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案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月29期   作者:陈燕
[导读] 小学时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帮助小学生为未来的社会生活与个人成长做铺垫的必修人文课程

        陈燕
        北京丰台二中附属看丹小学   100070
        摘要:小学时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帮助小学生为未来的社会生活与个人成长做铺垫的必修人文课程。整体的教学价值不仅包括基础理论知识的教材范围教学,还包括借助教材有效延伸的生活化教学。是实效培养小学生基础思想品质、良性行为习惯、正向三观等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小学时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学科教师使用生活案例穿插的实例教学法,可以让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更加全面,课程教学的教学质量提升更加稳健。
        关键词:生活案例;小学;道德与法治;应用
前言:
        根据新课改教学标准实施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不仅要求学科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教学任务的有序完成,还要求着学科教师在框架性知识教学范围内的全方位教学延展。是需要学科教师通过实际有效的趣味教学,来启导小学生轻松学习、综合成长的必要性德育学科。学科教师尤其需要注意小学生在课堂教学时间的实际参与,以及教学方法应用的必要创新。
一、生活案例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教学原则
        生活案例教学顾名思义,就是说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真实发生的生活化案例来导出相关的理论性知识教导,继而增加课程教学生活关联性、真实性、体验性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现实感极强的教学氛围中将社会时事、身边时事等直观观察、利用、思考。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知识、消化知识的多样化授课方式。因此,学科教师要想在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用好生活案例教学,就需要遵从以下两个基本的教学导入原则,让生活案例教学发挥优质的教学辅助作用,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一)真实性原则
        生活案例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教学应用,要想创新出适宜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方式,首先,需要谨遵的就是生活案例应用的真实性原则。即生活案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应用的基础性原则。具体来说,就是用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生活案例,其描述的内容亦或说事件必须是与真实生活相关的,基于现实发生的生活话题,其主要内容也应该尽量的保持客观性表达,避免在结合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科教师的主观看法所混杂,以此确保导入教学的生活教学案例可以实质有效的与小学生的真实感受相互结合,方便班级学生在学科教师导出某一实际的生活案例时,学生拥有基础的、真实的初步了解。
(二)针对性原则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原则,顾名思义就是说学科教师在使用生活案例展开细化的教学活动时,不仅需要从教师的视角进行生活案例的恰当筛选,让实际应用的生活案例与需要细化教导的教学内容明确有关,还需要学科教师从实际的教学需求出发,合理化的把控生活案例教学在教学引用中不会脱离课堂教学目标。既不让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案例的发散性无效交流,而忽视了对需学内容的综合解读,又不让生活案例的融合教学失去应有的教学价值。生活案例的实际选择具有明确的针对性特征,教学意蕴突出、明显,教学辅助价值亦突出、明显。最终,小学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率借助生活案例教学有序提升。
二、生活案例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一)优化案例筛选
        在使用生活案例教学展开小学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创新教学时,学科教师首先需要结合本节课堂应教学的实际内容选择对应教学案例,按照上述的真实性、针对性原则进行生活化案例引用。然后,建立生活案例与教材知识的学生视角关联,实现知识内容的具体化,让小学生对生活案例有一定程度的熟悉。

例如:在《我们爱整洁》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上一次班级大扫除录制的小视频,视频中xxx在清洁玻璃的时候既注意水与清洁剂不碰到自己的衣服,又有条不紊的将抹布打湿后分别使用干、湿两种抹布分块处理。脏水不会洒在地上,增加打扫地面的同学的重复性清洁劳动。玻璃的清洁也能做到认真负责,不敷衍了事。通过这种真实的生活情景还原,让学生可以结合xxx的行动反思自己在班级大扫除、在爱护环境、在个人卫生等方面的细节化处理,增深学生对“整洁”、“干净”、“认真负责”等内容的思考内化,让学生在具体的榜样引导下升华自身的思想觉悟,对比思考,对比成长。
(二)细化案例呈现
        在使用生活案例教学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案例呈现是案例教学的一个最主要环节。因此,学科教师在运用生活案例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对案例细节的展示教学,抓住案例引用的教学连接点,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需学知识。而要做到这一点,学科教师就需要在进行正式教学的过程中,巧妙利用课堂“情绪点”,掌握好班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观察学生的听课状态,在学生处于较好的易引导情绪时,展开实例教学的细节呈现。以《我们神圣的国土》五年级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的一开始提问学生有没有在节假日陪伴父母一起出游?去过哪里?调动学生的表达欲,让学生纷纷诉说自己的真实经历。有的学生说国庆节和爸爸妈妈一起自驾去了西安。有的学生说自己人生第一次坐了飞机,看到了草原。有的学生说第一次坐高铁去了厦门,沿路看到许多绵延不绝的自然美景。教师在学生兴奋讲述的过程中,就可以侧重引导学生思考:xxx同学去了厦门,xxx同学去了西安,那你们知道这两个城市之间相隔多远吗?此时学生的想象力就会被合理引带,有的猜想可能1000公里,有的猜想可能1500公里。最后在教师给的正确数值1704公里,让学生通过自己猜想的数字与真实的数字对比感受我国国土的幅员辽阔,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组织案例讨论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现如今的教育改革形式中,不仅需要学科教师不断完善个人教学水平,为优质的教学做好前期准备。还需要学科教师真实“放手”,给予班级学生较多、较深的交流机会,促使生活实例讨论教学的有效渗透,让学生能主动的将学习内容与生活案例完成结合。并且,学生通过与学习同伴的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等也能让自己的思考意识深层拓展,完成知识学习的深度、广度拓展。例如:在《干点家务活》一课中,教师提问学生在家里是否主动帮父母分担过家务?建立初步的对话互动。然后顺着话题为学生播放两则生活案例视频,一个视频是一名小学生回家之后开电视、玩玩具,什么都没有帮家人做。一个视频是一名小学生回家后主动询问妈妈有没有什么自己可以帮忙的?主动收拾垃圾,规整物品。教师在视频播放的过程中,提问学生你们看了这两个视频以后有什么想法?你们认为自己属于视频中的哪一类孩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表现对比思考。然后教师再为学生延展实例讨论环节,让学生4人为一组讲一讲自己在视频观看后的反思。借由同龄人的对话互促使生活案例教学逐层深入,如:有的学生在讨论中会举出自己在家主动拖地、收拾碗筷的小例子。有的学生会说出帮妈妈叠衣服的小例子,互相影响,互相学习。最终,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不但可以结合教学案例合作讨论,还可以在实际的生活中有所改善。
结语:
        综上所述,使用生活实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融合教学,即案例教学,是为了让小学生在课堂教学时间中,更加灵活的将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结合。因此,学科教师要想让生活案例的穿插足够合理,就需要在应用案例教学之前,收集班级学生对于生活热点的关注程度、深度,然后结合教学内容、教学原则等明确一个现实的课堂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将生活案例合理导出,最终实现对小学生个人发展与综合进步的良性促进。
参考文献:
[1]孙蕊.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学周刊,2020(36):121-122.
[2]林淑云.浅析如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J].考试周刊,2020(95):117-118.
[3]严育玲.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策略研究[J].文理导航(下旬),2020(1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