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儿童音乐教育理念初探

发表时间:2021/1/1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9期   作者:郭利娟
[导读] 智障儿童的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该具有自己的风格特点,

        郭利娟
        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特殊教育学校
        摘  要:智障儿童的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该具有自己的风格特点,与普通儿童区别对待。笔者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试着对智障儿童的音乐教育进行初步探究。  
        关键词:智障儿童    音乐教育   音乐课程         
俗话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作为为教育工作奉献终身的人,我们坚信,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具有自己明显的性格以及特别的能力。智障儿童也不例外,智障儿童作为一个全社会都不应忽视的群体,我们应该善待他们,怀着一份爱心去和他们相处,捧着一颗诚心去和他们交流,带着一份耐心去帮助他们,积极地研究他们的教育问题,为他们日后能够更好的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智障儿童不同于普通的儿童,他们在智力不足的同时会伴随着自闭症、多动症等同时出现。他们的注意力相较普通儿童会更加的不集中,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不强。面对智障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巨大差异,特殊教育学校的音乐课程应遵循哪些理念呢?以下谈谈笔者的想法。
一、音乐课程应建立在智障儿童的现实生活中
        与其他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一样,音乐来源于社会,来源于生活,它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音乐对社会生活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如果要实施音乐的生活化,也就是让音乐课尽量的与生活相结合,可以通过音乐的学习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特殊教育的音乐课程应该在智障儿童的现实生活之上,再密切联系智障儿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培养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智障儿童对生活的热爱,并学会感恩生活的美好,为今后的生活作好准备。因此,努力将音乐教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帮助智障儿童增加生活常识,熟悉周边事物,是智障儿童音乐课程设置的首要任务。
二、音乐课程应与智障儿童生理心理特征相结合
        智障儿童的身高、体重与一般儿童的差别不大,通常来说,智障儿童的骨骼形成较差,发展速度较慢,成熟也较晚。智障儿童与普通儿童不仅在身体上存在差异,在心理上也存在的许多问题,例如:感知觉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语言能力薄弱、抽象思维能力极差、容易兴奋、意志力差、情绪变化快、有一定好奇心、喜欢音乐等。基于智障儿童的身心特点,教师应该用不同方式进行教学,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以下列举三点:
(一)基于智障儿童的生理缺陷,开设视听治疗课。
        智力障碍儿童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注意力不集中并且记忆时间不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记忆行为偏差,这是由于他们的先天条件不足或者心理存在缺陷,造成认知过程受阻,从而造成学习记忆障碍。因为心理缺陷与视听觉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我们把视觉记忆、听觉记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这样就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从而有效地培养其记忆力。视听觉治疗课是一种多样的音乐活动课,它能够让智障儿童在视、听等不同的感觉状态下一起来学习、感受音乐,这样就可以增加他们学习的注意力,也能够帮助他们在记忆方面得到提高。
        音乐教学要以生活音乐为主,首先选择的便是儿歌,还有一些与生活中动物、阳光、花朵、水等形象相关联的歌曲。因为这些东西他们在生活中都能直接的接触到,有助于他们更好的感受的音乐。同时,还要以不同的游戏形式来组织教学,寓教于乐,在学习的同时,增加了游戏的乐趣。例如:音乐游戏、音乐表演、音乐故事等。

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将视觉、听觉更有效的结合起来,让头、脑、口、手、足等身体部分一起活动,促使整个身体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有利于他们身体协调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各方面潜能的开发。
(二)基于智障儿童感觉统合的失调,开设律动训练课。
所谓的律动训练课,就是让他们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音乐,以身体语言表达为主。在老师的指导下,用不同的身体语言来表达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智障儿童的语言能力发展及其缓慢,识字能力不强。尤其是一些低年级的智障儿童,很难流利地说话。这样一来,识谱和歌唱的教学就非常的困难,加大了教学难度。这时,律动训练课的开设就显得非常重要。
(三)基于智障儿童的扬优发展,开设自主实践课。
        开设自主实践课最基本的教学理念是:“热爱每一位学生,一个也不能少”!开设自主实践课的最大特点就是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都能得到满足,个性多能够得到张扬。开设自主实践课,发掘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喜好入手,按照他们的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分成不同小组,分开进行教学。
自主实践课具体操作的方法是,教师把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的智障儿童分为一个小组,给每个组都安排任务。让他们按照要求在各自的教室里练习,教师轮流给每个学生辅导。在练习的过程,给他们提供了互相交流的机会。同时,在倾听别人的演唱、演奏的时候,也能够使他们在心里形成对比,有利于形成你追我赶的教学氛围。另外,这样也能逐渐培养智障儿童对于其他领域的音乐产生兴趣。
三、音乐课程应在生活学科的碰撞中融合
        我们国家现在有一套智障教育课程,但它是从普通教学模式中稍加变动形成的。它以学科教育为主,在内容上侧重文化知识,注重各学科内在的知识系统性,而忽视了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以及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同样也忽视了知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由于课程改革的渐渐深入,我们已经认识到淡化学科界限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智障儿童注意力不够集中,常常会被一些声音、色彩所吸引,并且情绪变化快,他们一会嚎啕大哭,马上又破涕为笑,容易被一件事情引起不相对应的情绪反应。同时他们也有一定的好奇心,不怕生人,对一些没见过的东西充满好奇。智障儿童一般都喜欢音乐,对琴声或歌曲比较敏感,听到之后会情不自禁的趋近,甚至手舞足蹈。基于智障儿童的这些特点,特殊教育音乐教学应该加强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使音乐学科里面的内容与其他学科相关的内容发生联系,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加强技能经验,加强以音乐为主线与其它学科内容下个结合的综合教学,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和敢于创造的能力。
        例如:在语文、数学等教学中,选择适宜的背景音乐播放,为孩子们在操作活动、实践活动中配音,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在一节课的开始,可以选择几分钟的小律动,舒缓下学生们疲劳的情绪,让学生们放松下来,展现出最好的状态去继续下一节课。在音乐与数学的融合中,选用数字歌、加法歌、凑十儿歌等来帮助学生记忆、消化;在音乐与语文的融合中,多给他们听一些由诗歌谱写的歌曲来加深他们的记忆;还可以把音乐与体育相结合,用一些舞蹈动作把不同风格、速度情绪的音乐结合在一起,这样他们就可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完成教学任务。
        在智障儿童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应当有自己的方式方法,不能把普通的音乐教育直接照搬过来用于他们身上。只有当我们有了自己的特制的音乐教学模式以后,音乐的审美以及康复价值才能够真正的得到体现。
        音乐像是会使魔法的魔法师,她使智障儿童愿意去接近她,接纳她,善待她。我作为特殊教育音乐工作者,就要学会利用音乐的魅力,去发现智障儿童的优势,用音乐去创造康复价值。特殊的音乐教育课程如此多彩多样,它并不是神秘莫测的黑色,而是是多彩的、绚烂的、五彩斑斓的。而我要做的也很简单,就是要让孩子在天地间自由的翱翔,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世界,用自己的幻想去打造世界,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参考文献】:
1.王冰.《儿童音乐治疗理论与实务技术》(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郭玲玲.《浅谈中小学生音乐学习习惯的培养》.中学教学参考,2014
3.春江.《论幼儿师范学校音乐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课程教育研究,2014.(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