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有效路径

发表时间:2021/1/1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9期   作者:林芳国
[导读] 数学学科的内容主要以符号、公式等数学语言构成

        林芳国
        广西省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福利镇横塘小学 542700
        摘要:数学学科的内容主要以符号、公式等数学语言构成,看上去相对冰冷、无趣,但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小学生正处于学习数学的入门阶段,所以教师的一大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数学学科的内容相对枯燥,所以课堂教学往往无法有效营造活跃氛围,这自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可以将数学文化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以此让学生看到数学学科的魅力,这有利于推动他们加入数学活动。如果学生愿意主动配合教师的工作,那么教学活动无疑能够顺利落实,这是保证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文化;渗透路径
        引言:数学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积累了有趣的历史故事、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也就是数学文化。“数学文化”是一个相对广泛的概念,主要包括数学理念、数学思想、数学精神等等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数学文化,可以提高学生与数学学科的亲密度,并且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本质。所以,教师要在小学数学活动中渗透数学文化,以此增强教学效果,并且提高学生的数学品质。
        一、结合数学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是数学学科的入门阶段,所以学生并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数学知识链。这意味着,学生可能无法有效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这自然会影响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为了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从数学历史故事入手。通过讲解对应的数学史、人物事迹等数学历史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借助历史故事展开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整合各个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令他们认清数学学科的本质。由此可见,在数学活动中结合历史故事展开教学,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看到所学知识的本质,进而推动“数学文化渗透工作”顺利落实。
        在讲解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圆”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对应的历史故事展开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圆形在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运用、圆形在中国的发展史等故事。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圆形是一个随处可见的形状。那么,你们知道这个形状的定义是谁提出来的吗?大多数学生都会摇头,这时教师便可以引入圆形的中国发展史:最先对圆形进行定义的是我国的数学家墨子,墨子当时是这样说的“圆,一中同长也”。100年以后,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才对圆形进行定义。在讲解“圆周率”这一板块的知识之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中国古人为了精确计算圆周率付出了哪些努力”等历史故事。总而言之,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数学历史故事,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开拓视野,而且还可以令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锻炼。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最大程度的调动起来,从而令之后的“数学文化渗透工作”更加顺利。
        二、利用合作探究活动,锻炼学生探究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数学文化,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完善数学思维、提高数学能力。因此,教师还可以借助合作探究活动渗透数学文化,这是一个可以有效锻炼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手段。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之后,他们会主动探究数学知识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从而去发现数学学科里面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由此可见,“合作探究活动”是数学文化渗透工作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保证渗透质量的关键因素。


        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圆”的时候,教师通过多媒体平台播放赵州桥等中国传统半圆石拱桥的图片,然后抛出以下问题: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大桥,很多都是笔直的形状。那么,为什么古时候的桥是弧形或者半圆形的呢?接着,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以此引导学生去探究“圆”的本质。经过讨论,学生可能也无法得到最终答案,那么教师便要及时向学生解答疑惑,告诉学生“将桥设计成弧形或者半圆形主要是基于力学原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探究“圆形与古代剪纸、圆形与传统建筑”之间的联系,以此引导学生去感悟数学知识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由此可见,教师可以结合合作探究活动开展“数学文化渗透工作”,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学科里面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三、挖掘数学美学元素,感悟数学文化内涵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虽然大多数内容都由符号等数学语言构成,但里面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各种美学元素。因此,教师需要深入分析研究教学内容,挖掘其中所涉及到的数学美学元素,将数学学科的自然美、人文美等元素融入至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借此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且令他们感悟到数学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总而言之,教师首先需要做好“教材分析工作”,找出数学学科里面涉及到的自然美、人文美等美学元素,随后才能更好地开展之后的“审美教学”,最终达到渗透数学文化的目的。
        以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轴对称与平移”为例,在讲解知识点“轴对称”之时,教师可以借助剪纸、古园林建筑等物体的图片展开教学。例如,教师通过多媒体平台播放过年使用的年画剪纸作品,然后提问学生:同学们,老师播放出来的这些图片有什么特点?你们觉得美不美?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引入教学,引导学生去感受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以此令他们对数学学科有全新的认识;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圆”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入已之相关的数学历史故事。例如,在讲解知识点“圆周率”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中国数学史展开教学,让学生看到中国数学家身上的人文美。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悟数学学科的自然美、生活美等等美学元素,最终令学生感悟到数学学科美学元素、丰富文化内涵。
        结语: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渗透数学文化,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保证“渗透工作”顺利开展、推进的重要前提。在渗透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结合与之相符的历史故事、实践活动,以此引导学生感悟其中所涉及的文化内涵。总之,教师要借助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且帮助他们看到数学学科的魅力,这才能保证“数学文化渗透工作”顺利落实。
        参考文献
        [1]王俪嘉.小学数学文化教学策略研究[J].师资建设,2019,32(12):74-76.
        [2]贾恩华.小学数学文化渗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教育:下旬(C),2019(5):36-37.
        [3]王佳颖.小学数学文化微课课程的开发与研究[J].数学教学通讯,2020(19):18-19.
        [4]颜雪贞,李红婷.小学数学文化主题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践探索[J].山东教育,2020(18):40-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