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瑛
广西省南宁市武鸣区城厢镇第三小学
【摘 要】小学低年级数学实践活动的编写,在内容设计安排和呈现形式上,尊重学生的能力、智力、心理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为契机,注意创设情趣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学习成功乐趣,提高数学能力。同时要注重评价方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 实践活动 教学策略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是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一个趋势,我国现行教材也增加了“数学实践活动”这一内容。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安排了大量实践课的内容,如:比一比、认识图形、分类、数学乐园等等,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真正沟通了学生学习的数学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虽然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研究正在悄然地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但如何更有效地上好数学实践课仍使许多教师感到困惑。下面就低年级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策略,谈谈几点体会与做法,求教于同仁。
一、创设情趣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在实际生活中存在许多数学问题,教学中,教师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发挥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刚刚入学的低年级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应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使其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和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比如,在一年级下册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购物活动,当“小小文具店”的场景伴随着音乐出现在大屏幕上时,学生兴趣盎然,立即主动读出橡皮、卷笔刀、直尺等物品的价格。在购物时,我安排学生5个学生作为“营业员”,其他的学生对照价格选择相应的人民币(学具),与“营业员”交换实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这一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似乎此时真的进入商场购物,积极性很高。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了人民币的换算及计算方法。这种源于生活情景的学习,自然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达到主动参与认知的全过程。这样的实践活动与生活紧紧相连,把学科知识加以融合并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产生亲切感,使其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从而产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再如:在一年级学生学习分类之前,指导学生进行数学课外实践活动:收集喜欢的商品,并尝试着当一当小小售货员,把喜欢的商品摆放好。这个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通过收集、思考,进行分类的初步尝试,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与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兴趣,增加体验,培养能力,形成良性循环的主动学习的状态。这次实践活动大体分四步进行:①收集。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到超市、商场收集一些喜欢的商品。②思考。假如你是小小售货员你会怎样摆放商品,为什么这样摆呢?③尝试。大部分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商品进行较科学的分类。这样的活动,使学生的体会丰富多彩,有的学生发现,可以按一种标准进行分类,还有的则认为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④交流。在实际进行的分类中,有的学生为某种物品设计的分类方法非常出色。
二、促使主动参与,体验成功乐趣
数学教材安排的实践活动,大都是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操作中再现知识,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对这样的活动积极性很高。
要达到使全体学生参与的目的,必须在活动中让每个人都有活动的时间,所以在安排时要把分小组活动与全班集体活动相结合,使每个学生都有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活动中尝试管理别人和管理自己,学会分工与合作,并在活动中品尝成功的乐趣。
如:第一册的“数学乐园”中的投掷游戏,我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的活动形式,安排小组长,然后让小组长选出比赛成员、记录人员以及秩序员,然后将前后两人投中的数用“××比××少(多)投进几个”的句式带入进行两个数的大小比较,比赛成员、记录员和秩序员是轮流担任,这样使整个活动活泼有序地进行。
再如:在教学一年下册《统计》后,我创设了“迎新游园活动”的情境,组织学生以10人为一小组,开展“你最喜欢哪一类游园项目”的调查统计。这样,把教材内容和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是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积极性,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再现思维过程,提高数学能力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是实践活动的核心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都是通过解决问题而渗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熏陶与感染。因此,教师要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让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归纳,再现思维过程,不断提高数学能力。
例如,一年级学生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之后,设计“拼出美丽的图画”操作性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利用七巧板等学具,开展“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形象地看到当两个或几个图形拼起来会出现一个新的图形,这样在动手实践的探索中,学生不仅会获得数学知识,还可以激发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欲望,产生对客观世界各种现象进行探索的好奇心,激励其主动地探索求知,从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求异、求新中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再如,在教学“20以内退位法”这个单元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如何把杂乱的20以内退位减法算式卡片重新整理、排列,做个减法表。教师适时提问:“你们是怎么样整理的”“注意观察排列好的算式,你发现算式有什么规律?得数有什么规律”……让学生感悟到被减数、减数与差之间的依存关系。这个思维过程的发展既有外显行为操作活动,也有思维层面的操作活动。
四、注重评价方式,发挥主体作用
由于数学实践活动课课型具有强烈的生活性、实践性、研究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决定了其评价标准和方式与常规性学习的不同。它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为参照,评价时,既要评价学生从事实践活动的结果,更要评价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评价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更要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如:在学习第三单元的分类与整理知识时,组织学生开展分学具、设计柜台、整理书包等游戏环节。在活动中,教师提供 “分”的机会,注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适时给学生以指点、提示、帮助,使学生积极参与分类的学习过程,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分类的思想。学生动手实践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给出积极性的评价,使用表扬性、活泼型的语言夸赞学生,使其能够加深对动手实践的印象,提高课堂动手实践的有效性。
数学实践活动是一项很重要的数学知识模块,融于代数、几何、统计等具体数学知识中,对于我们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技巧来讲是一个挑战。本文仅是在此领域做了一些尝试,落实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对当代小学教师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