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瑞
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重庆 400036
摘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内涵提升的关键。本文介绍了重庆立信校企合作双基地的建设经验和建设效益,分析了其作为研究样板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职业院校 校企合作 双基地
根据公安部交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19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2.29亿辆,新能源汽车199万辆。2018年上半年新注册登记的汽车达1325万辆,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36辆汽车,机动车驾驶人数量达3.96亿人。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维修业也取得了较快的增长,汽车维修保养市场近年来年均增速超过30%,预计2018年底后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规模。
重庆市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重庆市经济运行情况》表明,目前重庆市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结构调整和新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从工业经济的内部结构看,汽车产业保持相对稳定,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速6.2%。2018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业增加值增长29.7%。
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而现实情况确是,企业在市场上难以招聘到既有丰富理论又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技术人才。与此同时,不少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却找不到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合适工作,这种尴尬现象的背后,是我们培养技术人才的模式相对落后。单纯以学校为主体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具体存在以下问题: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无法胜任工作岗位需要;校企合作缺乏有效合作机制。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学校实训基地和企业生产资源的整合利用,打造一个兼具教学和生产双重功能、校企双主体深度合作培养培训技术技能人才的双基地,探索校企合作育人的有效途径,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通过对重庆立信汽车专业一站式快捷维修服务部和重庆某4S店售后服务维修车间的建设和整合,打造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企业的产品生产基地;学校的双师培养基地,企业的培训服务基地;学校的创新创业基地,企业的技术研发基地。探索校企合作育人的新型有效途径,促进我校汽车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发展能力。
一、建设举措
1.依托合作企业打造学校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基地
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选定双基地建设专业,通过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订单培养等方式,校企双主体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和考核标准。企业全过程承担建设专业学生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创新创业等任务,派遣专家、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2.依托合作企业打造学校双师培养基地
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教师企业实践方案,建设期内专业课教师(含实习指导教师)到企业实践累计不少于4个月,支持承担公共基础课教学任务的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考察调研。专任教师获得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教师系列本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务的比例达到60%。建立将教师企业实践收获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有效机制。专任专业教师双师比率达到100%。
3.依托学校打造企业产品生产基地
建设“双创实训大楼”,成立“一站式快捷维修服务部”。在合作企业技师,汽修专业部老师和学生们的共同配合下。开展车辆清洗、喷漆、钣金、维护保养等企业工作任务。打造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促进企业实际生产平台。
4.依托学校打造企业培训服务、技术研发基地
学校教学建设科、汽车专业部、一站式快捷维修服务部将为合作企业提供实训基地,培训基地,培训师资等。为企业提供岗前培训、技能练兵、技能鉴定、技术交流、技术研发平台。汽车专业部教师积极参与配合,并选派骨干教师担任培训师、比赛裁判、工作人员。
二、建设阶段
1.阶段一
依据国家及企业标准,邀请行业、企业专家研讨、制定双基地建设方案,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建设具备企业文化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技能技术实训、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功能的学生培养基地。
将企业的运作模式、培训体系、文化建设等融入到双基地建设中,形成双师互聘机制,打造师资培训和教师实践基地。成立“一站式快捷维修服务部”。在合作企业技师,汽修专业部老师和学生们的共同配合下。开展车辆清洗、喷漆、钣金、维护保养等企业工作任务。为企业提供实训基地,培训基地,培训师资等。为企业技术和产品研发、成果转移转化等提供支持。汽车专业部教师积极参与配合,并选派骨干教师担任培训师、比赛裁判、工作人员。成立“双基地项目”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明确责任分工,推进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双基地项目”的相关工作。
2.阶段二
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选定双基地建设专业,通过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订单培养等方式,校企双主体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和考核标准。企业全过程承担建设专业学生认识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等任务,派遣专家、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通过项目建设,建设专业兼职教师占比达到40%。探索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效对接的有效形式,通过项目建设,学生“双证”获取率达到98%。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教师企业实践方案,建设期内专业课教师(含实习指导教师)到企业实践累计不少于4个月,支持承担公共基础课教学任务的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考察调研。专任教师获得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教师系列本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务的比例达到60%。建立将教师企业实践收获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有效机制。完成建设“双创实训大楼”,扩大“一站式快捷维修服务部”生产基地和业务范围。打造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促进企业实际生产的平台。
3.阶段三
完善学校培训服务基地功能,为企业技术和产品研发、成果转移转化等提供支持。形成具有能够为企业提供岗前培训、技能练兵、技术交流、技能鉴定等功能的综合平台。完善激励机制,依法依规开展人员互聘和确定兼职报酬。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建立双基地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工作规程和考核评价标准,使双基地建设与行业企业技术要求、工艺流程、管理规范保持同步,提升双基地安全管理水平。
三、推广价值
1.引领区域校行企合作快速健康发展
项目成果除了可在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拥有汽车专业的学校推广实施外,还可在重庆市汽车职业教育集团的成员单位及学校中进行全面推广。
仅从重庆市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来看,双基地经验在项目内合作院校推广后,每年将有20个院校,近万名学生受益,覆盖到重庆市近40个区县,惠及所有双基地合作企业和数以百万计的车主。在重庆市汽车职业教育集团推广后,可覆盖到重庆市的150余所中职学校,受益学生每年逾万人,惠及行业企业百余家,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2.提高校企双基地实训平台使用效益
相对集中地使用财政资金,建设校企双基地实训平台,坚持开放性和公益性,为企业员工、汽车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服务。有效地促进资源使用集约化,避免小规模投入和重复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真正实现投资少、见效快和效益高。
3.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职业教育已由发展规模转向内涵提升,双基地项目的建设和使用,将促进我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加强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实现 “教育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产业链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全面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