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有效融合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1/1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9期   作者:李晓磊
[导读] 小学科学教学中,仅仅使用填鸭式教学,

        李晓磊  
        哈尔滨市香滨小学校  150030
        摘要:小学科学教学中,仅仅使用填鸭式教学,对小学生求知欲的满足和新课标的需求是远远不够的,那么,根据本学科的探究性和实践性特点,以及本阶段学生具有很强好奇心的特征,来改善教学策略变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频率,促使“做与思”有效融合,进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为培养现代科技技术人才做好奠基。
        关键词:小学科学;做与思;教学模式
一、引言:
“做”是较“听”来讲学习新知识更有效的途径,实践能够更好地解决疑虑,更深刻的理解知识内容。“思”是在“做”的基础上更深入的思维运动,比如看到新事物提出疑问,要解决疑问设计方案,探索完得出结论等。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严谨解答,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需从小学生做起。但小学生抽象思维发展不成熟,很难直接听教师的描述去理解抽象的科学问题,通过“做与思”融合,可对科学学习提供更有效的途径,给予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1]
二、“身陷情境”诱发“做与思”融合
        科学是严谨的同时也是有趣的,学生本身是具有对新知识的好奇心的,教师综合考虑学生与学科特点,根据课程内容构建游戏活动、生活场景、背景环境等教学情境,可以使得学生在身陷情境中去实践来引发疑问,带有疑问去探究,不仅能学习到基础内容,也会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生积极活跃的学习状态。例如:设计游戏来展开对《听听声音》这节课的探索。在课程开始前,老师提出来一起做游戏,把班里的同学分成两组,A和B,并且A、B两组背对背站立,A组同学说“认识你真开心!”,B组来猜是哪位同学发出的声音,之后再交换,B组说A组猜猜。这时候老师提问是怎么猜出来的呢?学生回答到,因为每位同学的声音是不一样的。教师顺势抛出本课课题,并且提问学生我们还能听到什么样的声音呢?是谁发出的呢?学生回答树叶的声音、是大自然的声音、有隔壁班读书声、有老师的讲课声等等,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声音。在玩中学,学中思,做中乐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在“思中做”的融合意识。


三、课堂内外“做与思”有机融合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但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和应用非常之多,那么,学习的场所便不拘泥于课堂了。另外,加入实际生活体验来加深科学理论知识的现实意义和应用,能够将学生拉回现实,认清科学的本体,同时思考用科学问题如何去解决生活中的疑虑,或是在生活中操作之后提出思考来研究科学问题,具有密切联系的科学与生活为“做与思”融合理念贡献出绵薄之力。《杠杆的科学》是小学科学的重点之一,为初中物理的初识部分。为什么用三角支撑起来一根杆就称为杠杆了呢?杠杆是有什么奥秘?有什么作用呢?面对内容相对复杂抽象的问题,学生们便面露难色。教师可以在上节课结束之前留下和家人玩跷跷板的游戏任务,那么在学习本课的时候,老师便可先使用多媒体演示跷跷板,引导到跷跷板游戏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再提问学生和家人在跷跷板的游戏时,谁被谁压起来了呢?学生很快会回答到家长把孩子翘起来了,那么思考,小孩能不能翘起来家长呢?相信班里会有两种回答,可以或不可以,那么跷跷板究竟有什么奥秘呢?与杠杆的联系在哪?引发思考。紧接着安排学生试试在不用位置压跷跷板,有什么变化,得出结论,小孩是可以翘起家长的,只是作用点不同。从而得到杠杆知识,费力杆杆,省力杠杆,不省力不费力杠杆。通过课内外活动的参与与思索探究,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吸收知识。
四、考虑学生个性化的融合,组织科学实验
        实验探究在本学科中不可或缺,是理解科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途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部分学校因实验设施不齐全或者上课时间紧张经常省略科学实验,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足,兴趣度低,进而使得学生主动性变差。所以,实验探究部分需要被重视,不能局限于多媒体或者教师演示,这样能开拓学生对科学规律的探索精神,养成良好的思考和操作习惯。[2]例如,《溶解的快与慢》这节课,目的是对溶解速度的理解,以及探究影响溶解影响因素。教师提前为每个学习小组准备好一块方糖和一杯40毫升的冷水。上课时,教师先将方糖放于水中,方糖变小而水的颜色变深,就是溶解过程。接着老师设置疑问,那方糖溶解的太慢了,如果需要快点完成溶解过程,如何操作呢?同学们一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设计实验完成对提问的探究。在此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有研磨方糖至小颗粒,有升高水的温度的方法,同时记录溶解时间,神奇的现象发生了,方糖溶解变快。教师设置疑问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动手探究,激发好奇心的同时,融入实践操作检验想法是否满足条件,还原学生主体地位,活跃课堂,学校效果也会随之改善。
结语:“做与思”融合是科学教学的特性要求,是新课改理念中探究性学习模式的落实,是培养小学生思考和探究习惯的途径,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课堂中,学生积极思考勤于动手,教师需要结合课程特点设计教学,引入情境,诱发学生好奇心,安排实验,学生跟随教师设计思路,有效融入“做与思”,教学效果达成的同时提高学生科学实践素养。
参考文献:
[1]孙建芳.科学教学中”做与思”有效融合的策略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19(2)
[2]封承君.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有效融合的策略[J].学科教学.201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