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君
大长山岛镇中心小学 11650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休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是培养学生的说话、识字能力和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阅读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能拓宽知识面,提高品德修养和思想情趣。阅读能力对小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但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而且能让小学生学会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进而丰富其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积极倡导大语文观,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今天,这一举多得的好事我们怎能不做呢?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只有找到并正确运用了激发小学生阅读的兴趣的方法,小学生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如何让孩子们走进书中,爱上阅读呢?那就是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此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一、以讲故事,激发阅读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爱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一听老师要讲故事,都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两眼闪烁着兴奋的目光,嘴角露出甜甜的微笑,听得津津有味。所以,这时候,当老师讲完故事,向学生推荐课外书时,这效果肯定比任何说教都有效。如在学习《丑小鸭》时,教师声情并茂地给孩子们讲了《海的女儿》,看着孩子们一个个意犹未尽的样子,教师接着说:“老师讲的故事好听吗?你们喜欢吗?有一本书中就记录了许多这样动听的故事,它就是《安徒生童话》……”“老师,我要让妈妈给我买这本书。”“老师,我想看这本书……”此时,孩子们的阅读欲望已被老师激发出来。老师还可以经常讲述自己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但是,仅仅靠老师讲故事,学生听还远远不够。讲故事的形式可以多变,不仅老师讲,还可以让学生讲,还可以师生、生生之间比赛讲。这样,学生有了自主的发言权,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感人……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剂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
二、以书香环境,营造阅读氛围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孩子的成长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阅读的兴趣和热情离不开氛围的营造。让孩子热爱读书,我们就该为孩子营造一种阅读的氛围。只要坚持不懈地做下去,阅读就会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学校利用教学楼走廊的空闲处,精心设计,安装上许多精致典雅的书架,点缀精致可爱的盆栽,形成开放式图书角。
图书角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摆放了各类经典读物,这些图书可供同学们在课间、午休或放学后自由取阅。班级内组建图书角,孩子们自发地将自己的图书带到学校与同学们共享。同时倡议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书;同学、亲友家里有儿童读物,可借阅;每学期学校会根据各年段的课标要求和学生特点向学生推荐必读和选读书目,家长们都非常支持此项活动,积极购买图书;鼓励学生办书证,到图书馆借阅图书。老师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每天布置一定量的读书作业,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学生们或讲故事、背诗文;或当小老师考问伙伴、发布结果;或汇报阅读体会、求教大家;或美文共赏、抄读章节……在期末各班评选“阅读之星”,奖励那些爱读书的学生。把阅读贯穿于每一天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沐浴在书香之中的孩子,就会以书为伴,从而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
三、以读书交流,品尝成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要充分掌握儿童的这一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儿童体验成功,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应用表扬和批评。对于我们这些农村孩子来说,他们多数胆小,害羞、腼腆,不敢大胆表现自己。但凡是在读书交流时哪怕是很小很小的进步,一小点闪光点,教师也要给表扬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欢乐,树立一种“我能行”、“我很棒”的自信心,从而不断努力、不断进步。让讲述者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爱课外阅读;让听者在讲述者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感受课外阅读的诱惑,真是一举两得。每次测试结束后,我们会对附加题得分率进行统计和分析,找出成功与不足之处,表扬答得好的同学,把这作为“阅读之星”评比的其中一个依据。
四、以阅读指导课,加强阅读指导
不少学生阅读的效果不尽人意,影响阅读兴趣,主要原因是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发现这种情况,我利用阅读课加强学生阅读指导,鼓励学生读好书、好读书、善读书。首先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一要定书。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不能半途而废。二要定时。针对自己的学生生活情况,选择读书时间,不能想读就读,不想读就几天不读。三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一个读书计划。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认真做好阅读记录。其次要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1)读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阅读应特别注意教给学生思考方法,边读边思,把读的过程变成思维加工的过程,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阅读乐趣,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2)抓住重点精读。在阅读中抓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用心去读;抓精彩重点语段用情去琅琅地读;抓意境描写,发挥想象去读书……方法得当,换来的是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阅读课上东张西望的孩子少了,交流时无话可说的孩子少了,晚自习时无事可做的孩子少了。看到孩子们静静地读书,热情地分享,日记中逐渐增多的好词好句,我由衷地感到欣慰。只要持之以恒地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其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给他们一个精彩的展示平台,阅读就能逐渐成为他们的一种自觉行为和一种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