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立娜
浙江省杭州市澎致小学
【内容摘要】本文从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起点三个维度进行分析,确定了四上习作的研究重点:写一件事的指导。在“写作阅读”的教学视野下,挖掘教材中的表达方法与电影表现技法的相通之处,读写结合,从阅读中习得表达方法,通过微电影等手段再现情境,指导学生把“一件事”写有序,写具体,写出真情实感。从三个方面谈了具体的策略:蒙太奇,让习作表达有序列;慢镜头,让习作表达更具体;特写镜头,让习作表达更真实。
【关键词】影视技法;一件事;习作教学
写好“一件事”是小学习作教学的重点,属于习作教学的奠基工程。
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中对第二学段习作目标有这样的表述: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第2条);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第3条)。
在第二学段六大习作目标中,涉及习作内容的只有这两条。无论是“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还是“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都不可回避“一件事”的习作。课程标准将这两点明确地写进了第二学段的习作目标中,可见,写一件事是在第一学段写话基础上的衍生,也是第三学段“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的基石,由此可见其对第二学段孩子的重要。
笔者梳理四上语文每单元作文主题后发现:第二单元写“观察中的趣事”,第三单元写“童话故事”,第四单元“写一写小动物的特点”以及第六、第七单元的“真情故事”“成长故事”,五个单元的主题均涉及“一件事”的习作内容。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倡导理念的载体,实现课标制定的年段目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凭借。可见,“一件事”习作教学是第二学段尤其是四年级的重要内容。
一、诊断:学写“一件事”习作暴露的三个常见问题
那么,学生写“一件事”的习作真实水平如何呢?笔者通过“诊断性习作”(意即作前不作写法指导,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的习作,能真实地暴露学生习作中的现实问题)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三个常见问题:
1.来龙去脉不清楚
在习作的起步阶段,学生对习作充满畏惧,四年级的学生,一个10来岁的孩子,他们的思维还远没有发展到能准确把握一件事的来龙去脉的程度。写作自然理不清起因、经过、结果等内容,往往会出现几个内容的重叠、交叉,显得凌乱、无序。
2.关键情节不具体
长期以来,习作教学经常忽略学生在习作中的关键问题,只是笼统地列出学生在习作中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泛泛的要求,例如:“描写不具体”。但是,什么叫描写不具体?怎么样才能描写具体?对于这样的实质性问题却鲜少触及。学生听了,往往也是“云里雾里”。于是出现了“你教你的”,“我写我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长期处于两条平行线的尴尬境地。“无话可写” “写不具体”成了千千万万儿童都将面临的困境。
3.内容情感不真实
一边是学生无话可写,不知如何去写;一边是教学要求,不得不写,学生在这样的夹缝中只能靠瞎编乱造。习作的内容不真实,自然也就达不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了。
综上所述:课标、教材的要求与学生真实的能力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一条鸿沟。想要跨越这条鸿沟,笔者以为当务之急是要教给学生习作的方法。在习作实践中学会习作的方法,通过不断的实践内化为习作技能。学生只有学会了习作,课标所提出的一系列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才有了依托。可见,方法才是那一记重重的“压舱石”。
二、下药:教写“一件事”习作使用的三种影视技法
笔者根据影视技法与语言手法的相似性,挖掘教材中与电影表现技法相通的表达手法,利用“微电影有声有色,对儿童更有吸引力,更贴近儿童天性”的特点,在单元整组教学视野下,开展了运用影视技法指导小学生写好“一件事”的习作教学专题研究。
(一)蒙太奇:让习作表达有序列
蒙太奇是电影中经常运用的手段,是指将分切的、不连续的镜头进行有机组接,形成有组织的片段、场面直至一部完整电影的手段。换而言之,是指创作者围绕着电影主题,拍摄多个不连续的电影镜头,再根据表达的需要进行有意识组接的电影表现手段。
教材中有许多蒙太奇表现手法的文章。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为例,在《卡罗纳》中,作者为了表现卡罗纳失去母亲后的悲惨,将母亲生前疼爱卡罗纳的“镜头”切入,以达到“以喜衬悲悲更悲”的效果。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全文就是几个场景的组接。第一个场景:小钱得了白血病,躺在病床上急需骨髓移植。“镜头”切到地震过后的台湾,同一时刻,台湾青年也躺在病床上,他顾不上打探地震中的亲人,一心只想为小钱捐献自己的骨髓。第三个“镜头”:李博士顾不上休息,连夜将骨髓从台湾送到杭州……几个“镜头”一组接,台湾青年、李博士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跃然纸上。
同样在第七组课文中,有一篇书信的范文:“柯岩给张国强的回信”,其中也运用了蒙太奇的写作手法。为了让“谦虚真诚才能交到朋友”这个观点植入小作者心中,柯岩插入了自己小时候、青年时候和小作者同样的经历: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飘飘然,从而失去了很多朋友。这样一来就拉近了与小作者的距离,使教育更具说服力。等等,不一而足。
众所周知,教材是编者根据课程标准学段目标,学龄儿童特点,精心选择编写而成的,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例子。在阅读教学时,用“写作阅读”的单元整组教学思路展开教学(所谓“写作阅读”单元整组教学是指不同于一般阅读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而是遵照写作知识或写作技能学习规律设计组织教学的过程)破译教材中的蒙太奇表现手法。例如,学习《卡罗纳》,用以下主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写作的秘妙:全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你看到哪些镜头?文章写母亲去世后的事,为什么要把母亲生前的镜头切入?把失去母亲和母亲生前的镜头组接在一起,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在充分的讨论研读中,学生明白了作者的用意,了解了“蒙太奇”的表现手法。总结写作方法,习作中,我们便也可以运用蒙太奇的手法来谋篇布局,达到有序表达,巧妙构思的目的。
1.切分镜头,学习段落表达
将蒙太奇的电影表现技法运用到写好“一件事”的习作教学中,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内容分解,以分镜头的形式呈现,使抽象的内容可感,使教“看得见”,使学 “摸得着”。
例如,学完真情单元的《卡罗纳》《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等课文之后,学生的脑海中已经初步有了蒙太奇表现技法的表象,再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中的单元习作任务:看图学写“真情故事”——《胜似亲人》。仔细观察图画,假如你是导演,围绕“胜似亲人”的主题,你想拍哪些镜头?通过讨论,确定以下镜头:
镜头1:苗族老奶奶的家;
镜头2:热心的少先队员推门而入;
镜头3:少先队员来到河边洗衣服;
镜头4:洗完衣服的少先队员回到了张奶奶家。
这四个镜头的内容就包含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教师“分镜头”指导学生先说后写,大大降低了习作的难度,让他们学习了分段落表达,照顾了学习能力相对后进的孩子,帮助每个孩子树立习作的自信心,使他们“易于动笔”。
2.组接镜头,学习篇章表达
分镜头观察,先说后写,是四年级孩子能轻松驾驭的任务。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将分块的内容组接,注意在每个内容之间加上衔接的语言,实现由段到篇的过度,顺理成章,表达有序。
破旧的小木屋里,家徒四壁,奶奶身上穿的衣服上下打满了补丁。奶奶年逾花甲,腿脚不便。换下的一件件衣服堆在发霉的木桶里,天气炎热,散发出一股难闻的臭味。一群群苍蝇“嗡嗡嗡”地来开派对了。
“幸亏张奶奶有一个热心肠的小邻居——少先队员小珂经常来帮忙。这不,今天她又来了。小珂轻轻地推开门,问道:“张奶奶,您在家吗?”听到小珂的声音,张奶奶脸上顿时笑成了一朵菊花,颤颤巍巍地从里屋走出来,应声而答:“哎,在的!在的!”
“我来帮您洗衣服喽!”小珂边说边提起木桶朝门外的小溪边奔去,转眼不见了踪影,只听得张奶奶在身后喊:“慢点,慢点……”
“她来到小溪边,撸起袖管,蹲下身子,从木桶里把一件件衣服拿出来放在石板上。她先把衣服放进水里浸湿,打上肥皂,轻轻地搓洗着,衣服上出现了雪白的肥皂泡,顷刻间,泡泡就成了乌黑的了……
学生亲历由段到篇,由整体到局部再回归整体的习作思维过程。学习真实发生,方法渗透其间。从学生起点出发,把任务落在 “最近发展区”,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跳一跳”“摘到桃”。
长此以往,学生便能“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真正学会写作。
3.重组镜头,学习创意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为此,习作教学“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要注意各个学段的联系和融通。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发挥蒙太奇镜头组接自由的特点,渗透“插叙”“倒叙”“借景抒情”等习作方法。
还是以《胜似亲人》为例,把以上四个镜头重组,镜头4摆在开头,就是倒叙的写法;插入帮助奶奶做的其他事,就是插叙;还可以插入环境描写镜头,借景抒情……
(二)慢镜头:让习作表达更具体
从四上作文编排中可见,“写具体,写清楚”是贯穿八个习作单元的核心目标。电影中的“慢镜头”,是指“将精彩的瞬间慢慢地展示给观众,生动细腻”,让观众看得清楚,印象深刻。在人教版第七册教材中,有一个典型的典型的“慢镜头”,那便是《白公鹅》一课中描写白公鹅走路的那一片段。仅仅描写白公鹅抬脚落地这一步,作者就用了近百余字。
它走起路来慢条斯理,仔细掂量着每一步。落步之前,它总要先把脚掌往上抬抬,再合上脚蹼 ,就像收起张开的扇面一样;然后摆一会儿这个姿势,再不慌不忙地把脚掌放到地上。
这一个转瞬即逝的小小的动作,因为运用了“慢镜头”,将白公鹅慢条斯理架子十足的海军上将作派表现得淋漓尽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习作教学时指导学生运用“慢镜头”的表现技法,避免学生习作内容干瘪,草草收场的局面,也使教材与课标中的 “把自己感到新奇有趣的内容写清楚”、”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等习作目标落地生根。
1.聚焦动作,动作描写从“粗略”到“具体”
写胆小的狗,指导前的学生作文基本是这样的:“小狗露露是个十足的胆小鬼。我打了一碗饭从厨房里走出来,露露早就在等我了,我把食物扔给它,它起先不敢过来吃,后来我走开了,它就飞跑过去,三下五除二地把食物解决了。”
在单元整组教学视野下学完了动物单元的例文,通过阅读习得例文中“慢镜头”的写作技法,再进行写作指导。播放一段慢镜头下小狗吃饭的视频,生动再现小狗的每一个细小动作变化。教师设计以下主问题引导思考交流:听到“开饭喽”,小狗是什么心理?有什么举动?看到有人在,既怕又想吃的动作是怎样的?你在旁边见到它的前后举动,心里会怎么想?抓住每一个细节,慢慢地想,充分地说,再把说的内容写下来。一经对比,教学前后的增量明显:“中午,我拿着小食盆,加了满满一盆热气腾腾的狗粮,高声喊:“开饭喽!开饭喽!”露露抬起耷拉着的脑袋,两眼开始放光,渴望地盯着那盆“诱人”的食物。它小心翼翼地伸出一条腿,突然又像触着了烧红的烙铁似的猛然缩回,犹犹豫豫地在地上画圈圈。那姿态分明在说:“我害怕……小主人,你快走吧……”我埋怨地瞥了它一眼,走进房间,趴在玻璃窗上凝视着它。终于,小狗站起来了,把身子压低,踏着小碎步蹑手蹑脚地走向食盆,鼻子在地上嗅来嗅去,不时还抬起头,左顾右盼。“哎,我家地上又没地雷,干嘛这么小心!真是服了你这只胆小狗!”我轻声嘟囔着。
2.聚焦神态,神态描写从“僵化”到“生动”
电影慢镜头下的演员表情更富层次,特别能打动人心。同样,在写作中,仔细观察慢镜头下的人物神态,在脑海中回放,如此写出的人物神态也很鲜活。
《小木偶的故事》具体描写了小木偶因为只有一个笑的表情而给它的生活所带来的困扰,故事本身就说明了拥有丰富表情的重要性。在阅读教学时,抓住两个主问题:因为只会笑,小木偶遭遇了哪些困扰?为什么小红狐的诡计能得逞?全程用慢镜头聚焦它们因神态的不同而带来的不同待遇。
学生习得了这样的表现手法后,趁热打铁,尝试续编小木偶的故事,要求抓住丰富神态带来生活的变化。学生把小木偶写活了,续编的故事很精彩:在回来的路上,小木偶看见一只大狗正在欺负一只弱小的小松鼠。他生气地握起了拳头,眉头拧成了疙瘩,愤愤地想:“光天化日之下,竟敢以强欺弱,我一定要‘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于是,小木偶冲过去,一把将龇牙咧嘴的大狗拉开,又扶起倒在地上的小松鼠,把眼睛瞪得像铜铃,板起面孔,冲着凶恶的大狗生气地吼道:“你怎么能这么不讲道理,怎么能欺负弱小?!”凶猛的大狗被吓得连连后退,落荒而逃。
又如:这一次,小木偶又去大街上散步了。它还带了一位新朋友,那就是小兔子。它们每人都背了一个背包。他俩兴冲冲地大步向前走着,边走边讨论着自己的生活。忽然,小木偶听到“啊”的一声惨叫。它赶紧回头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好朋友小兔子被石头拌倒了,腿上正躺着血。小木偶脸上的笑容顿时凝固了,脸色吓得雪白,张大嘴巴,大叫一声“哎呀!”赶紧三步并作两步跑过去……
3.聚焦心理,心理描写从“抽象”到“细腻”
学生在进行心理描写的时候很容易用抽象的概述替代具体可感的描写,这样的心理描写缺乏对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的描述,就达不到打动人心的效果。
运用慢镜头技法表现人物心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设身处地,利用移情,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例如,《为中华之崛起》一课中有一大段的心理描写: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借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儿?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此处,连用几个问句,充分展示人物内心的困惑和矛盾,为接下来的私闯租借埋下伏笔。而在周恩来亲眼见到了租借乱象后,文中却仅用一句话:“从租借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带过。
其实,面对中华不振,百姓遭殃,少年周恩来的心理是很复杂的。笔者抓住这一留白,指导学生从周恩来对外国洋人,中国巡警以及中国百姓的不同态度,慢慢思考开去,最后聚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描写细腻,感情真实,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周恩来经历了这件事情之后,心情很复杂。他为外国人公然侵占中国的土地,欺凌中国老百姓而感到愤怒;也为中国巡警吃里扒外,为外国人卖命而不帮助自己的同胞而感到难过;更为那么多围观的中国人不敢冲上前去为妇人评理,畏畏缩缩的样子而感到羞愧。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不由得握紧了双拳,在心里暗暗发誓:中国一定要强大起来,才能不受外国人的欺凌。我们要以振兴中华为目标,好好学习,早日让自己的祖国富强起来。”
(三)特写镜头:让习作表达更真实
学生的习作中之所以空话套话连篇,原因无非两个:第一,没有细致的观察,习作缺乏最真实的第一手素材;第二,没有表达的方法与技巧,习作缺乏“完整的生命”。诚如美学家朱光潜在《选择与安排》中写到的:在作文运思时,最重要而且最艰苦的工作不在搜寻材料,而在有了材料之后,将他们加以选择与安排,这就等于说,给他们一个完整有生命的形式。”
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不仅可以将声光影永久保存,而且它采用近距离拍摄的方法,把人或物的局部加以放大、强调,以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在一件事的关键情节处,利用特写镜头进行“特写”,就能真实地再现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情感。
1.特写生活画面,聚焦真实场景
把孩子们亲历的生活通过微电影拍摄,积累最真实的习作素材。拍摄的过程便带着作文的构思,在重点部分用特写镜头进行处理。比如:一次科学实验的关键之处,一次跑步比赛到达终点后的不同表现……教学时引导学生把“特写镜头”进行特写,避免了瞎编乱造,写出的是最真实的生活。看,各位运动员陆续抵达了终点。观众们便“呼啦”一声,拥上前去,七嘴八舌地报告自己看到的名次。队员们早已喘得像拉着的手风琴,脸憋得通红。气渐渐喘匀了,便探头探脑地,满怀期待地走到记录的裁判老师身边询问刚才的成绩。成绩好的欣喜若狂,被一大堆同学簇拥着,就像一个大明星,滔滔不绝地聊起了跑步时的感受;成绩差的唉声叹气,找个隐蔽的地方独自待着,暗暗责备自己为什么跑得没有别人快……
2.特写体验感受,聚焦真实体验
台湾作家林清玄有一篇小文章,说在赤道,一位小学老师努力地给孩子说明“雪”的形态,但不管他怎么说,孩子也不能明白。老师说:雪是纯白的东西。儿童就猜测:雪是像盐一样的。老师又说:雪是冷的东西。儿童就猜测:那可能是像冰淇淋一样的。老师又补充说:雪是粗粗的东西。儿童就大胆猜测:雪是像沙子一样的。 老师考试的时候出了关于“雪”的题目,结果儿童是这样回答的:“雪是淡黄色的、味道又冷又咸的沙子。”
这个故事带给我们一个启示:习作要真实准确,学生的亲身体验很重要。而“微电影”镜头真实地再现了学生体验的过程,又用特写的表现技法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描写,这样的表达不可能不真实。
3.特写情感变化,聚焦真实感情
“微电影”记录的是孩子们真实的生活体验,流露的感情自然也是最真实的。特写“镜头”下的人物情感表达更细腻,更生动。“今天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道特别的作业——妈,我考了100分——妈,我逗你玩的。”
到了家门口,我做贼心虚地四处张望,蹑手蹑脚地开门进屋。妈妈像往常一样出来迎接我。为了完成作业,虽然心中满是愧疚,却不得不挤出笑容“妈,我考了100分。”说完,我的心中便出现了15只吊桶——七上八下。此时,时间像凝固了似的,妈妈愣住了,我被吓呆了……”
通过以上实践研究,学生基本习得了写好“一件事”的方法,不再害怕写作文。今后,笔者将继续紧紧围绕着教材,充分挖掘“影视技法”的作用,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小学语文教科书第七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张祖庆.光影中的创意写作 2018年。
[4]朱先云.探寻语文那方“压舱石”[J] .2018年。
[5]吴勇 裴海安.让“教”看得见,让“写”摸得着 [J].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