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培养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月29期   作者:曹卫东
[导读] 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培养,

        曹卫东  
        河北省衡水市北门口小学 053000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培养,还需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道德素养提升有所关注。通过德育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出一种正确的社会认知方式,以道德的要求为基础处理他人与自我之间的社会关系。感恩意识的培养,在小学阶段的德育中就具有重要作用,教师需要通过家校结合的实践应用,引导学生建立更为广阔的道德认知视野,在生活中展开道德实践。基于此,本文对家校合作培养小学感恩意识展开探讨。
        关键词:家校合作;小学生感恩意识;实践研究
        引言: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一阶段是学生树立各种道德认识的基础阶段,需要教师进行细致的引导。感恩意识的培养,能够使得学生在关注自身的同时,对于他人给予深度的关注与思考。人是社会的动物,对于人与人之间基本关系的理解,会影响学生的行为模式。抱有感恩意识,能够使得学生应用更为平和的心态处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一、家校共育中感恩意识的培养优势
        感恩意识是较为具体的,在校园的生活中学生的个体性体现相对有限,因此学生的个人情感感受以及认知,往往属于群体范围内。相对而言,学生的家庭生活中,学生所具有的个体性更为明显,学生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较于校园生活中地教师、同学更为紧密。因此,学生能够体验感受与他人相处中的生活细节。同时,学生家长对于学生的情感关注程度相对较为集中,能够做好细致的情感引导工作。而在校园生活中,学生的主要教育引导者教师,需要面对众多的学生,在情感的引导上相对有限。因此,可以看出通过家校共育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能够具有更为明显地体验与引导优势[1]。
        二、确定共同的感恩意识培养目标
        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家长所达成的培养目标共识极为重要。通过统一的目标,学生家长能够理解教师所采取的理念引导,选择更为适当的家庭教育模式。
        为此,首先在家校共育感恩意识培养的初期阶段中,教师需要与家长进行深度的交流与沟通。通过家长会的模式,学生家长能够与教师进行当面沟通,在学校的教育氛围中,家长能够对教师的教育引导产生更多的认同。同时,家长可以自由的提出意见,通过直接交流达成目标的统一。其次,在各个引导的阶段中,教师与家长需要持续的制定后期教育引导的目标。后期的引导目标更为具体,如需要家长引导学生参与某种社会活动,通过环境的改变反思自我生活,产生感恩意识。另外,教师与家长还需要就引导目标的细节进行沟通,不同学生在接受学校中德育教育以及家庭德育教育之后,所具有的表现是有所区别的。教师与家长要根据学生的表现状况,确定具体形式。
        三、通过家校合作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于多种模式,实践活动这种模式能够为学生带来更为丰富地体验,可以进行选择。
        例如,在校园开放日中,确定以感恩为主题的校园活动。在当前,小学对于校园开放日这种活动方式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需要对校园开放日的具体教育引导模式进行创新。首先,校园开放日在具有特殊性的同时,也要能够表现日常校园生活的形态。

因此,开放日中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课程学习仍旧正常的进行即可,在相应的课程教学中需要设置开放日活动的环境,将感恩这一主题融合到教学当中去。其次,在开放日当中,需要学生家长进行参与。为了提升家长的参与程度,可以邀请一部分对于感恩这一主题具有深刻认识的家长,通过演讲等方式参与到课堂当中。另外,需要注意对校园环境进行布置。例如,在校园中展示与感恩主题相关的学生美术作品;在班级的板报栏中以感恩作为主题[2]。
        四、通过日常生活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感恩意识是较为特殊的,学生需要产生情感的感受以及情感上的感动。为此,在家校合作的教育中,对于家庭日常生活的教育性应用需要给予重视。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家长阅读有感于感恩的书籍,从自身出发思考生活,深度地体验感恩的重要性。需要认识到,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家长与教师并不具有先天的地位优势。需要根据教育的内容进行自身行为的审视,从自身的行为出发,言传身教,实施教育[3]。
        例如,在家长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教育学生对家长有所感恩,家长也需要对于学生有所感恩。在传统的思想局限下,我国的感恩教育中未重视感恩意识的双重性特点,这实际上是一种双方之间对于情感付出的认同。家长会给予学生关爱,学生同样也会向父母回报关爱,这种关爱是双向的。其所具有的差别在于家长给予学生的关爱是自觉地,含有一定的理性思考成分;学生给予家长的关爱则更多是自发地,是一种自然的情感回报状态。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孩子往往代表着活力与希望,能够为家长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快乐,因此家长在对学生进行感恩引导的同时,需要反思自我,以身作则树立感恩意识。在家长的示范下,学生所得到的关爱有所增加,同样其所具有的共情能力将会增强,这能够促进学生对于感恩的思考,从而使得学生产生感恩意识。
        五、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在家长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类型得到了丰富,在活动的参与中所能够产生的感恩体验也将会更为深刻。
        例如,学生家长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在各地的博物馆中,往往有关于地区发展历史的展示区域。通过相关作品与文物的观察,学生能够了解到现有的生活,是经过了无数先辈的努力而获得的。不仅需要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有所感恩,也要树立更为普遍的感恩意识,对社会有所感恩。这对于学生提升社会责任感,能够起到促进作用[4]。
        结束语: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在感恩意识的培养中,需要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感恩教育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教师要对此有所重视。
        参考文献:
        [1]吴晗清,赵芳祺,程竺君.家校共育现状及可能的改变:来自家长的声音[J].当代教育论坛,2020(01):80-86.
        [2]赵文平.怀感恩之心 为感恩之行——小学德育工作中感恩教育的融合[J].教育观察,2019,8(25):77+79.
        [3]戴小媛,侯永华,梁媛.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调查及应对实践思考[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4,29(01):129-130.
        [4]赵晓东.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的感悟[J].科技创新导报,2013(31):1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