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视域下的当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析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月29期   作者: 谢颖
[导读] 校园文化在物质、制度、精神方面都应该结合网络空间,有创造性的丰富校园文化
 
        谢颖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80


        摘 要:校园文化在物质、制度、精神方面都应该结合网络空间,有创造性的丰富校园文化。我们可以清楚了解到,越来越多的学校通过网络,探索出新的校园文化活动方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开始产生大量的网络化,不止大学生以此用于信息传递和交流,高校宣传工作也迎来了一场机遇和挑战。如何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技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也逐步成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网络化;微信公众号;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校园文化是高校大学生教育培养的重要途径,在网络化视域下,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情感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校园文化内容与文化推广方式与大学生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显现,因此,高校应充分掌握网络媒体技术,提高管理效率,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播的同时,发挥网络化优势,增强教学效果。
        一、网络化视域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网络化的出现,丰富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式,拓宽了学生文化交流的范围。例如大学生可以利用微信建立班级群、宿舍群、社团群、学生会群等,学生在微信群中能够与志同道合的人进行互动沟通,从而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推动校园文化的形成与渗透;网络化丰富了校园文化内容,例如高校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及时发布教育政策、日常管理规划、文化活动通知等,并通过在线互动收集学生意见,积极吸纳校园亚文化,以充实校园文化内涵;网络化拓展校园文化建设范围,传统媒体视域下,校园文化更多局限在校园内,甚至由于传播途径的局限,文化活动只能在某一群体内传播,难以形成广泛的影响力,而网络化则打破了校园文化传播推广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海量的信息与广泛的覆盖,让校园文化能够借助网络传播到校园各个角落,甚至突破校园范围吸引社会的广泛关注;网络化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创新,开放、自由是网络化的基本特点,在网络化推动下高校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各种文化、价值观在这里交流、碰撞,打破了传统文化建设的单一性,也激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进而促进了创意观点、创新实践的出现,为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当然,网络化是一把“双刃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产生的负面效果也是常有出现的。例如多元文化的交织与碰撞,挑战高校主流文化的权威性,使得一些思想品格不健全的学生,在拜金、功利、极端、虚无主义等不良思潮的感染下陷入思想困境,出现心理误区,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埋下隐患;一些大学生缺乏自我管理与约束能力,长期沉迷于网络社交,缺乏参与校园文化实践的动力,在虚拟空间中失去方向;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与推广中缺乏一定的创新,在海量信息中缺乏筛选能力,导致网络化视域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千篇一律,影响了其推广与传播效果等等。基于此,高校应深入探究网络化视域下校园文化建设规律,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
        二、网络化视域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一)搭建网络化平台,打造校园文化开放空间
        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依托网络化形式打造新的文化交流平台,以打破传统校园文化建设的局限性,建立线上线下互动平台,以构建开放、自由的文化交流氛围。

例如北京大学在网络化视域下,依托微信公众号建设校园文化,微信公众号的主要目的是发布校内权威资讯,展示丰富的校园生活,服务于广大师生校友,用户可以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北京大学校园文化,其中“微主页”中包含“北大主页” “北大新闻” “历史消息”等模块,用户点击链接可以直接获取相关信息,从而更加细致、深入地了解北大概况,获取北大教学研究工作动态,以感受北大“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参观北大”模块则打通了北大校园对外开放的通道,为用户预约参观北大校园,感受北大校园文化的服务,同时在“学校介绍”与“进入北大”模块还能够提供景点介绍、路线图推荐等,从而打通线上线下的文化传播与交流;在“校园服务”模块中用户能够链接北大微博、门户网站,实现不同媒体形式的融合、沟通,此外用户还可以利用微信对话窗口与北大进行在线交流,对北京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做出评价,提供建议,进而在平等、开放、自由的媒体传播环境中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与渗透。
        (二)加强舆论引导,建立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
        在网络化视域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面临的舆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高校应抓住文化建设的主动权,占据话语权,营造绿色、健康的媒体传播环境,以充分体现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导向作用。具体来讲:第一,高校应深入研究网络化传播规律,引入信息筛选过滤机制,对不良信息进行甄别与剔除,为大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内容,以滋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第二,深入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理解学生在文化建设中的多元化需求,支持大学生自发的文化活动,并利用网络化优势进行推广,例如某高校图书馆建立微信公众号,不仅详细介绍了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新进图书,还对书画展、名人讲座、读书会等活动进行了宣传、推广,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阅读需要,提高图书馆文化服务水平。第三,注重校园主流文化建设,利用网络化传播过程中“领袖意见”的力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例如高校微信公众号在发布社会热点事件的过程中,可以引入一些在大学生中具有一定号召力的人物的评论,利用粉丝基础,形成对事件的判断与分析,并渗透正确的价值理念,抢占话语权;第四,坚持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例如高校可以建设红色网站、学术网站、文艺网站、社团网站等,利用多种文化形式丰富文化内容,满足学生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三)做好平台推广,促进校园文化传播
        在网络化视域下,高校应注重校园文化的宣传语推广,打造校园独特的文化品牌,体现校园文化特色,形成更加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相较于传统广告式的媒体推广,网络化视域下的校园文化推广呈现出诸多新特点,因此,高校应深入研究,摸透网络化传播规律,提高平台推广效果。例如高校在利用微信公众号推广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首先要坚持“内容为王”的基本原则,在网络化环境下大学生每天要面临海量的信息内容,这些信息质量良莠不齐,为大学生的信息筛选造成了巨大的困扰,因此,高校应依据校园文化的引导功能,打造内容精炼、新颖独特的文化资源,让学生在充满创意与想象的文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校园文化;其次,掌握文章推广节奏,把握文化宣传时机,公众号管理者应密切关注文章“发布数”和“名次”之间的关系,并利用数据分析确定不同时间段学生浏览公众号的频率,并精准定位实现文章推送,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对文章的接收效率;最后,聚焦生活,反映大学生实际,内容推荐可以聚焦操场、教学楼、图书馆、食堂等,记录大学生的点滴生活,在情感共鸣中提高点击率,提升校园文化推广效果。
        三、结束语
        总之,要抓住网络化为文化传播带来的机遇与便利,利用网络化提供的优质环境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此,高校应从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入手,积极搭建网络化平台,创新校园文化内容,加强文化推广与传播,为网络化环境下大学生的教育与培养创造和谐健康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传统结合时尚 校园联手家园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J]. 李阅,姚茜.  教育教学论坛. 2019(51)
[2]浅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J]. 吴雪梨.  文学教育(下). 2020(01)
[3]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蔡安.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20(11)
[4]戏曲进校园,经典永流传——谈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推进[J]. 彭玲玲.  大众文艺. 2018(24)
[5]校园微信公众号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J]. 李天一.  通讯世界. 2019(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