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云桥
化学与化工学院 齐鲁工业大学 济南 山东
《笑傲江湖》是金庸先生的武侠经典作品之一,描述的是华山派大弟子令狐冲在江湖武林各派争霸过程中的经历。其中有一段,少林方证大师和武当冲虚道长向令狐冲揭示了华山派曾经历的一次浩劫,华山派的剑宗和气宗因武学观念不同火拼于玉女峰,气宗险胜,剑宗惨败,自此华山派的实力江河日下。两派分裂的原因是“气”和“剑”的“道统之争”。气宗认为,气为体,剑为用;气为主,剑为从;气为纲,剑是目;讲究“以气御剑”,练剑不练气是花架子,表演可以,御敌无用。剑宗则认为,凌厉无形的快“剑”是克敌制胜的法宝,炉火纯青的剑法才能使武功达到登峰造极,比如华山派的剑宗翘楚风清扬。以前看小说或电视剧,并未十分关注这部分内容,直到博士毕业后在高校工作,发现高校也存在着类似的“道统“之争。
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是拉动学校发展的三套马车。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往往把三者割裂开来。作为高校老师,教学和科研是基本工作,不少老师对教学和科研却持有相互对立的观念和理解,于是产生了教学主体论和科研主体论。前者认为,教学是高校的主业,科研为辅业,学校的一切活动(包括科研和行政管理)都应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偏重科研工作会影响教学,事实依据是高校的高学历人才越来越多,科研成果越来越强,本科生培养质量却在下滑。后者认为,高校的核心工作是科研,没有科研的大学,不是好大学;专注于教学使时间和精力碎片化,会耽误科研甚至影响学校的高水平发展。近几年,为适应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为了让更多真才实学的年轻人脱颖而出,科研项目类型增加,科研经费支持力度增大,各种学术头衔和称号倾向于年轻人,职称晋升设有绿色通道。为提升高校科研实力,许多地方大学,特别是“双非”大学,不吝高价求珠。在各种优厚待遇和激励政策的诱导下,刚毕业的年轻博士科研热情高涨,大部分精力放在科研上,大干快上,契合了建设高水平的一流综合大学的目标与规划。然而,待遇愈丰厚,坎亦愈高,大浪淘沙始见金。服务年限、科研绩效与教学是年青老师的三座大山。随着年龄偏大,能申请的科研项目有限,申请成功的几率也越来越小,不得已,老师们将精力转向教学,而这种被迫的转向常会因为科研与教学利益分配的不均衡而心起波澜。
不同于科研成果衡量的硬指标,教学的评价与衡量难以有统一的标准。教学活动本是由相互关联相互配合的多个环节有机组成,一般分为三部分:备课、上课、课后反思。每部分都包含若干教学环节。备课要规划学期教学进度,设计教学单元和教案,布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等。课堂授课只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课堂上的生动讲解,课堂进度的灵活调节,课堂气氛的从容把握,师生间有效的互动,及课后及时的教学总结与反思,教学效果自测设计等都需要教师经过长期的业务经验总结和钻研参悟。老师被喻为教书匠,工匠精神在一个好老师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一个概念,定义或术语的阐释,有的老师能把自己和学生都讲蒙;有的老师虽然可以讲清楚,但只是就事论事,缺乏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和智慧的开蒙;有的老师对抽象概念鞭擗向里同时会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达到教一得三,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名年青的老师在教学上逐步走向成熟,没几年踏实的教学实践是不行的。相比于需要大量默默隐性付出的教学工作,凭借研究生时期的学术基础和人脉资源,需要在高校站稳脚跟,凸显不群的年轻博士青睐科研工作是容易理解的。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从显性效益比较,同样奋斗,十年内的教学成果可能不如科研成果,然而,十几年后,当“令公桃李满天下”,学生人才辈出、各领风骚时,“何用堂前更种花”(唐●白居易)。
教书育人为国家和社会创造的价值重若丘山,教书的成就感与满足感不是用物质可以衡量的。由此可见,教学更像气宗,科研好比剑宗。同时练剑,十年内,气宗不是剑宗的对手,再练十年,两者便难分上下,三十年时,气宗就远超剑宗。虽然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客观存在,却并非不可调和。其实,教学论和科研论的观点都只强调了高校教育一面,忽略了它们之间一体同心的密切联系。
回到小说《笑傲江湖》,华山派的“气”、“剑”之争源于一本武林秘籍。早先,华山派同门师兄弟岳肃和蔡子峰到福建莆田少林寺作客,偷看了人家武功秘籍《葵花宝典》,因来不及全书翻越,二人商量各分读一半,再合二为一。回华山后,二人对质书中内容,驴唇马嘴,前言不搭后语,根本合不到一起,二人却都坚信对方背错了,自己的才是书中正学,矛盾愈演愈烈,然后各练各的,出现了气宗和剑宗两派。由此看来,华山派的悲剧源于对一本武功绝学的一知半解,且夹杂着个人私欲作祟。高校中科研和教学的对立也是源于对高校教育目的认知不透,一物两偏。百度百科上讲,“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对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果的评价都是以教育目的为根本依据和标准的”。全世界范围对教育目的并没有具体的定论。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直戳中国教育的痛点。科教分离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通过教学,教师向学生传达正确的、先进的知识。信息生产力加快了知识传播,教学资料(课本、讲义、文献,学术报告等)要保持学术前沿性,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比如,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知由经典理论基础上的道尔顿实心球体模型,汤姆生的“葡萄干面包式”模型,卢瑟福的行星模型到波尔的量子化轨道模型,直到现代的电子云模型,经历了上百年历程。氢键广泛存在于大自然,人们对它的认识一直在发展和丰富。课本内容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某一领域的知识面面俱到,教师自身的知识宽度和深度要匹配科研发展的速度。深入科研工作的老师去讲课,特别是讲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同或相近的内容时,因为理解透彻,便能切中要害,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阐释清楚,更能令学生茅塞顿开。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说,“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科研型的老师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逻辑和创新能力,启迪学生科学思维方法。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退休研究员于金忠教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授课20多年,曾获得首届“李佩教学名师奖”,他告诉《中国科学报》:“我教的课不见得都是我自己做过的研究的内容,学生也许听不出来,但我心里很清楚,凡是真正从事过研究的部分,我授课的深度、解释的清晰程度是截然不同的。”相信每个有相似经历的老师对此都感同身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 《师说》)。大学就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知识传播(教书)和实践(科研)应并驾齐驱。教书是大学老师的职能之首,是第一责任。尽管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不像科研对教学的助力那么显著,但是会有润雨无声听惊雷的效果。科研要求知识专一,教学则要求广博。教师教书过程就像园丁给花朵浇水,园丁给每一朵花浇一杯水,就要自己储备好一桶水。为了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学比科研更有机会从不同领域汲取知识,丰富和开阔眼界。这种认识能力潜移默化的提高有助于启迪科研思维,有利于科学问题的寻求和科研创新。教学中语言表达的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也有助于科研成果的逻辑陈述。教学过程中获得的组织管理能力,对学生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的观察能力及预测学生发展动态的思维能力等都有利于对研究生的培养和指导,也有助于科研团队的管理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