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留守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与方法

发表时间:2021/1/1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9期   作者:朱晓
[导读] 单亲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了教育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

        朱晓
        甘肃省平凉市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单亲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了教育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单亲留守听障儿童的心理问题表现,并从学校层面和班主任工作提出了策略、方法、教育建议。希望本文中提出的教育建议能够对单亲留守听障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单亲留守听障儿童  心理健康教育  策略与方法
                                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区域发展之间逐渐出现了不平衡现象,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大批青壮年劳动力纷纷涌入到经济发达地区,留守儿童的问题随即产生。同时,离婚率的逐年提高也导致单亲孩子逐年增加。残疾儿童的出生导致家庭破裂的现象也司空见惯,听力障碍儿童本身因其生理上的障碍或缺陷,导致其产生了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而这些孩子如果父母离婚或者留守,则会导致他们的心理问题更加严重。
        本文归纳了单亲留守听障儿童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表现,并对学校如何提高单亲留守听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出了教育建议。
        
一、单亲留守听障儿童心理问题及表现
         
        1.自卑与孤僻。由于无法使用语言系统与他人交流,听障儿童无法融入普通儿童的活动中,当观察到普通儿童使用语言进行日常交流时,听障儿童往往会联想到自身的缺陷,进而产生自卑心理。当他们的交流方式因理解错误而遭到嘲笑,久而久之,一些听障儿童就不愿与人交流,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尤其是单亲听障儿童和留守听障儿童缺少家人的陪伴和呵护,自卑与孤僻心理问题则显得更为突出。
        2.情绪焦虑。焦虑是单亲听障儿童和留守听障儿童的心理常态,当他们的想法不被理解,或者无法与人沟通时,就会产生焦虑的情绪。同时,他们对未来充满担忧与恐惧,常用消极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以及同学和老师。
   3.敏感与自责。单亲听障儿童和留守听障儿童由于平时缺少亲人的陪伴,缺少同伴的交流与沟通,他们对人与环境非常敏感。他们害怕家人生病,担心他人的嘲笑与歧视;部分单亲听障儿童觉得自己比别人低了一等,亲人抛弃了自己,他们自暴自弃。觉得自己是家庭的负担,常常为此自责不已。                                                
        4、认知能力低下。单亲留守听障儿童不愿与人交流,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相对较弱,因而对事物的认识不完善、不准确。他们常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对事物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由于无法顺畅接收外界信息,他们对健全人有相当大的敌意,觉得健全人不可信。他们更愿意相信与自己一样的残疾人。这就导致很多人利用这点,引诱单亲留守听障儿童进行犯罪。
        5、固执和冲动。单亲留守听障儿童还比较固执和冲动。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遇到问题固执己见,不听别人劝告。他们缺乏对自身情绪的控制能力,遇到事情无法解决或者不能按他们心意发展的时候容易暴怒,甚至产生自残的行为。
        针对以上心理问题以及单亲留守听障儿童自身的生理问题和近几年的工作实践,                归纳了单亲留守听障儿童的心理问题与行为表现,并对学校如何提高单亲留守听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出了教育建议。
                                
二、单亲留守聋童的教育策略及方法
   (一)班主任工作。
        本校单亲留守听障儿童80%是因为过去农村医疗水平的限制,就医不及时、用药不及时、不恰当所致的听力障碍。因此,绝大部分的单亲留守听障儿童均为农村户口,且住校。一方面,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抚养,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有限,有些甚至不识字,他们不能和单亲留守听障儿童进行交流,更没法教育。另一方面,爷爷奶奶的身体情况和家里的经济问题,家长很少来学校看望单亲留守学生。因此,班主任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班主任必须要随时关心、关注、关爱单亲或者留守的听障儿童。


        1.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身心状况。掌握单亲留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经常和学生交流、沟通。不要把他们当作特殊儿童对待,随时关注每位学生的心理、生理问题;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平时多找机会与学生交流、谈心、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
        2.平等、宽容的对待每一位学生。针对单亲留守学生的急躁、固执、冲动的心理特点,当学生做的不对的时候,不要急于批评,要宽容对待,以平静的心态,和蔼的语气和学生谈心,对他们进行教育,让学生感受到尊重、理解、信任。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师生氛围。班主任还要做到公平,不能偏心。教育学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特别是单亲留守听障儿童,班主任更要有耐心,不埋怨、不放弃,时时督促自己以满腔的热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改正问题。
 
   (二)学校方面                                                                                
        1.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课外活动能促进听障儿童的全面发展。课外活动寓教于乐、寓理于娱,不仅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智力背景,而且为发展听障儿童的兴趣爱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供了条件。我校每年积极开展春、秋季趣味运动会,在锻炼了学生身体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在校生活;尤其是去年以来聘请校外曳步舞教练为学生教授现下流行的活动,一方面加强学生与健全人的交流和沟通,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打开心扉,不与社会脱轨。同时还联系非遗传承人,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进入校园,增强师生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豪感、荣誉感,培养学生对本地传统文化的兴趣,更好的传承、弘扬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化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通过课外活动,不仅可以让单亲留守听障儿童从各方面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提高自信;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优秀地域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和保障单亲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
         2.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由于听障学生长期住校,对于外界社会消息接触不够,经常开展组织各种社会活动,帮助单亲留守学生保持与外界的接触和交流。如带学生去公园游玩、去爬山,既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好事物的能力,又可以开拓心胸、陶冶情操;带学生去银行、超市等生活氛围很浓的地方,帮助单亲留守学生学会怎样生活,怎样融入社会,让他们感受来自社会方方面面对他们的关爱,也同时也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法制教育,教导他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遵章守纪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
   
        通过几年的教育实践研究,我校有十几名单亲留留守儿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简直判若两人,他们健康、阳光、开朗、乐于助人,在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中都有他们积极参与的身影,让学校领导和老师们欢欣鼓舞。为本校申报的省级规划课题《单亲留守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与方法                                》提供了理论依据。                                                
        当然,留守儿童与单亲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社会、家庭、父母共同携手,合力出击,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进步,还需要法律体系地不断完善。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单亲留守听障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也必将受益于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1、《聋童心理学》
                                 2、《聋童教育学》                                

        本文为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单亲与留守听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调试对策》教学研究成果课题申报号:GS[2018]GHB2719                
        作者简介:朱晓,女,1991年毕业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小学高级教师                ,获得平凉市市级优秀教师、平凉市级骨干教师、甘肃省骨干教师、甘肃省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