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生作文教学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月29期   作者: 陈纪昌
[导读] 写作指导应该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陈纪昌
        (广东省蕉岭县华侨中学  广东  梅州 514100)
        内容提要:写作指导应该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针对不同的学生作出不同的对策。语文教师应该多研究学生的思想动向,理解学生的感情需求,知道学生的表达需要,引导学生乐于表达、敢于表达,用文字记录自己的心灵。
        关键词:农村中学    写作能力    对策
        一、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
        小学生的作文兴趣还是比较高的,只是越往高年级学生的兴趣越低。可见不是学生的写作兴趣一点都没有,而是随着年纪的增长,教师把学生的兴趣给“教没”了。因此,我首先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
1、解开思维的束缚,让写作成为学生的需要
        平时的作文训练,我坚持让全班学生共同命题,自由选材,或出几个题目由学生选择,让学生每次作文都有话可说。鼓励学生写眼里看到的,心中有触动的,能想到的真实的,哪怕是平平凡凡的小事,只要是充满真实情感的事情也可以。学生写出的文章,不妄下结论,不求全责备,不拔高要求,先让学生自评自查、互评互查,然后根据学生的评改结果,提一些鼓励性的建议并给自评以更高的分数以示肯定。实践证明,不过高过多过严要求学生,学生写起作文来顾忌少了,往往感想敢写。如有位学生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写道:“我的老师有时挻虚伪的。前几天说有人要来听课,就要求我们要怎样怎样来配合他,还要求我们回答问题要积极响亮,而且把答案都事先告诉给我们,这纯粹是弄虚作假嘛。平时就教我们要诚实不能说谎,这次竟……”这样的作文虽然刺眼,但也是学生对生活真实的反映,所以我给了这位学生高分,并在末尾做了检讨性的评语。学生觉得自己写出真实的文章不但没有被老师责骂,反而得到老师真诚的评语,觉得受到了尊重,于是写起作文来便不再缩手缩脚的,更不会用假大空的套话来敷衍了事了。不禁锢学生的思想,学生的写作的空间就广阔、自由,对生活感想敢写,写作就成了一种需要。
2、以读促写,提高学生的表达兴趣
        多读才有语词句段的积累,多读才能形成语感,多读才能运用语言思考生活。实践证明,当学生平常说话不经意就能引用名句名言,脑里时时浮现出所读文章中的词语、句段、描写的场景、刻画的人物形象等等时,就算是把书读进心里去了。读到这种程度,学生写起作文来就能够文从字顺、语意畅通。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朗读背诵,每天让学生张口大声诵读,让琅琅书声时时萦绕在学生的耳畔,一个学年下来,学生写的作文语句明显比以前通顺、有文采多了。
3、加强阅读指导,提高写作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的源泉在于知识本身。”每学习一篇课文,我都注意精心设计巧妙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分析、讨论,深入地体味文章的内在思想意蕴。同时问题的提出也是为了让学生产生更多的疑问,促使学生更深入地分析文章。如教学《空城计》,我先把学生分成三小组,一组为记者,一组为诸葛亮,组为司马懿。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假如记者分别向诸葛亮和司马懿采访,请结合课文内容,你会提哪些问题?
        (2)假如你是诸葛亮,在实施“空城计”前你想些什么,敌人大军在城墙面前时你又是怎样想的?你怎样看司马懿这个人?
        (3)假如你是司马懿,你围在城门前你有哪些想法?
        学生看到的虽只是三个问题,但从这三个问题里却要不断深入地分析文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等等,越深入就越能揣摩作者对情节安排的巧妙,人物刻画的形象生动。这样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也激发了写作欲。


        二、注重积累,坚持不懈
        写作需要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学生说“我不会写”,其实是头脑干涸、胸无点墨。平时不太会写文章的学生,当遇到他有想法又想写的内容时,往往写一两千个字都不肯停。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就要时时让学生心里“有想法”。所以,我除引导学生在多读多背以外,还坚持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每天掌握一两句名言格言;每周背一首古诗并进行鉴赏活动;每个寒暑假各读一本文学名著,做好读书笔记写好读后感等等活动。长期坚持学生的文化底蕴就厚实,写起文章来就不会“无米可炊”了。
        生活也需要积累。我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周记,内容、形式均不限制,每周班会课定期进行周记评析活动。许多学生往往会对本周发生的同一件事抒发自己的感想,老师又通过全班同学共同参与评析活动的方式,让学生既学会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又积累了生活的素材。如有一次,我班上的徐明军同学生病了,因为在校住宿,他父亲到学校带他去看医生,回来时又带了好多补品。班上的同学几乎都知道事情的前前后后,所以在这周的周记上,便有十几位同学同时写了这件事,并对这件事表达了自己的感想。有的说:“假如我病了,如有需要,我父母也一定会这样对我的”;有的说:“徐明军真幸福,他病了有父母送他看病,但是假如我病了,我父母却来不了的,因为他们都在外头工作,一年也难得回来一次……”;有的说:“看到徐明军的父亲,我想起了我的父母,他们也像他们一样关心、呵护我,可我却经常惹他们生气,想想我真是没用!”。虽是小小的一件事,但却在全班同学的心里引起那么大波澜。在班会课评析周记环节时,徐明军感动得当场哭了。课后也写了这样一篇文章:“一直以来,我对父母的关心都是习以为常了,没想到却从其他同学那里看到了父母对我的爱竟是那么深,原来我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以后,我要好好学习,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对我的爱……”类似的事情一次又一次的在我的周记评析课堂出现,学生印象深刻的事情积累得多,写文章时就不会没有材料可写了。
        三、注重写作的有效指导
        实践证明,在学生想写而不知怎样写,或无法评判自己作文好坏的情况下,教师的指导是很重要也是必要的。有些学生即使在现实中有鲜活的材料、感人的事迹、真实的想法,他们也不知怎样组织表达,写起来要么重复罗嗦表达不清,要么叙事拖沓前不搭后,要么干涩枯燥词不达意。所以,我很注重对学生的写作技巧指导,如怎样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如何做到详略得当、中心明确,如何谋篇布局,如何明确文体,根据体裁特点精心选材等等。如写记叙文,叙事要详略,中心要突出,刻画人物要运用多种描写方法等等。学生有明确的概念,写起来就有清晰的思路。
        评改文章,我不只是简单地圈划删改错别字、语句段落,然后写几句无效的评语打上分数,而是在学生作文里删补,并写上详细的删改理由,给学生以具体的明示。如有位学生写《我的校园》里边有这样一句:“……校园的北边是教学楼,我们就在这里上课读书,我很喜欢它……”。我在原句补上几个句子变成“校园的北边矗立的是高大的教学楼,我觉得它就像是一位高大的巨人,整天在思考着生活里的问题,无论风霜雨雪,斗转星移,世事变迁都是如此。我们就在这里上课、读书、思考、嬉戏,这位高大的巨人虽然总是沉默,但总能给我们以哲理的启示,我很喜欢它……”并写上理由:“对教学楼进行了修饰性的描写之后是不是更显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比喻的手法把无生命的建筑物比作爱思考的巨人,是不是使它显得有灵性而且生动形象起来了?”学生通过比较原句和改句,再看评改理由就能体会到细腻描写和比喻修辞的好处,以后再写类似的文章就知道该怎样去写才能生动形象了。
        参考文献:
        [1]胡明道. 胡明道讲语文[M]. 语文出版社, 2007.
        [2]汪瑛瑛. 论初中生写作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J]. 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5, 000(008):P.186-1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