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敏
廉江市第六中学, 广东 湛江 524400
摘要: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渐迫切,教育的变革也变得尤为重要,在此形势下提出了立德树人,为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奠定理论基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法,而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小组合作;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有效性
导言: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当下普遍采用的一种具有创意而又有时效性的教学体系,促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形成自主性、合作性等良好的学习品质。《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德育教学,注重在课堂中通过情感和体验性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充分融合可以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形成合作精神和集体精神,成为一个敢于拼搏懂得团结合作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1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1.1 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
在当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仍需进一步提高,由于缺乏有效的教学和指导,教学效果一般。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合作教学经验和素养,对学生的合作学习并没有形成有效的指导。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课堂中的应用并非只是简单地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一个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合理科学的分配、有价值的问题、有效的情境导入和学生的讨论交流、反馈总结等。但是在当下的初中道德法治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往往流于形式,学生并没有在其中提高学习效率,获得更广、更深的知识。与此同时,许多学生在这种合作学习模式下的表现也往往差强人意。许多学生在课堂中以小组讨论为契机说废话,走神,不能积极参与进小组讨论中,这样不合理的合作学习,不仅不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还会浪费课堂时间。
1.2 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有效应用是当下时代变革和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社会在各个领域都十分强调人们的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而不仅仅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学科教学中要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泥潭,广泛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也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桥梁,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立足于自身实际,在枯燥的学科知识学习中感受到道德和法治学习的魅力。合作学习的模式给予了学生充足的自我探究,自我思考和自我表达的途径和平台,学生可以充分展现自身,在群体智慧和头脑风暴之下形成良好的思维碰撞。
2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2.1 小组活动内容不恰当
在初中政治课堂中,小组学习的内容很重要,关系到学生能否正常开展讨论。合理的内容是学生合作的前提,但是我发现有部分教师对于课本上有明确答案的或者很简单的问题也要进行小组讨论,这不仅浪费了有限的课堂时间,也会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如果布置学生讨论的内容过于简单,没有任何讨论的意义,学生自己就能独立理解这个问题。而如果布置的问题有些复杂,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这样的合作学习也是没有价值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不管是太简单还是太难,都无法调动起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这样的课堂也是失败的。
2.2 小组讨论时长不恰当
部分教师在小组学习中安排学生讨论的内容,只停留在教材层次,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导致合作学习“假、大、空”。或不能恰当地把握合作学习的时间,讨论时间过长,课堂的教学重难点不突出,给人的感觉是为了讲课而讲课。比如七年级上册第十课《感受生命的意义》,这是一个很有深度和内涵的知识点,非常适合学生交流和讨论。课堂教学教师也确实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但教师让学生探讨的知识点却显得非常深奥、空泛,没有生活气息。
教师给出讨论范围,并且一直强调生命的意义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为了给国家做贡献,为了世界美好,学生讨论的内容也局限于此。不可否认,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教师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追求生命的意义,这是非常正确的,但是这些内容太过理论,非常空泛,不能贴近现实生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某一个具体的点来展开,而不是一开始就上升到这样的高度。古语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生命最初的意义是完善自己、充实自己,让自己变得更有智慧,更加优秀,如此才有能力保家卫国。而且,每个人的个性不同、思想不同,对生命的感悟也有所不同,教师给定的内容局限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只重视自己想要的结果,对于其他学生的个性思考和结果感悟不够重视,这就使得小组合作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2.3 教师角色定位不正确
随着合作学习的理念的普及,有的教师变为旁观者,有的教师仍是主宰者。有的时候,当学生提出由教学知识点拓展延伸后形成的问题时,一些教师会选择无视,让学生不要胡思乱想,重新将学生的思维拉回教学知识点上。这样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教学内容没有外延,不利于学生个性的成长。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有的教师不能及时提供有效引导,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也忽视了自身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当中的参与和调控角色。
3 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策略
3.1 合理分配小组成员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授课活动,首先,教师要了解全体学生的学习水平,并合理构建学习小组。一般组内成员以4~6人为宜,其中最好是包含1~2名学习能力较好、课堂纪律较好的学生,1~2名学困生。这样的分组模式能够使小组成员具有差异性和互补性,学优生可以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有效引导小组活动顺利展开。同时,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分工,无论学习能力如何,都要有具体的学习任务,要将思考、交流和总结的机会留给每位学生,使其都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有效提升学习能力。
3.2 明确设置学习任务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只是流于形式,教师要注重将具体的学习任务分配给每一个学生。这样,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才不会感到迷茫和被动,从而会更加清晰自己的前进方向,并获得知识的增长。
比如,在学习《心中有法》这一课时,教师在带领学生系统了解本课知识内容后,可以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开展交流和讨论:1.国家法律是否对未成年人实施特殊保护?2.国家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有哪几部?分别从哪些方面给予保护?3.未成年人获得法律保护的途径有哪些?4.公民依法维权的基本方式有哪些?5.青少年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6.我们应该如何运用法律知识来保护自己?在相关问题引导下,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结合教材,整理出相关问题的答案,并条理清晰地记录下来,以便高效完成对学习内容的吸收和理解。
3.3 注重开展科学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教师有效利用好评价这个教育工具,能够真正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在开展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走进小组活动中,观察学生的表现,通过观察和记录对组内活动进行全面评价。评价内容可以是学生的个人表现;可以是小组整体的合作意识;也可以是小组学习成果质量。对于表现良好的学习小组或个人,教师要加以肯定和鼓励,使学生产生不断向前的信心;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不良表现,教师也要及时指出。比如,组内纪律较差,小组成员积极性不高等,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优化和完善,从而提升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4 结论
所以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不断探究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他们学会合作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探究具有研究价值的研究问题、在小组合作中予以适当引导的方法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志祥.浅析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9(35):88+148.
[2]江秀英.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名师在线,2019(06):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