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宝鸡市渭滨区航天小学 陕西省 宝鸡市 721006
摘要:应新课标改革的要求,音乐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就是提高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音乐体验和审美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其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音乐教育现状探索改革路径。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教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音乐是一门可以提升学生艺术修养的重要课程,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感知节奏的律动,赏析词曲的优美。但是一些学生可能对音乐的兴趣不高,这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这样的课堂会过于机械化和模式化,难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致。教师可以优化教学方式,将音乐与学生的生活连起来,在生活中找到音乐。因此,教师要改革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现状
1.1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兴致缺失
音乐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具有随意性,有的教师觉得乐理知识比较重要,在上课时会直接教学生学习乐谱,然而这种枯燥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对音乐课望而却步,还会对音乐课堂丧失学习兴趣;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则为了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关注点,会选择当下比较流行的音乐,教学生一些口水歌,但这样的学习方式,没有教会学生认知乐理知识,从而无法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质,也和音乐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导致无法完成国家要求的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1]。
1.2音乐教学资源匮乏
目前我国还处于应试教育下,音乐课程作为美育的教育途径,直接导致音乐教学硬件设施不够完善。源于教学资源的匮乏,教师在教学时没有相应的乐器作为教具,无法有效调动课堂气氛,使得学生没有身临其境地体验音乐给人带来的震撼,想要学习音乐的欲望随之下降。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在学习音乐时,只有喜欢才能真正享受音乐,用音乐去诠释人生,时刻与音乐保持联系。
2小学音乐教育现状探索改革路径
2.1坚持以学生为本,强化兴趣培养
在小学音乐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更好地实现音乐课程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的密切融合,进而促使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发挥。我认为,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兴趣培养的同时准确把握学生心理特点,以此保证教学更具针对性。
例如,在讲解四分、八分音符时,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结合思维导图这一工具,为学生系统化的介绍这些音符之间的区别以及自身所具备的特点,让学生能够系统化的了解这些音符,奠定自身的基础。之后,教师可以选择几种节奏感较高的乐器,为学生真实演奏,让学生能够通过感官刺激,真正的感受不同节奏之间的区别。随后教师可以融入游戏环节,组织学生开展“太鼓达人”的小游戏。在游戏中,教师可以随机通过拍手或者拍桌子的方式演奏一段旋律,然后要求学生分辨这个旋律是哪一个节奏型,也可以鼓励学生仿照教师的节奏,重复这一节奏的打拍方式。随着游戏的逐渐深入,教师可以逐渐的提高游戏难度。最后获胜的学生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如此一来,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音律意识,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听力水平[2]。
2.2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辅助渗透音乐文化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师在教学工具上也有了更多更有效的选择,各种多媒体的出现无疑为小学音乐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教师要熟练使用这些媒介进行课堂教育,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经典的音乐表演,让学生近距离地体验音乐的力量,感受音乐的魅力,通过画面和声音的结合,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冲击,同时这也是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音乐是对美和艺术的教育,但每个学生可能对于艺术的理解都不相同,教师要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利用多媒体设备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审美,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知能力,使音乐的效果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3]。
2.3节奏、乐器的师生合作课堂
音乐课上的乐器教学可以让学生保持律动的敏感性,增强自己的音准。因此,教师要开设节奏课,可以让学生结成小组进行乐器的演奏,增加学生对旋律的感知。在选择乐器时,教师要选择那些学生方便携带的,比如手铃、沙锤、木鱼、葫芦丝、口琴等乐器都能使学生更好的感知旋律和节奏。单纯的理论教学过于抽象化,乐器可以让学生产生更真实的感受,理论教学从而得到了升华。总之,中小学要保障基础的音乐教学设备,为增强学生的音乐律动感、提升学生的耳朵敏感度、学会使用乐器、将乐器与歌曲的练习变得更熟练、提升自主的乐感等方面提供帮助。
2.4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学生学习能力的重点就是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就成功了一半。自主学习要求教师有目的地设立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且独立的完成学习目标。这是学生积累学习经验,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扬长补短,使每一个学生都形成独特的个性,重点加强对学习方法的讲授,使学生不仅了解知识内容,更知道如何去获得这些知识。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学生应该长期培养的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持之以恒,不断努力[4]。
2.5合唱表演的实践互动课堂
带有实践性质的表演性音乐课堂活动可以进一步使学生体会歌曲,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歌曲表达的内蕴,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开展班级的歌唱大赛、音乐作品的赏析、微型音乐剧表演等活动,还可以开展一些有关音乐的趣味小活动,比如“听歌识曲”“歌曲接龙”等。例如,在讲解《快乐的doremi》这首歌曲的演唱时,我就采用了合唱表演的实践互动课堂。我鼓励学生一起来学习音符,鼓励学生主动进行表演和演唱,设计了“击鼓传花”的小游戏。让全班学生围成一个圈,然后自己击鼓,学生们传递小花,当鼓声停止时,手里拿着小花的同学就要唱这首歌或者进行才艺表演,最后由老师带领全班学生在进行大合唱。这样的游戏表演实践增强了班级的整体凝聚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小学音乐课堂更具互动性,提升了学生的兴趣。
2.6开展音乐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在音乐课堂上,弹弹琴、唱唱歌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开展音乐实践教学活动的教育方式已经成为音乐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根据实践中学生的参与度,逐渐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通过实践活动带动学生发散思维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抒发思想感情,激发创新性思维能力,加强学生对于学过的音乐技能及表现手法的巩固练习。结合音乐教学中的具体要求,使学生积极参与并养成不断创新的思维习惯。例如,学习《动物说话》这首歌时,音乐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小动物的走路姿势,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各种小动物的动作,并模仿它们的叫声,鼓励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表演,这样通过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结束语
新时期,在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通过科学地解读音乐课程,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制订更加完善的教学方案,从而深入了解音乐课程内容,以更好地提高音乐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瑞.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创新[J].青年文学家,2010,15(19):88-88.
[2]陈少杰.浅论小学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创新的措施[J].音乐时空,2013,15(12):129-129.
[3]潘菲.论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J].亚太教育,2016,5(2):205-205.
[4]廖润莲.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措施[J].北方音乐,2019,39(20):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