的内容不同,体裁不同,文章的结构也各不相同。因此,在考虑文章结构的时候,既要注意到思维的逻辑性,使文章的组织严谨而周密,又要注意到思维的灵活性,力求新颖而富有变化。        
        第四、指导作文修改        
        常言道:文不厌百改,修改是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        。古今中外成名作家重视文章修改的例子举不胜举。鲁迅每次写完文章后,先放到抽屉里,隔些日子拿出来修改一番才去发表;脍炙人口的《醉翁亭记》就经过作者欧阳修的多次修改才写成的。人因打扮而变得更加漂亮,文章也会因“美容”而增添“姿色”:        
        (一)对作文整体的修改        
         面对已起草好的作文,我们应先整体浏览,从全局出发,看作文中心是否明确,是否有新意,看所选材料是否紧紧围绕中心,然后再考虑作文整体框架方面的环节:看文章结构是否紧凑,布局详略是否合理,过渡是否自然,然后才考虑句式的选用,进行词语的锤炼。只有从全篇入手进行修改,才能统观全局,从大的背景上权衡得失,局部修改才能有依据,才能有效的提高作文水平。        
        (二)对文中句子的修改          
        (1)句子要简单完整。中学生在作文时,尽量不用或少用复杂的长句,尽量用些短句,在修改时要看文中有无病句,要让每个句子都能准确无误的说清楚一个意思。        
        (2)注意句子的前后搭配,防止主谓、动宾搭配不当,用词时要注意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选择恰当的字词表达自己的意思。        
        (3)修饰过分雕琢的地方,仔细分析每一句话,看它表述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平时说话的习惯,对话是否符合人物的各自身份,不要写书生气太浓的语句。        
        第三,对作文语言的修改。        
纠正语言文字上的毛病,方法是增、删、改、调。具体地说,“增”,就是充实文章的内容,添加必要的字词。“删”,就是把多余的字、词、句、段删去,把重复的内容、罗嗦的语句改得简洁、明白。“改”,就是,把不合理,不通顺的语句改得合理、通顺。“调”,就是把文章结构不合理和词序不对的地方作必要的调整。        
            


        总之,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修改是写作中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把好每一关,引领学生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可以练就学生坚实的翅膀,相信终有“晴空一鹤排云上”的那一天!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