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青竹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温泉镇中心小学,江西 抚州 344000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当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要求学生能够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本文从诗歌鉴赏教学的情感培养入手,归纳诗歌鉴赏“五步教学法”,从诗歌鉴赏的诵读、品鉴、想象、互动、拓展等五个方面,探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鉴赏;情感培养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的丰富情感。只有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把握作者的真情实感,才能准确理解诗歌想表达的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通过诵读、品鉴、想象、互动和拓展等方法,来提升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走近诗歌之美。
一、注重诗歌诵读,引导情感培养“入乎其中”。正所谓“三分诗、七分读”。在诗歌鉴赏中,只有让学生字正腔圆高声、反复地诵读,与诗歌共鸣、共振,才能达到“其义自见”的效果。可以说,诗歌诵读是诗歌鉴赏中的“重中之重”。在教学中,给学生安排的诗歌诵读时间是15至20分钟,诵读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概况起来为“三读”。一是“美读”。让学生大声诵读。当然,老师要先行讲解诗歌产生的背景或者情景,为诗歌美读“蓄势”。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为例,我给学生讲解作者叶绍翁客游在外的背景,设置“萧萧秋风吹动梧桐叶”的情景,激发同学们诵读的欲望。二是“领读”。让学生逐一尝试诵读后,老师进行范读和点拨,让学生直接感受诗歌中的情感。三是“咏读”。让学生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呈现在自己的脑海中,投入真情实感进行诵读,通过反复吟咏,品鉴诗歌情感之美。在整个诵读过程中,老师要做好诵读的总设计,不仅要在设置情境中讲解清楚,而且要以身作则做好诗歌领读,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熟读诗。
二、注重诗歌品鉴,引领情感培养“渐入佳境”。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它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的。诗歌鉴赏时,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文字,在诵读之后,准确理解把握原文原意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我注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能力,让学生的情感与诗歌融为一体。一是三读原文品诗歌。通过读作者、读诗题、读正文品鉴诗歌的内在含义。教学中,首先讲解作者的生活时代、生平事迹、人格品性、创作风格、创作背景等,其次点明诗歌的题材、体裁,最后引导学生走近诗歌的意境,探究诗歌的情感和主旨。这样,诗歌“说什么、讲什么”一目了然。二是图文结合品诗歌。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为例,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的意境,是把握诗歌主旨的关键。我要求学生通过绘画的形式,把“湖光秋月两相和”的意境营造出来,再通过对画面的欣赏、思考体会诗歌所描述的意境,从而达到诗歌鉴赏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身临其境品诗歌。除了读原文、绘画、多媒体等方式教学外,我们有条件的还可以带领学生到实地进行品鉴诗歌。比如,组织学生到名人雕塑园讲解古人的故事,加深对诗歌的印象。
三、注重诗歌想象,强化情感培养“自我陶冶”。人的情感是复杂而微妙的,不可捉摸。诗人的情感越发丰富。只有增强诗歌鉴赏中的想象力,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内涵。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初通诗意后,闭目凝神,想象自己是诗人。这时,学生的表情寂静而空灵,教室静默又虚空,仿佛老师和学生都穿越到诗人的年代,与古人来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同时,我在学生闭眼想象时, 会充实细节,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想象结束后,要求学生逐个发言,共享想象的成果。以陆游的《游山西村》为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学生在想象时看到了不同的风景,分享给大家的同时,像诗人一样, 行走在另一个世界,有助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文心雕龙》中说道:“文之思也, 其神远矣”。单纯的诗歌鉴赏“以文说文”,不如让学生展开想象“神游太虚”来的更加酣畅痛快。
四、注重诗歌互动,确保情感培养“历久弥新”。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对语言凝练的诗歌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如何让学生尽快对诗歌有兴趣,并持续关注热爱。我认为,要在诗歌互动上做文章,确保学生情感培养“历久弥新”。一方面,要让诗歌鉴赏有故事性。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许多同学对后两句“思项羽”“过江东”的意思不是很理解。在教学中,我通过讲解秦末汉初的历史,加深学生的理解,使诗歌鉴赏更有故事性,同学们自然对诗歌鉴赏充满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要让诗歌鉴赏有趣味性。如,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这首诗主要是写景,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而诗人李白这种忧愁孤寂的情感并不是特别浓烈的, 是带有淡淡的清幽平静之感。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有限, 对诗人的这种思绪和情感感受不深。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扮演“飞鸟”“亭子”的形式,帮助学生加深对这种孤独寂寥情感的感受。
五、注重诗歌拓展,做到情感培养“有的放矢”。如果说,诵读初识了诗歌的面貌,品鉴重塑了诗歌的骨架,想象丰富了诗歌的肉身,那么拓展阅读的加入则给诗歌注入了精血。在课堂之余,我鼓励学生加强阅读,提升诗歌鉴赏的深度和广度。通过组织学生阅读同一作者、同一时期、同一类型的作品,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认识。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一首典型的客居他乡的孤寂思乡之作,里面有两个非常有代表性的词语:“愁”和“月”。对此,我们就可以先紧扣诗眼“愁”字进行拓展,鼓励学生阅读《一剪梅》《长相思》等古诗,感受诗人无尽的孤寂和挥之不去的愁绪;然后紧扣“月”字进行拓展, 引导学生阅读《月夜忆舍弟》《静夜思》等古诗, 感受皎洁柔美的月色中所蕴含的浓郁思乡之情。可以说,拓展诗歌阅读是丰富学生感知诗歌的重要路径。只有注重诗歌拓展,才能做到情感培养“有的放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诗歌鉴赏教学一直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我们必须十分重视。我希望通过诗歌鉴赏“五步教学法”,能够大大提升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使之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细节,体验、挖掘、培养诗歌深层次情感,快速提高他们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重视学生诗歌情感培养,优化教学方法,实现对诗歌的多维度解读, 提升诗歌教学的整体性效益。
参考文献:
[1]郑君琴.关于加强小学诗歌教学的几点思考[J].语文天地,2019(15):21-22.
[2]毛菲.多维拓展,丰富诗歌感知的有效路径[J].语文天地,2019(18):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