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海贵
老河口市贾湖中学 湖北老河口441802
摘要: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起到很重要的辅助作用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与此同时,积极实践和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当成为我们大家共同思考的现实问题。教学方式的转变,引起了学习方式的改变,尝试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能力。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扬长避短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作用,优化小组合作学习,采取一些合理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关键字: 信息化, 小组合作学习
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入以及课程设置与内容的不断更新,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小组合作学习与新课程整合的新思路、新特点及新问题,对于有效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教育信息技术高度发展、教育信息资源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实践和探索。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倡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为基础教育的发展作出一位教师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一、运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唤起学生的具有合作求知欲
传统的教学,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老师通过不断讲解把大量知识信息输送给学生,这样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经过实践证明,这种“填鸭式”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课堂上死气沉沉,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化,教师要创造富有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思考,努力找寻寻求答案的方式方法,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是一位组织者、引领者,在适当时机给予各小组学生学习提示与点拨。在信息化环境下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当今社会已进入高度合作化的社会,许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团队的合作。合作学习具有其他学习方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协作学习过程中,个人学习的成功与他人学习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学习者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的态度,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完成学习任务。
二、 让学生要用一个明确学习目标
首先是确定学习目标,即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要完成的任务或者是学到相关的知识、相关的技能。教师可以根据实际,设定一定难易的学习内容。目标应该包括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个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带着任务来思考来合作。但是要注意制定的目标起点要适度,目标过高会给合作学习带来麻烦,过低则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是编写具体的学习目标,在充分分析了学习目标的情况下,要能够编写具体的学习目标。此过程要循序渐进,制定学习目标,问题应该从简单到复杂,对照比较,仔细衡量,这些具体目标的实现,能够使学习者获得应有的学习内容和能力。
三、引导学生全体参予,重视体验思维过程。
合作氛围的构建 如果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能够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探讨,积极主动地参与或者学生只是一时兴起而不能坚持学习,都将会使信息化学习变为乌有。在进行信息化小组合作小学的过程中,应该重点考虑三个“适” 字,即适时、适量、适当地把握时机创建合作学习的氛围。例如: 对富有争议性的话题,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发表各自的见解,能够引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学习和探讨,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有些问题,了解了不同的观点就已清楚了它的实在意义,不需要再深入讨论。
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随时指导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信息化合作式学习是在信息化环境中开展的,合作小组围绕着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开展学习,信息化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习者的主体性表现得更为明显,学习者使用信息技术学习是一个主体行为,只能表现出积极的学习心态和努力学习的外显行为,没有这个条件,有效的信息化小组合作学习就不会产生。在学生进行信息化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能离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建立科学的师生关系。小组讨论对于一些同学来说得心应手,但对于部分同学来说,却有些困难。因此,教师在做好充分了解工作的前提下,进行适当指导,使全体学生能够很好地进行小组讨论。对于能力较强组,重在反馈时让其讲得详细,突出一些讨论过程和细节,作为其余组的示范;对于不善交流组,教师应在讨论过程中及时地进行指导或参与其讨论,久而久之,使其逐渐形成讨论的气氛和方法,以达到从点到面的效果。
五、重视中下生的辅导,促进全体进步。
平日里能力较强、积极动脑、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一般总处于主体地位,而那些相对来说逊色一点的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若任其自然发展,就会出现偏差,可能会更加两极分化,困此,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就应重视指导,在学生讲座过程中,侧重倾听中下生的交流和论述。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信心;在反馈时,有意地多让中下生进行总结小组观点,而优等生则作为旁听者或者总结纠正者。
六、教学实践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实践证明,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在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促进技能形成方面有独特的优势。由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的不同,在实际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合理分组,让学生了解并接受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学习小组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合理地划分合作小组,除了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性格外,更需要学生主动配合。因此,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前,教师要对学生详细地讲解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实施流程、注意事项及预期效果,让学生了解并接受小组合作学习,从而主动、积极地配合教师完成分组、角色分配及职责承担,真正参与到小组活动学习中来。?
科学合理地选择活动主题并确立学习规则,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主题依据教学目标、内容、参与人员及环境的不同可以分为完全开放型主题、半开放型主题及闭合型主题。主题确立后,教师须规定学习要求及注意事项,并通过设立评价项目的方式约束学生。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鞭策、激励、互动以及信息技术等手段营造一种积极、友好的学习情境。?
注重教学交互,促进有效交流有效地交流是促进学习者成功、快速地完成知识建构与迁移的关键。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既要与组内同学交流,还要与同伴一起与其他组员交流,交流也不局限于认知领域,还有情感、态度和技能的沟通。因此,教师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必须及时对小组内交流、组间交流及人机交流加以引导与限制,防止交互迷航,促进有效交互活动的开展与维持。
评价应灵活多样,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除了评价小组整体表现外,还应注重小组成员的评价,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应注重过程。评价的手段应采取教师评价、小组自评及组间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的内容及指标也应详细、具体、量化。评价的最终结果应反馈给各个小组,让其对照评价表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写出改正方法,保持优点。因此,在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应综合教学目标、活动要求、学生特点等要素,制定灵活、科学的评价体系。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创新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环境下合作学习过程中诸元素互赖关系的形成,自主合作与分组合作的协调,各学科的分组标准,各学科的合作学习变式,“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的达成,组间干扰的排除,以及教与学新机制的建立等。在实际教学当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简单的策略和方法,并逐步进行归纳、总结,提炼上升为探索信息化环境下学生合作学习的规律,实现有效合作学习的策略,为推进课改学习方式变革,建立教与学新机制,提高创新教育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冯敏,马海兵.网络环境下英语合作学习的特征及实现[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43-145.?
[2]石梅,梁润生,高阳.研究性学习之小组合作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30):79-80.?
[3]张丽霞,高丹阳.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时机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7,(3):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