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特殊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月29期   作者:殷洁
[导读] 家庭的不完整,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情感缺失

        殷洁
        江苏省昆山市城北富士康幼儿   215300
        【摘 要】家庭的不完整,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情感缺失,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不良影响。要对一些平时缺乏父母关爱和单亲家庭的孩子给予特殊的教育,还他们一个健全的身心。
        【关键词】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暴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正文】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总能接触到一些家庭情况比较复杂的孩子,有些从小和父母分离,由爷爷奶奶一手带大;有些父母离异。从以往接触到的几个孩子身上,我发现家庭的不完整,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情感缺失,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因为家庭的结构就像一个三角形,父亲--母亲--孩子。和睦美满的家庭,孩子的身心沿着正轨健康发展。而家庭破裂、抚养方式的改变、人际关系的变化以及家庭教育的变异,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也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
        一、透过表象,思索孩子调皮背后的原因
        1.顽皮、暴躁的圆圆
        圆圆的爸妈离异,从小跟着爸爸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平时我总能听到小朋友告状:“圆圆老抢我的椅子”,“老师,圆圆把我的牛奶打翻了”,“老师,圆圆又骂人了”。通过家访,我了解到孩子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爸爸平时无暇顾及她的生活,而爷爷奶奶讲话她又不听,使得她形成了我行我素、易暴躁的性格。孩子在家里脾气执拗,只要是她想做的事情,就没有人可以阻拦:在墙壁上乱涂乱画、把东西丢的到处都是……她从来不理会大人说的话,而有时候,她会突然对奶奶说,“我想要妈妈和我一起玩。”
        冷静下来仔细想想,这些平时和父母比较疏远、由老人带大的孩子,大部分都比较任性、骄横。不只是像圆圆这样的孩子,在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身上,还体现出自卑、焦虑、暴躁等性格问题,他们不善于和同伴交往,成为人们眼中的“问题儿童”。
        2.爱打人又敏感的淘淘
        班上的另一个小男孩淘淘,在幼儿园和小朋友游戏时经常会有攻击性行为,当受到老师批评时他会表现的满不在乎,故意对着老师笑。有时候午睡的时候又会无缘无故地哭,问他原因,他竟像个大人一样满脸悲伤地对我说,“我觉得很孤独。”为此我对淘淘进行了上门家访,想了解孩子平时在家中的生活情况和情绪表现。从淘淘的奶奶口中了解到,淘淘在平时的生活中经常目睹父母吵架、甚至是看着妈妈被爸爸家暴,这对孩子的心理负面影响是极大的,会影响到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3.倔强、情绪化的果果
        果果也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当其他小朋友表演节目时,他总是故意捣乱;别的小朋友唱歌,他就在人家面前跳来跳去干扰别人。如果受到批评,他就默默地掉眼泪。仔细想一想,或许他“捣乱”的真正原因可能只是为了吸引别人的视线,尽可能地让周围的人多注意到自己。


        4.爱哭、依赖性强的鹏鹏
        鹏鹏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外地工作了,由爷爷奶奶一手带大。他对父母没什么印象,唯一依赖的人是奶奶。而爷爷奶奶平时又特别溺爱他,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替他包办了。孩子上幼儿园以后一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事情就开始哭:不会画画,哭着要奶奶;不会自己吃饭也要哭,要奶奶来给他喂饭;被老师批评了还是哭,要奶奶抱他。孩子对成人的极度依赖和大人的包办、溺爱,导致孩子的自理能力、动手能力和独立意识和同龄孩子差距很大。而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其实还是非正常的成长环境和不当的家庭教育所致。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某个阶段的情感和教育缺失,会导致孩子的心理、性格等方面出现诸多问题。特殊家庭的孩子,特别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一般更为敏感,尤其需要更多的温暖与关爱,冷落与漠视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心。从这些孩子的身上我看到了这种伤害,也深深地为此而担忧。我认为,要对一些平时缺乏父母关爱和单亲家庭的孩子给予特殊的教育,还他们一个健全的身心。
        二、努力弥补孩子的情感缺失,还孩子健全的身心。
        1.及时进行成人角色的替补,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
        和家长进行积极沟通,请家长利用相同的性别角色或相近的情感角色来取代家庭失去的一方,也就是利用角色的替代来对幼儿进行情感补偿。这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这个时期的孩子对成人的依赖感强,一旦父母有一方离去,他们会急需这一角色的替代者。如果能够及时地进行角色替补,孩子会较为顺利地实现情感转移。在以往的教育中,我们常常要求单亲家长付出尽可能多的感情来弥补孩子的缺憾。殊不知性别角色往往决定了情感的表达方式。父母双方的角色要求一人承担,实在是勉为其难,其结果往往导致孩子更明显地觉察出自己情感上的缺憾,因此经常会出现孩子哭着喊着要爸爸要妈妈的现象。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其实也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形成健康心理的氛围。
        2.家长应尽可能地多给予孩子关心与重视,不要出现被爱遗忘的角落。
        请孩子家长平时尽可能多创造机会,陪孩子阅读、游戏、聊天,给予孩子足够的重视和关心,不要因为大人的疏忽而让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成为被爱遗忘的角落。平时多关注孩子的一些生活中的细节,让孩子感受到周边人对他(她)的关爱,让孩子获得足够的安全感。
        3.教师应给予这些孩子更多的爱与关心
    相对于其他孩子来说,这些孩子需要老师和家长更多的爱与照顾。不仅仅是物质生活上的满足,而是更需要成人呵护他们心灵脆弱易受伤的那个角落。在一日活动的每个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细小的举动让孩子感受到别人对她的关爱,比如:全班小朋友给他(她)过生日、每天一个亲切的拥抱、微笑,当他(她)有进步时及时地表扬鼓励。
        4.??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与积极的暗示,避免畸形认知的出现。
        我们时常会在平时的言谈举止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这孩子真可怜”这样的一种思想感情。有时孩子本身对这个问题并不十分在意,但由于成人的不断暗示与强化,他会在心理上逐渐形成一种定势:我真的很可怜。长此以往,极易容易导致幼儿对自身及周围环境畸形认识的产生。
        在对待特殊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们不要在潜意识中把特殊家庭的孩子当成既定的残缺者来对待。孩子是正常的,对其进行的教育应是正常的。鼓励表扬也罢,批评责罚也罢。都应做到因事而异,而不是因人而异。这样做有利于避免畸形教育的出现,引导孩子走向健康的发展道路。
        A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