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元认知能力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1/1/1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9期   作者: 张观玲
[导读] 培养小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能够使其养成全面、客观、辩证的看待事物

        张观玲
         黑龙江省伊春市大箐山县朗乡小学152519
          
        摘要:培养小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能够使其养成全面、客观、辩证的看待事物,分析问题的好习惯,信息技术是广泛应用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信息技术工具应用的基础,在教学中渗入元认知理论,能够使小学生能够科观地认识自我的认知,体验自我认知的全过程,随时发现自我认知的缺点并加以改正,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小学生的自我认知过程,对小学生的辩证思维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元认知策略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应用研究
        社会生产和服务的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使人们对信息技术设备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因此,小学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使小学生逐渐掌握并熟悉应用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培养小学生应用计算网络信息机技术能力,熟悉办公、文字、图画等信息技术软件功能,适应未来社会建设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渗入元认知理论策略,能够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1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提高学生元认知能力的积极意义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主要是培养小学生认识、熟悉计算机、软件、网络等信息技术工具,逐渐提高使用能力的过程,也就是把生活学习中的写字、画画、浏览、听歌、交流、分享具体手工操作的行为,变成点击鼠标完成的智能化结果表现行为,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认知过程,,比如,传统的手工技术条件下,写字就是拿笔在纸上书写,而信息技术条件下,就是用鼠标点击“WPS”或者“Word2003”等利用熟悉的输入法,在计算机显示器或者智能手机上打出自己需要写的“字”,在这个全新的认知过程中,小学生要颠覆传统的写字认知过程的心理习惯,从计算机或者手机的开机开始,直至打开软件,设置页面,整个手动操作过程,与心理认知活动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很多情况下,小学生由于认知欠缺或者不自信,对信息技术工具的操作应用产生畏惧情绪,利用元认知理论,贯穿于小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全过程,能够使小学生能够像旁观者一样,对自己的感知认知过程完全熟悉,找到失败的原因,提高进步的信心和勇气。元认知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1976年提出的,旨在使人疏解心理障碍,提高自我认识能力,强化心理素质,实现目标的全面认知。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把元认知理论的思想、精神渗透到教学的各个过程,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
        2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原则
        一是实践性原则。元认知理论就是提高人的自我认知的客观性,使人全面、矛盾地看待事物和问题,掌握认识的本质,提高认识水平,也就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实践完全统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小学生认识信息技术工具,掌握基本的使用方法,也是时间性要求很强的教学过程。

对于小学生来说,无论是计算机还是手机、平板等信息技术工具,如果教师只在课堂上讲如何使用,学生没有操作实践的训练,小学生永远也学不会,只有按照元认知理论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边讲解,边指导小学生实践操作,认识主机、键盘、鼠标、软件等,一旦操作不成功,让小学生找原因,直至成功完成规范操作,小学生就对自我认知形成监督和完善,提高正确操作水平。二是反复性原则。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小学生的实践操作是在自我认知意识下指导的学习知识应用能力行为,小学生凭借自我认知的知识技能,进行实践操作,一旦操作失误,小学生就会考虑自己的认知为什么发生错误,进而继续操作,找到错误的原因,心中就会豁然开朗,因此,教学中注重小学生实践操作的反复性指导,就会使元认知理论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提高小学生的应知应会和善变应对能力。
        3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元认知能力培养策略
        一是激将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促进其自我认知的积极倾向,就能使小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迅速提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激将法。比如,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第六册第一课《初始PowerPiont》的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复习Word和FrontPage的操作,认识窗口的组成以及文档的保存方法,学会选择和使用幻灯片的版式,教学中适当延伸知识范围,提高小学生的求知欲。学生能够独立基本操作后,要求学生制作新年贺卡,比一比,看看谁做的最好,在“争强好胜”的心理驱使下,学生就选定新知识学习应用的目标,在反复操作中体验认知,推动认知能力的完善提高。
        二是合作法。培养和提高元认知能力,需要给小学生创设认知反复的环境,促进其养成主动检查经常性纠错的习惯,逐步提高自我认知完善能力。比如,比如,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第六册第二课《让幻灯片动起来—两种动画方式》的教学中,首先,用投影仪放映上节课小学生们制作的新年贺卡,让大家谈谈自己的创意,复习预设动画的设置操作,让小学生自由组合学习探究小组,探究自定义动画命令的设置,提出《我们的祖国真强大》为标题,分组制作自定义动画,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团队使每一个学生参与操作,都有相关任务,体现动画制作的完成离不开每个人的“劳动”,体验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认识自己与集体的关系,明白自己在创建优秀集体中发挥的作用。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让每个小组把创作的作品发到网络社交平台上,像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QQ群、微信群、朋友圈等等,不断拓展小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4结语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是推行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的优秀成果,符合教育规律,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元认知理论具体化,使其科学思想观点转化为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增强计划反思自主学习能力、监测调控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温故知新的目标,因此,新形势下需要不断地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杨莉娟.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D].西华师范大学,2019.
        [2]李帛彧,魏晓波,唐蜜.信息技术背景下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J].西藏科技,2018(02):35-37.
        [3]师晓丹.在信息技术学课程中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教学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19):143-144.
        [4]傅德荣,王忠华,蒋玲.信息技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基于元认知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19-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