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1/1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9期   作者:李岚
[导读]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精粹的重要部分,

        李岚
        聊城大学文学院  252000
        摘要: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精粹的重要部分,学习古诗词有利于弘扬和发展中国优秀古典文化。在学习过程中,品诗歌韵味,感受前人情怀,可以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 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并提倡有创意、多角度的阅读,借助阅读反思、期待和批判等环节,开拓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与激发,拓展学生阅读的空间,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品味。”
        尽管如此,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困扰,一方面,高中古诗词教学角度单一,缺乏多元解读,部分教师只注重传授阅读技巧,而缺少情感共鸣,使古诗词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应试教育的附属品;另一方面,相当多的教师缺少足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难以实现整合阅读及深入赏析,支持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过程,缺乏有效引导,致使学生陷入学习的困境。
        在此背景下,研究并加强比较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比较阅读;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一、什么是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根据学习目标,结合教学实际,在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的同时,选取与课文具有明显相关性的篇目进行学习的过程。对于篇目的选取,既可以是与课文在主题或情感等方面表达一致的,也可以是与其具有显著差异性的;既可以选取不同作家的作品,又可以选取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        
        在古诗词学习中使用比较阅读,既可以有效把握古诗词内涵,提高古诗词的教学质量,又可以增加学生对古诗词的知识储备,丰富原篇的阅读角度。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迁移,提高学生在古诗词方面的阅读鉴赏能力。        
        桑代克的学习迁移理论认为,教师的教学就是为学生提供教与学的联结,学生同一种学习迁移到另一种学习的联结就是其中的相同要素。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这种相同要素可以是题材、体裁、主题、情感等。比较阅读可以使这种相同要素在不同作品之间实现迁移,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和接受能力,而利用古诗词之间的共同点进行学习,方便学生在学习原篇的同时,主动构建知识体系,这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古诗词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二、比较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一) 横向比较
        横向比较阅读是把同一时期的同题材的作品联系起来,选取其中一个合适的教学点,围绕这个教学点选取素材进行比较阅读。例如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教材中的《声声慢》,在学习中可以选取与之同为婉约派的南唐后主李煜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李清照和李煜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婉约派词人,被后人称为词坛“二李”,堪称我国词学史上的“双子星座”。清初学者沈谦《填词杂说》中说道:“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李清照和李煜一位是旷世才女,一位是亡国之君,作词风格却极为相近,前期生活富足平稳,一个写闺阁生活,一个写香艳宫廷生活;后期则多写亡国之痛,极尽悲凉。相似的生活轨迹,使得两人在作词风格的走向上如出一辙。但由于二人所处的时代和具体的生活环境和经历的不同,他们词的风格又同中有异,通过对二人同期作品的对比阅读,可以深入剖析两者在作词风格及表情达意等方面的异同。
        李煜的词前后期风格迥异,前期香艳,不加掩饰的宫廷之乐让我们看到了李煜早期的快乐;后期哀婉,亡国之恨溢于言表。李煜写得最广为人知的词,大都在他后期当了俘虏以后。比如他的为人们所熟知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亡国之君,悲愤至极。又如《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首词几乎成为后主绝笔,语意惨然。尤其是末尾两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紧承上文,道出了自已将不久于人世的无奈、凄凉。


        同样,原本生活幸福的李清照在经历与丈夫的离别后,作品中的离愁逐渐转浓,与早期作品风格大不相同。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赵明诚也在逃亡中不幸去世......这一连串的打击使李清照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李清照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这首词起句连用七组叠词,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地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仿佛听到一个伤心至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就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地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地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将李清照和李煜同时期的作品加以对比,学生能够更好地品读诗词语言和情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与此同时,能够对两位词人的人生际遇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更好地感受二者作品在不同时期的情感走向。
(二) 纵向比较阅读
        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由于人生际遇等原因的影响,人生态度会发生较大的改变,因此其创作风格等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例如前文中提到的李煜和李清照。古诗词的纵向比较阅读,可以从诗歌的语言风格、表达技巧、意象、思想情感等多个方面入手。
        例如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教材中的《归园田居(其一)》,在学习时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陶渊明是一个厌弃官场,渴望回归田园的形象,而这种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在之前学习“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一文时也可以得到相同感受。因此,在讲解本诗时应该首先带领同学们回忆之前学过的相同情思的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进行知识迁移,总结两首诗之间的共同传递的情感,即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逃离的渴望。学到这里,很多学生对陶渊明形成了固化印象,甚至会产生:“既然厌弃,又为何进入官场”的疑问。在此前提下,可以结合陶渊明早期入仕前、为官时、回归田园后,这几个时期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
        陶渊明在《杂诗(其五)》中倾诉了“猛志逸四海,骞翮远思远翥”的理想抱负,明确表达了其渴望进入官场一展雄心的心绪,甚至因为觉得这个梦想愈发渺茫,为难以实现发出了“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的怅叹。在《山海经(其十)》中,陶渊明以精卫和刑天做比,感慨精卫刑天图存昔日猛志,但良机已失,徒留雄心,“借徒没在昔心,良辰讵可待”两句将自己的理想碰壁现实的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但仍在发扬儒家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转而到了《饮酒(其四)》,“同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以孤生松自比,表达出自己同为官到隐居的苦苦做决,回归到课本,诗歌中则表达的是坚定归隐意愿的欣喜与期待,已无往前的纠结、郁闷。到此为止,我们不禁再向学生发问:陶渊明归隐之后的生活真的如愿吗?从《饮酒        十六》中的“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孟公不在兹,终以翳无情。”可以看出,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可以用“潦倒”来形容,恰不似“往日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的闲适。
        陶渊明的诗平淡爽朗,善用白描,写意传神,能用质朴的语言写景抒情,通过对不同时期陶渊明的作品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中意象,领悟所要传递的情感,可以多层次地了解陶渊明的整体形象,对同作者不同时期的风格、感情技巧有全面的准确的把握。无论从哪个角度,立足文本,遵循目标、学情、重难点等实际情况,再精选比较阅读的内容,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除此以外,比较阅读的出现应该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和探究能力为主要出发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避免先入为主,需注意学生个体的阅读体验,避免理论灌输,要选取适当的方法进行鼓励和引导。只有这样,比较阅读才能实现学生的个性解读,开放学生思维,获得真实的阅读体验。进行比较阅读,教师要合理设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问题对学生加以引导,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进行沟通,以便在过程中开发新的教学点,力图使比较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发挥最佳作用。
        
        参考文献:
        [1]章可敦.论李清照李煜词风格的同异[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4):43-47.
        [2]付兴林.李煜、李清照后期词比较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3]汪永华.陶渊明与儒道文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04).
        [4]刘娟娟.中学语文比较阅读教学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6.
        [5]豆红桥.陶渊明及其辞赋思想主题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