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惠
广西北流市石窝镇东华小学, 广西 北流 537424
摘要:数学科目是一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关联性、逻辑思维严密性、解题思维完整性的基础学科,因此,小学阶段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尤为重要。在小学阶段开展的思维训练是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关键期,而数学思维的培养会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在日常生活当中获得知识。因此,本文主要对小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相关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培养策略
引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好钻研,具有创造性、探索性思维能力的学生。数学作为“思维的体操”,其核心任务就是通过主动参与、实践体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对数学对象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理解、推理、抽象、想象和创造能力。
1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1.1 学生直观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拥有着一定的年龄阶段特点,会对周围的很多事物都充满了较高的好奇心。比如,在几何堆积的过程当中,不管是拼正方形或者是长方形,小学生都是通过自己已经看见过或者是摸过的事物上所进行。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小学生对一些直观事物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
1.2 小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比较薄弱
由于很多小学生他们在很多方面都不够成熟,尤其是在抽象概括能力上面。所以,教师在带领小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相关概念理解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通过直观事物来促进他们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小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是比较弱的。比如,在进行计算正方体合并长方体的表面积这种题的过程当中,学生就特别容易忽视其中的一面。
1.3 小学生有效思维的时间比较短
小学生在进行课堂学习过程当中,他们很难做到40min,都长时间的自我严格控制,并且一节40min,他们可能只能够做到集中注意力20~25min。而面临这种情况,教师必须要去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不断地去将学生的注意力放在课堂的知识讲解上,不断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作用
2.1有利于学生思维灵敏性的提升
数学思维的灵敏性主要表现为:一是思维的迅速,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能促使其从不同的角度开发思维,提高大脑运转的速度,尽快解决问题;二是解决问题方法的多元化,可以促使学生由形见数,转变思维的角度及思维的方法。简而言之,在具备较强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学生能及时、快速地思考并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
2.2有利于学生思维广阔性的拓展
数学思维灵敏性的提升能够直接推动学生数学思维的拓展,从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对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可以说,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具有密切的关联。因此,数学思维能为各个学科服务。这一特性也决定了数学思维的广阔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对问题的思考也更加深刻。
3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3.1 夯实基础,为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做铺垫
在数学的学习当中,数学的概念、公式等都非常严谨,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因此,在数学的学习中应该打好基础,让学生认真完整地学习掌握,为以后的学习和运用做好铺垫。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基础知识训练,要耐心地生动形象地给学生做出讲解,让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变得有趣。运用自己积累的经验,不断地引导学生,督促学生学好基础知识。
同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因为过多的督促使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小学生明确基础知识与思维能力间的关系,建立以基础知识为基础,思维能力为主体的小学数学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不断深化基础知识内容,稳固小学数学知识体系整体结构。
3.2 引导发散学生的思维
3.2.1 加强各方面知识的联系
教师在帮助学生打好基础之后,更应该做的就是加强各个方面的知识联系,加强学生的知识储备,把相关联的知识体系化并连接起来。就像是蜘蛛织成的网,每一个节点都是一个知识点,整体来看的话,各个知识点都相互连接,就会变成一张完整的体系网。在多元知识体系间建立联系,明确各类知识间的差异性,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理论展开分析,使学生具备数学发散思维能力。这样,对学生了解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答问题都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3.2.2 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在数学的学习中,数学的理论、概念、空间等还是一个个很抽象的事物,并且小学生对于这种抽象事物的认知理解能力比较差。这就要教师利用教具等手段来给学生做出直观、具体化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消化这些抽象的事物。教师不仅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知识点,还可以通过各种课外学习活动来帮助孩子理解数学知识。因为,知识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这一过程是一个质的累积的过程,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具体化的事物再理解化。随着不断地吸取知识和积累就会达到质的飞跃。这种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的能力培养,对孩子的想象思维和发散思维等能力都会起到巨大的作用。
3.3 融入生活情境教学
数学学科本身具备显著的实践性与应用性特征。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生活化的经验融入教学,鼓励学生深入分析生活化的数学问题,锻炼数学思维,并在数学思维的帮助下灵活地解决相关问题。这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是非常有帮助的。另外,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还能丰富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视野。比如,在“乘除法运算”这一章节的教学中,由于学生无法有效掌握两位数及以上的乘除法运算技巧,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情境:“已知在纸盒子里一共有50颗糖果,其中有20颗桃子味的糖果,香蕉味的糖果是桃子味糖果的一半,而苹果味的糖果数量是香蕉味的2倍。请问香蕉味糖果与苹果味糖果的具体数量?”这样生活化的案例能促使学生深入感知数学思维的重要现实意义,帮助学生实现自身数学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3.4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促进学生探究学习
在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除了教授学生最基本的数学知识之外,还应该不断地培养学生进行合作以及探究学习的能力,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让学生之间各自的思维在碰撞中可以擦出新的火花。比如,在进行“折线统计图”这一知识的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去将同学们化成为4人一组的小组。运用一些与生活所联系的问题方式“帮助小红妈妈制作小红5~10岁的身高发育图”“制作班级中春季用水情况变化图”。让小组内的学生合理分工进行合作学习,可以让他们进一步对折线统计图进行认识和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学生在进行数据解读的过程当中,做出合理的推测,促进学生能够拥有提出问题以及对问题进行解决的能力。
4结语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要在课堂上打好基础,更要联系实际生活,学习与运用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数学教学也不是说用单一的“教”和机械式的练习就可以达到目的,教师更应该通过自己积累的经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数学思维的培养打开一扇大门。此外,学生家长也要和孩子互动起来,结合实际生活,激发孩子的潜能。要让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成为数学教学和学习的主要内容,在老师和家长甚至是学生的共同努力之下,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激发学生潜力。
参考文献:
[1]朱姣姣.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活动教学中的渗透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8.
[2]马治国.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J].才智,2019(36):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