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理念变革探究

发表时间:2021/1/1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9期   作者: 刘飞鹏
[导读] 在“互联网+”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早已不仅仅是辅助工具抑或起叠加效应

         刘飞鹏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柏朗思观澜湖外国语学校  广东  深圳  518110
        
        摘要:在“互联网+”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早已不仅仅是辅助工具抑或起叠加效应。相反,以“翻转课堂”、“MOOCs”、“O2O教育”“AI”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新型混合教育模式的相继出现,将实现学习目标的路径化表达和多模态践行成为可能。科技赋能教育正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召唤教育理念的全新变革。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理念;变革
        
        “互联网+”技术在为扩充教育资源、更新学习环境、变革学习方式等提供了广袤的空间和无限可能的同时,还日渐成为一种审视问题、认知万物的思维方式。基于这样的认知逻辑,我们从学校视角对“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理念探赜索隐,希望能够籍此辨别未来教育的发展路径,并以散点透视的方法思考传统教育理念的革新。
一、学习环境(Learning environment)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教育价值和学习环境都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以往因班级授课模式而自然形成的物理教育环境——教室,被多维、虚拟、智能化的空间所替代;基于传感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科技荟萃的智能系统,突破了传统学习环境的畛域。这不仅意味着学习环境的重新构建,同时也意味着教师的工作场域已经进行了迭代和更新。
        在重构后的学习环境——智能网络虚拟学习社区的支持下,每位学习者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智能学习终端,其互动方式、交流范围、课堂结构都将随之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如果说1.0的教学体现的是在物理环境(教室)中由“教师——学生”的知识单向传播,那么2.0版本的教学则是在真实或虚拟课堂中的自由切换。学习者以“终端”的模式在线上、线下进行多重互动学习,在此场景下,无论是教师抑或是学生,都需要面临一个全新的课题——
        在“同场效应”递减甚至消失,即当师生脱离了同一时空下,共同学习场的积极影响与有效约束之后,如何在“互联网+”技术的平台上,重新建构一个更加自主、多元、开放、富媒体、智能化的界域和系统,实现学习主体间真正的跨时空交流。                                                       
        与以往不同的是,在“互联网+”基础上进行的学习环境的创设已经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作为学习环境的构建者和参与者,学生同样需要自主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搭建互动学习平台,创建移动学习共同体。教师可以从沟通技能、互动技能和情感技能等方面予以指导和协助,从而让学习者本身能够在这种高度自动化、自适应的学习环境中,对学习的全过程、参与程度和学习质量进行有效的团队影响、团队互助、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
二、学习资源(Learning resource)
        教育资源是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要素。[1]当传统学校教育在“互联网+”教育的基础上打造“O2O”(线上线下)混合教育模式时,学习者无疑将走出以往“信息孤岛”的状态,进入全球教育资源共享的新阶段。
        相关的尝试正在陆续展开。最广为人知的如“国际教育资源网项目”(iEARN,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Resource Network)。这个项目已经涵盖了全球一百多个国家的三万多所学校和青少年组织,支持和鼓励学习者在“互联网+教育”的基础上,共同进行全球在线学习和项目合作。它为培养师生的国际化视野、沟通协作能力与跨文化理解力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机遇。
        然而,“互联网+”背景下的资源共享并不是风险无涉的,相反,它是风险负载的。在全球化教育浪潮的席卷下,一线教师首先要保证国家意志的忠实贯彻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圆满完成,另一方面也要主动介入国际教育序列,参与全球性教育交流活动,落实全球优质资源的链接共享,与时俱进地跟进全球教育发展。[2]因此,教育者在选择学习资源时应该抱持审慎的态度,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设和思考:1、学习资源在目标和路径之间的作用; 2、能否最终促进深度学习的实现;3、在现实与虚构二维张力中的文化立场;4、多元背景下可能带来的观点冲突等。


        同时,还要基于学科教学目标的性质、学生身心发育的阶段性特点等,进行学习资源的筛选与优化、教学情境的创设与权衡。这些,对于教育者们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及专业能力,都将是一种真实的淬炼与考验。
三、学习方式(Learning style)
        “互联网+”时代大容量、可移动、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已经完全打破了传统教育获取知识信息的局限,大大溢出了知识内化建构的认知边界。其海纳百川的网络教育资源、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极富个性化的学习路径等优势,正日益为人们所共识。与此同时,“泛在学习”也日益成为一种普适的选择。
        “泛在学习”(Ubiquitous-Learning),又名无缝学习。它突破了校内与校外的空间壁垒,填补了课内与课外的时间断层,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资源与信息的方式。它的直接性、交互性、主动性、可持续性、可访问性、教学行为的场景性等七大特性,将学习自然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教育者应该积极探索这个全新的全天候教育场,引导学生在线上、线下进行多次翻转、深度融合、回环上升的无边界学习。创建学习者独特的、专属的学习路径,实现从思维到行动、从知识到能力的正向迁移,进而实现核心素养的统整与闭合。
        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与教育深度融合后,针对学生个体的学习特征、学习习惯、学习风格、学习问题及其原因等都将得到精准对焦。不难预想,传统的以听讲、记忆、训练等以被动学习为主导的模式必将被“互联网+”时代个性化、定制化的教育所替代。学习者将采取以往截然不同的路径,以科学、适切的方式去控驭学习的方向、进度与节奏,构建自主学习的支持体系,科学进行“个人知识管理”(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包括明确需求;制定知识获取计划;设定信息等级;创建个人的文件系统;经常评估/评价所存储信息和目录的价值,并适时更新等。
四、学习者(Learner)
        相对于“教室”的封闭性和单一性,建构在“互联网+”中的学习环境则体现了空间的开放性和学习机会的多样性。在这种环境中,教师需要及时实现教育职能由知识传递者向教育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转变。事实上,不仅是教师的职能和承担的角色在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也在改变。
        基于“互联网+”的学习环境让师生都浸入一种全新的学习场景,为此我们尝试用“学习者”涵盖“教师”和“学生”这两种不同的角色,以便真实体现个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
        在这种场景中,教师整体思考的基本立场和专业向度都开始发生转变——包括从“教师”立场到“学习者”立场,从“教材”到“学材”,从“教学目标”到“学习目标”的转向等。与“学”有关的情感、态度、背景、价值等均应纳入教学活动的视野中去。学习者A(教师)应当学习如何充分使用“互联网+”思维来了解学习者B(学生)的真实需求,帮助他们将碎片化的知识信息进行逻辑性整理,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能力,深度聚合后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和经验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改进教学计划与教学策略,提高学习的质量。
        事实上,早在两千五百年前,《礼记·学记》就已主张“教学相长”;《书·商书·兑命》亦云:“斅学半”,意为教的一半是学。从汉字的源流来看,“教”与“学”原本就是同一个字。甲骨文的“教”字描绘了一个教、学双方完整统一的画面。后来才分化出“学”字,和“教”相对应,表示接受教育。两者唯一的区别就是“教”比“学”多了一个“攴”字。这意味着从身份上来说,老师和学生都是学习者,只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应当承担起引导、支持和鞭策学生的责任。
        结语:
        科技赋能教育,教育改变生活。“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理念变革对于未来实现教与学过程中的智能决策、学习资源的智能推送、教学效果的智能评价以及个别化教学都是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3]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传统学校的教育模式也必将同步进行重构与再造。教育将面临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它有可能改变整个人类的思维模式。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信息技术将会推动人类全面进入崭新的学校教育2.0 时代。

        参考文献:
[1]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5):5.
[2]周文娟.“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路向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6):67.
[3]何克抗.智慧教室+课堂教学结构变革[J].教育研究.2015,11: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