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邦富1 李艳2
1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湖北 武汉430415
2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青春护航学院 湖北 武汉 430415
摘要:大学班级是大学生自我成长,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班级建设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共同生活的这个环境质量的优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结合当前大学班级存在的诸多问题,从大学班级的管理方式建设、文化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以辅导员的视角,力图构建系统的班级建设体系,旨在将班级育人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健康的身心创造条件。
关键词:辅导员视角;大学班级;建设;思考
随着近些年来大学规模的扩招,高等教育服务的群体早已从最初的精英阶层转向了普通民众阶层,服务对象的转变带来了大学班级建设上的问题转变。再者,社会不断地发展,文化观念不断地更新,人们交流方式地巨大改变等,无一不在潜移默化的挑战者着传统大学班级建设的底线。这些问题的综合体现造就了今天大学班级普遍存在的问题。传统班级的育人功能在不断弱化,最为一个高校基层管理者,正视和研究班级问题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大学班级存在的问题现状
大学班级应该是一个和谐温馨、民主有序的大集体,每个人都可以从中获取源源不断的成长力量,彼此间相互尊重,充满着爱,所有人的价值取向,都努力遵从着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一致,在保证集体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个体利益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促进。然而,在当前大学环境里,大学生们班级意识单薄,行为过于自我,热爱追求个性,学习目标模糊,班级信息沟通不畅,班级凝聚力散乱如沙,班干管理难度大,寝室关系紧张等,具体问题体现如下:
1.学习目标模糊
大学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在中小学时代,学生们每天的在校时间安排的满满的,他们的学习一直被老师们有意识的牵引,因此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而入了大学后,课程之外却有很多时间是自由的,这就需要他们结合自己自身发展的特点去安排,去规划。但是很多人无法适应陡这然间的变化,他们往往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更不知道怎么去学,于是把大把的时间用在看剧,打游戏,逛街,睡觉、逃课等方面,几年下来听到他们口中说的最多的一句便是“大学几年,我什么都没学到”。长此以往的迷失,渐渐使得这些学生忘记了读大学的初衷,成绩的挂科,学习上的浑浑噩噩成了常态,混文凭成了他们最后不得不接受的事实。而事实上,这是他们自身缺乏规划意识和能力造成的,当然管理者的引导缺失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2.班级信息沟通不畅
在大学,班级事务繁多,很多信息需要传达传递,步入21世纪后,通过网络平台传递信息又成了主流形式。大多班级事务是通过qq、微信、易班等新媒体发送的。但很多时候,很多学生反馈滞后甚至没有收到信息,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首先是班级信息传递与反馈机制不完善。[1]qq和微信虽然在发送信息上简单且便利,但是班级里总会有部分同学他们很少上网甚至不上网,自然就无法及时了解班级事务状态。其次,很多同学步入大学后,加了很多qq群或者微信群,每天各种群信息轰炸,久而久之他们就将很多群给屏蔽了,顺带着也自绝了与班级的联系;再者,由于班级成员比较多,很多时候一条信息的发布总会导致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信息覆盖速度很快,刷屏导致部分同学没有看到通知;最后,班干部例行公事地转发老师发布的信息,直接复制粘贴,甚至都不重新编辑,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从而使得很多同学心生怨怼,对班级班干的管理多有不满,从而自动忽视接收与班务有关的信息。
3.班级凝聚力不强
从90后到00后,这代群体的个性发展越来越明显,他们追求自我,注重自身利益,团体意识薄弱,折射到班级,凝聚力便成了一个大问题。他们缺乏团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意识,班级举办活动时,积极性差,参与度不够,习惯性沉溺在自己的网络世界或者选择自己的私人事情如兼职去做,认为班上事,有无他的参与没有什么区别。再者,大学班级上课不同于高中的固定形式,学分制的施行,选修课的开设,会让很多同班不同课的同学邂逅短暂,四年下来,接触不多甚至互不相识的并不少见,除了同宿舍的同学比较熟悉外,同班其他同学无甚交集。再加上大学前两年是班级凝聚力建设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如果没有形成规范有效的班级管理制度,班级凝聚力便无从谈起,成为一盘散沙不可避免。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还发现,频繁更换班级辅导员或者其他管理人员,会加速班级凝聚力的消散。
4.班委管理紊乱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一个群体里,需要有领头羊的引领,这个群体才会规避很多麻烦和危险,才可能走得更远。领头羊的诞生不是谁指定的,而是个体竞争,群体竞选才有的。在班级里,班干部是领头羊,起着沟通老师与同学们的桥梁角色。如果班级工作混乱,多数时候班委一定出了问题。首先,班委不是班级公选而出,而是被直接指定,他们往往不被同学们从心底接受,开展工作时便会困难重重。反过来,遭受的挫折也会引起这些班委工作的积极性,甚至形成班委与同学们的直接对立。其次,公选而出的班委,忘记初心,尸位素餐,在其位不谋其政,遇事相互推诿,怠于班级事务,使得班级运行陷入紊乱中。最后,在大学参加的文山会海多了,很多同学心里是抗拒的,但是学校让各班动员人员参加时,班委顶着上层压力和下层阻力,根本开展不了工作,到最后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产生了深深怀疑,索性也就放手不管了,班务自然而然陷入紊乱。
5.寝室关系紧张
寝室是比班级更小的集体单位。在大学,寝室是同学们的第二个家,如果寝室关系相处紧张,会直接辐射到班级氛围,导致众多小团体林立,在对班级凝聚力建立不利的同时,还会对班级整体建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阻力作用。天下事,大必做于细,寝室小团体融洽了,间接着班级大团体才会有了融洽的前提。
二、大学班级建设的几点思考
1.班级管理方式建设
首先,培养大学生自控和自强意识。自控意识的具体表现是大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行为有着明显的控制倾向,不随心所欲,不任意妄为。很多大学生对自己学业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往往在遇到困难时,放之任之,最后丧失了基本学习目标,而这块,辅导员及老师应该积极关注和引导,引领学生入学后做好大学生涯规划。自强意识是要求打学生自立自强,自力更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不要总想着依赖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而应该先靠自己想办法解决。
其次,培养班级优秀干部。班干部是班级建设的关键因素,任何一个班级建设的意图,总是依靠班级的干部传达、贯彻、组织实施,依靠骨干队伍宣传带动、以身示范。[2]因此在选拔班干部之前,必须明确班干部职位设立的目的和职责,每一个班干的存在都必须有实际意义。然后在班干选拔时,需有严格标准,选拔方式应以班会形式展开,辅导员主持引导,从严把关。在班干选拔出来后,应放手大胆使用,同时对他们精心培养,提高他们处理班务能力,协助他们建立班级管理威信。最后,在对他们工作能力和业绩考核时,严格按照标准去考察,不合格者及时组织班会换掉重选,不可将就。
再次,积极组织班级活动。班级活动的有效开展可促进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得班级氛围融洽和谐,学生表现积极进步。同时有利于破除班内小团体的存在,减小小团体的负面影响。在大学,因为教学与学习模式不同于基础教育阶段,很多时候班级同学的相聚只局限在课堂上课时,其他时间接触甚少,但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如组织春游,聚餐,辩论赛,班级元旦晚会等,可加深同学们之间的联系与认识,促进班级每个个体的融合。
最后,紧抓宿舍管理工作。没有一件事物的存在是绝对独立的,大学班级建设与宿舍管理紧密相关,做好宿舍管理,班级建设便可事半功倍。大学宿舍的属性不仅仅是学生课堂之外的休息之所,更是大学生“第二个家”。辅导员老师经常下寝,了解学生们寝室学习生活状态,可有效防止少数学生的变质堕落,促进宿舍文明创建,进而促进班级文明创建。
2.班级文化建设
管理的内核是文化,文化的建设构成了管理的“筋骨”。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长期稳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方向,因此,建设和发展好班级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形成班级核心价值观。“严肃活泼,团结紧张”就是一种班级管理价值观,“每一名大学生都该为班级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也是一种班级管理价值观。班级核心价值观是一种能对班级所有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根本性影响的基本信念,一旦确立,就需要反复灌输和强化,使之知行合一。
其次,确立班级自治观念。大学教育应遵循以“以生为本”的理念,大学班级建设也应建立在班级自治的基础上,在构建完善的班级制度和丰富的班级文化后,自治的观念应深入学生心中,让他们时刻以主人翁的角色和心态,对待所在班级的建设与发展。辅导员的职责应以辅助与引导为主,不该喧宾夺主,在整体方向的把控同时,留给学生足够的自治空间。
最后,建立融洽人际关系。人的本质是文化,人际关系的融洽是文化成熟的体现之一。大学班级的人际关系应包括师生关系和同学间的关系,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应该成为大学教育重点关注的焦点。而尊重与信任是两项不可缺少的法宝,教师对大学生的关爱与信任,大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与敬爱,大学同学之间的相互友爱与互助都是构成班级融洽人际的基石。
3.班级规章制度建设
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建立的本质是保证事物有序的发展与演变,并非阻碍与束缚,正确看待班纪班规的作用是建设班纪班规的前提。故,建设班级规章制度可从以下三点着手
首先,建立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大学班纪制度的建立应以民主、平等、和谐为核心,在班级事务管理上,提倡自治共治,班干部的选拔以民主班会的形式展开,公平公开竞选,班内各项评优评先的活动,也应按照评选标准要求,以班级公开投票,计票方式进行。此外,班级活动经费花销明细,班级资助情况如奖助学金、班级事务信息传达等都应公开透明。
其次,培养规矩意识,建立奖惩制度。现在的大学生多是96后,他们个性鲜明,追逐自我。在大学,不少学生规矩意识比较单薄,常无视课堂纪律,迟到早退,课上玩手机,考试缺考等,不听老师规劝。而且独立意识比较差,没有时间观念,频繁的不分昼夜寻找老师求助。培养他们规矩意识,让他们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和便利性,有利于班级建设。此外,严格规范的奖惩制度,是保证规则持久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在班级建设过程中,对班级发展做了贡献的同学,应及时予以肯定与奖励,而对屡次违背校级班级的同学也应做出相应处罚。
最后,定期开展常规事项制度。每个大学班级应定期开展班会活动,促进提升班级氛围融合,此外,还应定期组织课外活动,建立学习小组等。定期开展常规事项有利于形成大学生们的习惯思维,利用习惯的力量带动班级发展。
三、结语
大学班级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涉及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无法一一枚举,但归根结底,大学班级建设的核心离不开管理方式建设、文化建设与制度建设,而这些需要全体同学与辅导员老师共努力,在不断探索与改进中,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学舒,张雪莲,王俊.95 后大学生班级管理常见问题与对策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6,1
[2]陈初发. 关于新时期大学班级管理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人文社科)
作者简介:
吴邦富,男,1989.12,汉族,湖北黄冈人,硕士,助教,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研究方向:教育与管理心理学。
李艳,女,1987.08,汉族,湖南邵阳人,硕士,讲师,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心理学,创新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