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中职生“缺失性需要”,为其成长奠基

发表时间:2021/1/1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9期   作者:吴元佳 梁福成
[导读] 需要是积极性的源泉。中职生自我成长的动机严重不足

         吴元佳 梁福成
        山东省潍坊市工业学校
        【内容摘要】需要是积极性的源泉。中职生自我成长的动机严重不足。因此要想使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发挥激励作用,首先必须使他们的缺失性需要得到基本的满足。
        【关键词】中职生  缺失性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他们的心理问题、行为问题更为多见,自我成长的动机严重不足。但他们同普通高中的学生一样,也有着极强的可塑性,“青春期”也是他们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同样有着发展的无限可能性。
        缺失性需要,是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重要概念。它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中职生自我成长动机不足,与缺失性需要未得到基本满足,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马斯洛认为:较低层次的需要基本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并发挥激励作用。因此,要使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发挥激励作用,首先必须使他们的缺失性需要得到基本的满足。
        一、遏制校园欺凌、暴力的危害,满足安全需要
        学生若没有安全感,他们对自己的“自我保护”、“自我封闭”,对同学的“漠不关心”,对老师的“缺乏信赖”,“消极对抗”,对班级的“事不关己”,会让我们的教育举步维艰。而导致学生缺乏安全感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
        首先,防止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的发生。一方面,组织学生学习学校有关校园欺凌与暴力的惩罚细则,对问题学生形成威慑。另一方面,通过主题班会、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的种类与危害,并学会规避欺凌与暴力的措施,做好自我保护。同时,关注问题学生和弱势同学,给予更多的关爱与帮助,有效防止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产生。
        其次,及时发现、处理班级中出现的各类欺凌、暴力现象。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老师要做好学生最坚强的后盾。以对学生的关心、爱护、责任及对学生安全的承诺,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老师绝对不允许任何人任何事伤害到他们,有老师在,他们就是安全的。只有这样,受害者、知情者才敢及时主动地告诉老师。
        2.制定举报制度,并获取学生对举报制度的认可与支持。对于欺凌、暴力事件,知情同学不愿意告知老师,原因有包庇,有害怕被报复,有事不关己、漠不关心,有认为举报是对同学的背叛等。班主任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推翻学生的错误认知,从而获取学生的认可与支持。譬如举报不是“背叛”,而是对同学的帮助;“事亦关己”,欺凌、暴力必定导致班级混乱,影响每个人的身心健康成长。
        3.保护好举报的同学。开通多个举报渠道,如私信、短信、电话等。处理欺凌、暴力事件时,不要透露举报同学的任何信息。
        4.处理欺凌、暴力事件切忌简单粗暴。一是因为对于问题同学,我们同样负有教育的责任。详尽了解事件的全过程,对问题同学做全方位的了解,分析他们行为背后存在的认知问题或心理问题,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努力把他们引领到正路上来。二是因为简单粗暴不解决实质问题,对于“叛逆期”的问题学生,如果不能让他们心服口服,不止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出现更多的后续问题。


        二、家校协作,满足爱和归属需要
         中职生因为曾经是“差生”,常常被老师忽视,被同学歧视;中职生的原生家庭大多存在问题,使得他们很少感受到真诚的爱;社会上对中等职业教育尚存偏见。如上种种,很大一部分中职生爱和归属的需要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当安全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爱和归属的需要便成了学生最强烈的需要。满足学生爱和归属的需要,要从两处着手:一是学校,二是家庭。
         1.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同学关系
        首先,教师要认可、接纳、热爱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是爱我的。其次,班主任教师要依据中职学生交往能力普遍不高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专题教育,帮助学生掌握交往的原则与技巧;创造各种条件为学生间交往提供实践的机会,培养交往所需要的品质与能力,促进和谐同学关系的形成。
        2.协助家长建立和谐亲子关系
        通过家长会、微信群、个别交流等方式,帮助家长认识到“爱和归属”需要的满足对孩子各方面发展的重要性;掌握满足孩子“爱和归属”需要的注意问题与具体做法。通过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发现:父母爱我的方式可能不对,但他们是爱我的,我应该理解他们、爱他们。同时帮助学生掌握与父母交往的注意事项与交往技巧。对于亲子关系存在严重问题的家庭,首先对其家庭情况进行详尽了解,然后运用亲子会、心理援助、心理咨询等方式,提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帮助。   
        三、培养尊重品质,满足尊重需要
        中职生由于屡屡受挫、失败、被打击,大多存在自卑、自尊心不强等问题。他们的“自我中心”、尊重品质教育的缺失,致使他们不懂得何为尊重,不知如何尊重。他们内心渴求着尊重,但他们对自己都缺乏应有的尊重;他们希望被尊重,但一群尊重品质缺失的孩子聚在一起,又哪里来的被尊重?因此,学生尊重品质的养成是他们尊重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
        1.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老师要是一个自尊的人。在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充满信心、独立自主,具备应有的实力,胜任自己的工作。老师要做一个尊重学生的人,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权利、年龄特征、思想观念等,让学生在被老师尊重的点滴中积累如何尊重他人的感性经验。
        2.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利用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充分理解尊重的内涵与外延,对尊重形成理性的认知;引导学生分析他们的实际生活中因缺乏尊重而引发的各类实际问题,进而协助他们形成较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自我尊重和尊重他人的策略。
        3.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尊重的品质。任何一种品质,都是在需要该种品质的活动中培养起来的。教师可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潜在教育因素,培养学生尊重的品质;可以设计专题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尊重的品质;也可以要求学生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自觉锻炼尊重的品质。
        中职生,虽然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但他们同样是国家发展的生力军。作为职教工作者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中职阶段”成为他们人生的转折点,把他们培养成富有活力、充满朝气、为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懈努力的社会有生力量。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