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深度拓开宽度铺设坡度——以《和田的维吾尔人》一课谈语文教学的高效研究

发表时间:2021/1/1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9期   作者: 石国庆
[导读] 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一直是语文教学研究追求的目标

        石国庆
        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苦竹中学 435500
        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一直是语文教学研究追求的目标,而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应该是挖掘教材主题的深度、拓开学习内容的宽度和铺设学生言语实践的坡度三者的横向联动和协调统一。本文以我曾经执教《和田的维吾尔人》一课为例,谈谈在教学中落实这三个“度”的具体做法:
一、挖掘教材主题的深度
        这里的“主题”,不同于教材编辑中以“主题单元”形式出现的话题,也不完全等同于思想教育主题。它是从课文当中提炼出来,具有促进儿童生命成长价值的核心“语词”。(窦桂梅语,以下提及的都是此意。)
        充当主题的核心语词应具有丰富的延展性和强大的概括力,它仿佛一条主线将散乱在文本各处的“珍珠”统整起来,构成一个“立方体”。
        《和田的维吾尔人》一课,突显了和田维吾尔族人“豪气、豁达、乐观”的性格特点,这三个词语就成为核心语词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懂得豁达地面对生活,乐观的面对困难。围绕这一主题,我设计了四步教学:
        第一步,理解“豪气、豁达、乐观” 这三个词语的含义。学生通过速读课文,先画出最能概括维吾尔人特点的两个句子,找到关键词“豪气、豁达、乐观”。然后理解这三个词语的字面意思,接着以三个学生所熟知的课文人物为例:
        郝副营长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点灯。” 这是乐观。
         梁山好汉武松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这是豪气。
        蔺相如面对廉颇的挑衅,处处避让。这是豁达。
        这样将“豪气、豁达、乐观”具体化形象化,夯实了学生对核心词语的正确理解和准确定位。
        第二步,理解文本中维吾尔人的“豪气、豁达、乐观”。让学生运用抓住句中的关键性词语,联系上下文,结合课外知识等方法,深入文本细细品味和田维吾尔人豪气乐观豁达的性格特点。
        第三步,历史视野中的“豪气、豁达、乐观”。通过史实和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恭诵左公西行甘棠》的佐证,说明新疆自汉代就是中国的领土,一小撮东突势力试图分裂中国,是极端狭隘的恐怖行为,而客观地看待历史也是一种豁达。
        第四步,生活中的“豪气、豁达、乐观”。让学生写一写身边的人是如何的豁达乐观。
        整节课以 “豪气、豁达、乐观”这一主题贯穿到底,从理解字面意思,到感悟文本中维吾尔人的这一性格特点,再到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最后到生活中学习这一品质,实现了“工具与人文双向互动,人文关照工具,工具负载人文”的功能。
        
二、拓开教学内容的宽度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

教师在教学中要拓宽教学内容的宽度,以一篇主打的文本联带与主旨相关的多篇文本资源,使学生将课内知识与课外资源有机联系起来,学得更广阔,更丰富。
        引入的阅读材料肩负的任务越综合,说明它的价值越高。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引入了五年级下学期学过的一篇与本课有着许多同构点的课文《彩色的非洲》。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发现它与《和田的维吾尔人》的许多相似之处:从内容上发现都是写民风民俗,都写了花儿,歌舞,食物,衣服等,从文章结构上发现都是总分总,从语言描写上发现都运用了不少修辞手法,从种族特征上发现他们都能歌善舞,都能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中,保持乐观的天性。
        再如引入的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有学生联系其中的诗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体会到维吾尔人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中表现出来的豁达豪气。后来又利用这首唐诗佐证新疆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这是某些有不良企图的国家和集团所抹杀不了的客观现实,这也是学生必须建立的客观历史观。
        立足教材,拓展阅读与相关课文的评论、课文的原著、课文作者的其他作品、与课文同题材的相关作品等,可以使学生在不同资源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铺设言语实践的坡度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就应该很好地凭借这个“例子”的言语形式,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在教学中,根据《和田的维吾尔人》一课的特点,我选取了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对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语言强化训练。
        例如,模仿“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的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上朵朵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瓣,真是美不胜收。”这句语言很美,值得借鉴,但是写双重比喻句,学生比较畏惧。
        于是,我以原文中的“远远望去,那五颜六色、横七竖八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画,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增添了几分韵味。”这句为依托,激发学生进行想象和再创造,完成双重比喻句:“远远望去,那五颜六色、横七竖八的衣服既像(),又像(),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增添了几分韵味。”
        再如课文中有这一句:“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人的门框边、房梁上、墙壁的挂毯上。” 表达了维吾尔人的花儿的钟爱,我要求学生把它改成比喻句:“走进维吾尔人的家,看着门框边、房梁上、挂毯上的花儿,仿佛走进了()。”学生觉得有难度,我出示了《彩色的非洲》一课中的句子:“到了开花季节,一条条街道,都成了彩色的长河。人在街上走,就像置身于花海深处。” “长河”“花海”从面积区域上的确定,让学生很受启发:“花园”“花圃”“花苑”……一个个词语就脱口而出了。
        取自文本,又不拘于文本,有步骤地进行言语训练,环环相扣,层层加深,形成循序渐进的教学坡度,关注了各个程度的学生,教学目标得以达成。
        总而言之,高效的语文教学应该基于学生的已知与未知,适度挖掘教材主题的深度;增加课堂容量,扩宽教学内容的广度;设计教学环节注意学习的坡度。只有三者协调统一,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