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青玲
保康县马桥镇中心学校
《神农本草经》指出茶之功效——“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睡、轻身、明目”。一盏茶,一缕幽香,饮茶的心即是寂静安详喜悦的心。名著如茶,阅读一本本经典名著,如同在惬意的午后摇晃蒲扇,与久别的故人细细品酌一杯新茶,
摒弃喧嚣来一场心与心的沟通,真正进入“悦读”之境。
一、观其色,有效激趣心盎然
当前中学生名著阅读面临的困境:一是阅读的量不够,二是阅读质量不高。归根究底在于阅读的兴趣不高,怕读名著、不愿读名著。攻克这一难关重在激趣,教师在其中就要充当魔术师的角色,挥动魔法棒让名著的皮囊美起来,如何有效激趣,需要针对名著的内容和特点“对症下药”。以《西游记》为例:七年级学生对《西游记》并不陌生,他们通过诸多的影视作品,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有了初步的认知,部分学生甚至对取经路上师徒经历的磨难记忆犹新,此时若让学生去读,学生显然是被动的。针对学情在这堂指导课上我首先请学生来讲故事,讲述印象最深刻或是自己认为最精彩的故事,听故事的同学负责找茬或是提问,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随后我以提问法勾起学生的好奇心,每当遇到危难时唐憎最相信的是谁?学生脱口而出——孙悟空,我不置可否,提示学生必须有理有据在文中找到依据,用事实说话。少部分同学开始产生了疑惑,此时我与学生约定一周后再交流这个问题,同时学生们可以在读的过程中发挥集体的力量向老师提出一个问题,看能不能将老师给难倒,学生们的热情瞬间被点燃,在问题的牵引下,学生由仅仅停留在影视作品到逐步深入的走进文本主动阅读,激趣的目的有效达成。
有效的读前激趣应遵循三个原则:一、实用性,教师应对学情有清晰的认知,学生是否了解该作品,了解的程度如何,通过何种途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激趣,否则事倍功半。二、互动性,活动的设计凸显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而非是教师自导自演的独角戏。三、探究性,基于作品内容的问题牵引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应注意问题设置需难易适中且有趣味性。
二、品其味,逐层深入心澄然
读前有效的激趣如同一双无形的手,推开学生通向文本的那扇门,但学生阅读的兴趣会随着时间逐渐弱化,这就需要教师在合适的节点进行有效的、持续性的指导,否则就会出现阅读兴趣消减、浅尝辄止的问题,最终导致名著阅读的质量不高,在阅读一段时间过后学生对名著的认知依然停留在整体感知的初始阶段,并未深入文本,更不用说提出新问题或是有所思考,如果说激趣的目的是吸引学生主动走进文本,那么读中指导则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走进故事、走进人物。
如何在读中实现有效的引导让阅读由浅及深?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师生共读一本书,我们鼓励学生读的同时也应以身作则与生共读,以自己的读来带动学生的读,营造阅读的良好氛围。二、交流探讨共解疑,师生共读是交流探讨的基础,交流现阶段的阅读所获及疑问,对于疑问既可以师生互问互答,也可以充分发挥小组的力量合作探究,对于现阶段尚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切忌“包办”,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推进后续阅读,不失为一种更好的选择。
三、方法指导有策略,学习要得法,针对不同的名著阅教师要给予学生相应的方法指导,以《骆驼祥子》为例:阅读本书学生需要掌握圈点批注法,大多数教师在进行方法指导时采用的是直观呈现法,即投影展示已圈点批注过的片段内容,然后告诉学生勾画的重点是什么,批注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认识一些圈点符号,指定片段学生进行圈点批注,这种指导看似全面实则缺乏策略性,学生被动的在接受信息,主观能动性大打折扣。我认为有效的方法指导应建立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之上,因此在进行方法指导时我采用了类比法、探究法,学生拿出自己的作文本翻阅浏览,分享一处老师批阅的评语,互相交流后学生能够归纳出共性问题,除了总评以外老师往往会将文中精彩的句子、好的词语、不通顺的句子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并且在旁边有相应的评价语,此时我顺势提出建议,现在由同学们来当小老批阅老舍大师的作文好不好?片段内容批阅过后进行展示交流,大部分同学能够抓关键词句且有所感悟,至此再呈现圈点批注应该注意的问题,指导过后学生再次勾画批注,由浅入深,在反复实践中学生对圈点批注法有了较为的深刻的认识。四、阅读留白很重要,任务驱动虽然至关重要,但也绝不能以问题束缚学生的阅读,学生是阅读的个体,我们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给出留白的空间用以发掘兴趣点从而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细细品酌名著这盏茶,真正进入“悦读”之境。
三、留其香,情感洗礼心悠然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名著阅读亦是如此,阅读恰似一场春夜喜雨,于无声处涤荡心灵的尘埃,给人以思维上的启迪,情感上的洗礼,教会我们如何直面生活,这就是名著阅读留下的一缕余香。思维导图、手抄报、读书笔记、读后感等是一抹幽香,但除了这些常态化的展示外,更多的需要教师对作品的精神内核进行深层次的延展,以《骆驼祥子》为例,读后展示课上在专题探究“悲剧的成因”这一环节中,我问:同学们倘若一觉醒来你化身成祥子,连人带车正好被大兵带走,接下来你打算做些什么?”问题一抛出来学生很感兴趣,在交流中几位“祥子”最终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重走一生改写了悲剧的命运,祥子仍是开始那个勤劳、坚韧、执着、勇敢追梦的青年。在讨论交流中有小组指出几个小细节暗示祥子的命运会走向悲剧,如祥子的理财方式,祥子的爱情观、祥子的朋友……结合生活实际谈到人生之路的选择,更有同学联系到课本中的外国诗歌《未选择的路》来谈祥子的悲剧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慎重对待每一次选择,当环境无法改变时我们不妨改变自己的思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唯有守得住梦想,才能等来生命里的春暖花开,只可惜祥子最终被挫折吓退了。至此学生对祥子悲剧命运的个人成因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如何更好的把握社会原因,我又提出一个设想:假使祥子一觉醒来,穿越到了如今的北京城,他的愿望会实现吗?学生异口同声——能!因为当前的社会环境给广大青年提供了实现梦想机会,勤奋上进的祥子定能奔小康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在鲜明的对比中,祥子的人生判若两人。两个提问交流过后我让学生再谈感受,此时学生紧紧围绕梦想的实现与社会环境来谈,即当下我们应勇敢的追求梦想,不惧生活中的风雨。学生感受颇深,收获颇多。
名著阅读的“读”并非终点而是起点,从走进文本到深入文本最后还需走出文本感悟生活。真正有效的阅读是即使合上本书,书籍仍能带给我们情感的洗礼,心灵的震撼,“恰似飞鸿踏雪泥”这就是书香的魅力吧!
在阅读的柔波里/我们语文教师甘心做一条水草/沉淀彩色的阅读之梦/只愿孩子们经过时/能邂逅/这美丽的颜色......
参考文献:
[1]韩国华.初中语文名著阅读评价方法探析[J].华夏教师,2019(35):22.
[2]周生洋.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J].散文百家,2019(07):243.
[3]陈立荣.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名著[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