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分析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月29期   作者:张佃喜 吴岳松
[导读] 对于语文这门学科而言,德育与其具有极其密切的关联

        张佃喜 吴岳松
        安丘市兴华学校
        摘要:对于语文这门学科而言,德育与其具有极其密切的关联,二者之间相辅相成,语文知识能够培养学生诚信、友善以及爱国等良好品质,透过对文化知识的讲解和学习,可以使学生养成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也能树立合作意识,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一系列教学目标的实现,正是基于立德树人这一背景之下,也是德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本文章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性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教育;渗透策略
引言
        从初中语文教科书的内容体例来看,其中囊括了较多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当中通过德育教育内容的融入达成对学生政治信念培养的目的,并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从而使学生能够养成正确的三观,除此之外,依托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内容融入,亦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心理素质的提升,使学生在德育教育内容的浸染之下,能够形成健全且完善的人格,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其重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学生开始培养并增强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另一个方面是培养学生以大局为重,具有集体观念。具体来说,在初中语文中开展德育教育,这是对一个人进行道德方面的培养。中学生的心理建设并不完善,灌输德育思想,培养学生的公德心和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从小建立中学生的荣誉感,只有拥有爱国心才能走向正路,怀揣着一份爱国之心,今后才能为国家做出贡献。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并在集体环境中进行实践,可以让学生从小树立集体的概念,有助于增强学生今后的责任感和协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的关键性手段,因此,初中语文当中加入德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学校不只是要学会知识变得“有才”,还要学会做人变得“有德”,德才兼备,是当代中学生所需要追求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只要求学生有才还要有德。在实践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一,目标要求太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需要相应的目标来进行指导,但在实际中,老师们对于这个目标作出了太高的要求,没有具体地了解和针对学生的需求作出具体方案,以至于没有办法达成这么高的目标。其二,传统语文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几十年来,语文教学的方法总是以固定的形式出现,绝大多数初中的语文老师们总是对这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深信不疑,也没有太大的创新,就这么一代又一代的教学方法传承下去,这对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有很大影响的。教师们只重视将德育知识传授给学生,并没有考虑学生们是否能真正地理解和接受,忽视学生的感受,没有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只是一味地输入而没有输出,这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因此,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要注重方式方法。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性策略
        (一)立足语文教材,实施德育渗透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诚信、爱国、忠义、仁爱等等对于青少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老师应该从教材中挖掘这些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在《孔乙己》的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封建制度下对人的毒害,并能够体会当时人们的麻木无情,认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本质,从而认识到我们现在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启发学生学会要待人真诚,学做一个善良的人,热爱生活,学会仁爱。

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时,让学生仔细揣摩文章中几次描写父亲背影和“我”流泪的句子,感受质朴的父子情,体会父亲对“我”的深沉的爱,并能够联系自身,体会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无私奉献,强化亲情观念。在《出师表》的学习中,让学生们感受诸葛亮对于刘备的忠诚,培养学生们的忠义感情;学习《敬业与乐业》时,让学生认识到现在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学习,对于学习应该兢兢业业,勤奋好学,培养他们热爱求学,敢于求知的情感。在《己亥杂诗》的学习中,体会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悲”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针对性地设置语文课堂德育目标,落实德育教育
        为了真正在初中语文课堂之上贯彻新课标的精神,初中语文教师应当针对性地设置语文课堂教学德育目标,以便在这一教育目标的引导之下,确保在日常授课活动当中融入必要的德育教育内容。同时,初中语文教师还应当认真了解班级学生的价值观,以便使自己在教学当中所引入的德育教育内容能够真正引发青少年的共鸣,如若不然,则将导致教师尽管在教学当中竭尽全力,但因为所导入的德育教育内容未能引起班级学生的重视而造成无效教学现象的出现。有鉴于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过程当中,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依托情感教育的模式,导入德育教育内容,如通过为学生讲解文天祥的诗篇《过零丁洋》,使学生领会诗人的忧国情感,进而体悟到这是一种博大且厚重的爱国之情,从而使学生在内心深处真正接受这种情感。
        (三)深挖文本情感,渗透德育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很多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歌、小说,其中不乏情感真挚、感人肺腑的好文章,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并利用其中的情感因素,以期陶冶学生的情感,达到“润物无声”的德育效果。因此,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应当充分利用学科特有的精神以及文化,以塑造学生的学科素养。所谓深度教学,就是在学生深入了解语文知识之后,展开再次发掘,从中发现有利于塑造良好品格的德育价值,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找到有力的生长点。比如,在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教学后,组织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集体”形式,积极开展以“孝亲与感恩”为主题的讨论或演讲活动;在《刘姥姥进大观园》《范进中举》《三顾茅庐》等课文教学结束后,组织并引导学生开展喜闻乐见的课本剧表演活动。通过诸如此类“自主体验”下的情感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体悟,而且有利于促进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自主汲取源源不断的道德思想元素,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四)开展访问、访谈调查类语文实践活动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语文基础知识,也具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策划一些学生能够自主组织实践完成的“德育任务”。例如,引导学生对本地区的爱国主义影响人物、具体领域有卓越贡献的人物进行访问、访谈,挖掘这些受访者的人生经历、价值观、个人魅力以及奋斗精神,且将访问过程撰写成稿件,抑或制作为访谈影像资料。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体验记者这一职业角色,同时,让他们在实际的社会实践沟通中,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学习、吸收先进人物的精神,实现语文学科与社会教育职能的结合。
结束语
        重视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作用,认清现状结合实际,在语文教学中从阅读、朗读、写作、口语交流入手,发挥教师的引导和教育作用,使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当中,提高初中生们的总体道德水平,体现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春贤.探寻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途径[J].中华少年,2019(36):138+140.
[2]刘畅.让德育之花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绽放[J].中学语文,2019(33):86-87.
[3]郭杰.浅谈德育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渗透[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22):28.
[4]王吉胜,魏博宇.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德育渗透的层次构建[J].散文百家,2019(08):159.
[5]李斌,罗海霞.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进行德育渗透[J].华夏教师,2019(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