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边缘的孩子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月29期   作者:张艳红
[导读] 如何将班级的边缘孩子拉回来,让他融入到班
 
        张艳红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和平镇中心学校   164199
        摘要:如何将班级的边缘孩子拉回来,让他融入到班      集体中,和其他孩子一样开心快乐地生活、学习?我的做法是:唤醒他,慢慢地潜移默化——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他的优点,使他获得自信与成就感。具体这样做:适当宽容,放大优点。
        关键词:边缘孩子 何为边缘孩子?是指"边缘孩子"的界定可以从对"边缘"的理解入手。社会学认为,边缘与中心或是主流是一对相对的范畴,或者说,边缘就是一种非主流的状态,这种非主流的状态可能是被动排斥的,也可能是主动疏离的;可以是先天的,也可以是后天养成的,表现为生活方式、价值理念、行为特征等文化方面的特征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差异。然而,这种差异并非绝对地导致边缘状态。只有不被承认的或是被忽视的差异才导致边缘状态。
        关键词:唤醒 德国的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马克思也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说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唤醒。
        案例:问题出现
        我们班有一个男孩,我们叫他小宇吧,那时在上小学六年级,个子不高,坐在第一排的位置,眼睛很小,他给我的第一印象,让我极为震惊——并非他的样貌让我震惊,而是他在课堂上的表现让我震惊(在课下他与别的同学无异,而且还非常喜欢踢足球。)语文课堂上,我让同学们小组内相互交流对课文的理解时,他的同桌小玉首先主动与他进行了交流,可他却连看都没有看小玉一眼,好像什么也没听见似的,毫无反应,我当时就有些被她的“泰然”,甚至“漠然”吓到。这时,小玉还笑呵呵地对他说:“该你说了!”可他还是面无表情,冷如冰块,像是别人和他有不共戴天的仇怨似的,看到这种情形,我真是被他吓蒙了!从教二十几年来,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另类的孩子,作为老师,我当时只能强压住内心的不满、不快,转而和颜悦色地对他说:“小宇,你怎么不说呢?你也说一说!”可他依然冷若冰霜,目中无人——对我视而不见,对我说的话,充耳不闻!可想而知,我当时的内心有的是多么强烈的挫败感啊!他怎么可以这么对我?我是不是该训斥他一番?我的直觉和做班主任的经验告诉我,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一定要沉住气,千万不可动气,否则,这个孩子只会与我更对立!面对问题就是“课题”,于是我依然平静地完成了那节课的教学。
        追根溯源——案例背后
        可是,课后这件事一直困扰着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孩子?竟然对老师有这么大的抵触情绪?后来,我进一步了解,获知:他在这之前也一直这样,他是三年级的时候从外校转过来的,到现在已经有三年了,原来如此!看来这不是我的问题,完全是他自己对老师的本能反应。我又针对他的这种情况给他的家长打了电话,接电话的是他的奶奶。通过此次通话,我了解到,他是由患白内障的年迈的奶奶照顾的留守儿童,父母都患病在身,且常年不在身边,原来他还是这样一个如此缺失父爱、母爱的孩子!他的学习成绩,在班级也是倒数的,可我不想称它为“学困生”,因为我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发展变化的,我们老师不是给学生“贴标签的”,而是要想办法使学生有所改变,有所进步的。后来,我查找了有关资料、文献,了解到:这样的孩子应该属于“边缘孩子”。


        让我来解救你——轻轻唤醒你
        接下来,我该怎么做?“教育之为教育,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如何唤醒他的求知欲、表现欲,让他获得自信与成就感呢?我想:这一定是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拔苗助长,更不可能一蹴而就。
        抓住契机,和风化雨
        虽然他在上课时,还经常拒绝和同学、老师交流,但是我依然不会责怪他、训斥他。我只能宽容他、尊重他,并期待他能主动与大家学习交流,感受分享的快乐,不要把自己封闭在小小的自我世界里。
        这节课,我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写语文作业,我在学生桌间巡视,发现小宇的桌膛里书本等文具摆放得整整齐齐。我正愁找不到表扬他的契机呢,机会终于来了!我内心有按捺不住的欣喜,我真想马上就当众表扬他!可我还是等了一会儿,我要等到多数学生都写完作业再说不迟。不一会,小宇把作业交了上来,我一翻看,他的作业写得也是很清晰、整洁的,只是写的字稍有潦草。快下课了,我站在讲台上,郑重地表扬起小宇来:“同学们,老师有一个发现,我看到我们班有一位男同学桌膛十分整洁,他写的作业也很干净,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同学们开始猜起来,他们并没有说出小宇的名字,于是,我笑着摇摇头说:“你们都没有猜对,他就是小宇!”同学们听后都十分诧异,我又接着说:“不信,请你们看一看!”好奇的同学首先跑过去看,结果,他们不得不服了。这时,我看到小宇满脸洋溢着自豪、高兴。我想他一定是为老师关注他,同学佩服他而高兴。他的内心此时一定像是照进一束阳光,既晴朗又温暖!我为自己此举能赢得他的一点信任而高兴万分!
        此后,在课堂上他不再一直沉默,有时也会和同学交流,有时也会举手回答问题。在课堂上,只要他肯发言,我都会抓住他举手这一瞬间,鼓励他来回答问题,无论他回答得怎么样,我都会热情地表扬他。事实上,他的回答很多时候都很精彩,我和同学们都会为他响起热烈的掌声。
        不断关注,积极期待
        针对边缘孩子的心理及产生的研究结果:“他们很少或几乎不能与教师在语言、身体动作、目光等多方面发生积极的互动行为,教师感觉到用正常的方法对边缘儿童没有效果,只好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致使他们最终由被教师关注的中心逐渐滑向边缘。从物理空间距离来看,边缘儿童是和同伴在一起的,而心理距离却相距甚远。”我采用了不断关注,积极期待的办法,使其从“边缘”融入班集体中。
        我对小宇的关注不仅在课堂上给予不断地鼓励、表扬,而且在班级的活动中也让他有展示自己的机会。那时我校成立了“经典诵读”兴趣班,由我负责,我鼓励他加入了这个兴趣小组。在活动中,只要他有了进步我就不断地给他打气,在我的积极期待中、在良好的“共同进步”的班级氛围中,小宇越来越进步,不再拒绝与老师、同学交流,慢慢地他发生了变化——在课堂上可以看到他自信的笑脸,在课堂上可以听到他响亮的回答……忽然有一天,一个同学惊奇地说:“小宇进步了!”
        跳一跳,摘到“桃子”
        看到小宇的进步,我很欣慰,但是,我并不满足,我还想让他更进步。根据小宇语文学科不写作文的情况,我不断地鼓励他把自己的想法通过“日记”的形式写出来,并及时地鼓励他、肯定他的优点,慢慢的,他从不交作文到交作文、到作文获得“优等”,在班级作为范文展示。到小学毕业时,小宇的语文成绩由最初的二十几分,达到了七十多分!
        此时,我可以放心地把小宇交到初中教师的手里了。他已经不再是“边缘”的孩子。我要说“教育的真谛就是唤醒”
        参考文献:1、河南大学刘兰兰《唤醒:教育的真谛》
2、彭兴顺《教育就是唤醒》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