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变革初探

发表时间:2021/1/1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9期   作者:韩明昌
[导读] 进入信息化时代,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与素养

        韩明昌
        山东省宁阳县东疏镇第一小学        山东  宁阳       271401
        摘要:进入信息化时代,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与素养,已成为新时代每一位建设者与接班人应该具有的基本意识与素养。而且,现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知识构架、教学内容上更加宽泛、丰富,其对于学生搜集、整合、加工、处理、应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有着更为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时,应该彻底打破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与制约,积极探寻创新、变革、优化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有效对策,将新课改思想、新课程要求、新课标理念深度融入至学生视域,促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任务驱动、微课辅助、创新探究中更好学习信息技术知识、逐步提升信息技术技能,带着浓厚的兴趣、迫切的夙愿、饱满的热情获得认知迁移与发展实现,使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变革成为学生信息技术综合素养塑造的有效保证与强劲助力。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变革;初探
        作为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主要载体,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学生基本能力培养,基本需要满足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思想认识的提升、思维能力的迁移,都有着积极且显著的影响。但是,传统思想观念制约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主要以理论知识教学重点,严重忽视了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直接限制了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意识的培养。而且,很多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时,也往往以理论指导代替实践教学,导致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学活动比较乏味、教学路径比较狭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意识培养被无形搁置。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热情调动也会大打折扣 ,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科学性也难以实现。基于此,教师应该加强研究与分析,并在全面探寻实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变革上寻求突破,将诸多新思想、新理念、新措施引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领域,通过对教学模式的变革实现对教学内涵的迁移,引导学生在实践、参与、协作、探究中深度理解信息技术教学的内涵与本真,实现对于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与素养的深度塑造。
        一、构建小组合作模式,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合作学习模式是新课改下应用最普遍的有效性教与学方式之一,其可以让学生在参与、协作、交流、互动中获得学习兴趣的激活与综合素养的塑造,已达到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的目的。教师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通过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可以让学生之间实现优势互补,促使不同认知特性与发展需要的学生获得认知迁移与发展实现。而且,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驱动下,教师的教学设计也会向着精细化、科学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既提升了课程教学的效率,又优化了教学指导的路径,为实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变革给予了保证。例如,在开展《开场以前报剧目》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利用powerpoint制作以童话剧《花蝴蝶的沙漠绿洲》为主题的演示文稿。在文稿制作中,由教师对学生科学、合理分组,然后由每个小组内的每一个学生承担具体的制作任务,在协作与互助中选择PPT模板设计幕布、选择剧目字体、结合教材内容与提示插入图片、剪贴画等。待到设计完成后,通过相互之间的分析与探究,对PPT予以优化、美化,在小组合作中掌握诸如PPT模板选用、PPT背景设计、图片插入、文字输入等基本信息技术应用技能。


        二、借助任务驱动模式,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即时应用,可以达到切实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目的,实现师生角色的全面转化。并以具体学习任务为辅助,将不同教学内容隐含与任务之中,为确保教学目标达成奠定基础。而且,学生在借助不同学习任务开展信息技术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其动手能力、探究意识、学习自信都会获得切实激发,更利于对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例如,在开展《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处理》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为辅助,设计教学任务----即以“桂林山水”为主题,自行收集、选用图画素材并对其进行加工、处理。由学生按照教师指引,自行选用与任务主题要求相一致的网络图画,利用图片处理工具与分解任务引领,在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中掌握工具软件的操作技能与使用流程,以逐步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在学生完成具体学习任务后,教师再对每一个学生的作品予以点评、分析、展示,让学生在相互对比与学习中就学习所获予以内化,在自主参与中提升自己驾驭信息技术软件工具的能力。
        三、应用微课教学模式,塑造学生综合素养
        微课的直观性、可视化、简洁性特质,使得其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有着更为显著的作用与更加重要的价值。因此,针对教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关键点等知识,教师可以就其制作成一些辅助性微课,组织学生在感知、体验、学习中理解不同知识的的内涵、明确一些基本操作规范,使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更强。而且,教师还可以构架以微课为辅助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前利用微课就自学、预习内容予以明确,并根据学生自学情况,设计教学活动。在课堂上,利用微课对学生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直观呈现,促使不同学生均可以按照自身认知需要实现对于教学内容的深入把握。教学结束后,再利用一些拓展性、迁移性微课资源,引导学生在课外就所学内容进行实践、应用,以强化对于学生信息技术综合素养的塑造。例如,在开展《艺术字体扮漂亮》教学中,为了使比较繁杂的艺术字设置过程直观、简洁呈现,促进学生的理解与学习,教师可以将艺术字体的设置流程制作成简洁而直观的微课,供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以达到降低教学难度,塑造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四、结论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与快速多元的发展,承担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每一位教育者也应该尽快转变角色定位与思想观念,加强对课程教学模式的变革与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摈弃传统教学的误区与束缚,以全新站位、多元视角重新审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价值与作用。在课堂内切实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组织学生积极参与、高效实践、提升技能、发展自我;在课堂外拓宽学生认识视域,倡导学生将自身所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所掌握的信息技术技能应用至生活实践,促使学生在更为多元、丰富、深入、高效的认知驱动下获得综合素养塑造,实现自我发展满足。
参考文献:
        [1]赵伟铮.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变革初探[J].中华少年,2019(31):92+95.
        [2]徐薇薇.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观察,2019,8(33):124-125.
        [3]顾卫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变革分析[J].散文百家,2019(10):81.
        [4]连秋菊.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探讨[J].试题与研究,2019(18):1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