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在《中国传统文化》课堂上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月29期   作者: 姜娟娟1 刘凯 2蔡彦 3
[导读]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高职院校学生传承中华文明精神
 
        姜娟娟1 刘凯 2蔡彦 3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德阳,618000.)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高职院校学生传承中华文明精神,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要途径;是提升校园文化内涵,打造浓郁育人氛围的必要措施;也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德育内容的必要手段。相比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更加注重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容易忽视文化教育对于学生人格养成乃至就业导向的重要作用。本课题立足于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在进一步完善理论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中融入体验式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升语文的感染力,以期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化建设中提出可行性方法建议,让传统文化课程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传统文化;运用
杜威作为现代教育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了“从做中学”这个基本原则。因此,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做”的过程。在他看来,如果儿童没有“做”的机会,那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儿童生来就有一种要做事和工作的愿望,对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因此,我们要利用并重视这种天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尽可能的让学生多体验、感悟。正如美国学者大卫·库伯认为“学习不是内容的获得与传递,而是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真实感悟和经验的转换从而创造知识的过程”[1]基于这样的理论,那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进行体验式教学呢?笔者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利用云班课等信息化平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能力
        课前,教师通过云班课app将学习的有关课程内容、学习要求、视频等学习资源。比如,讲中国古典诗词这一章节时,可以把中国传统诗歌发展线索以及上课讲的诗歌上传到资源库。并且可以在讨论答疑环节给出这样发散性的题目:“你最喜欢谁的诗歌,为什么?”参与回答即可得到经验值,经验值可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学生留言讨论,无形中会促进学生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也提前对课堂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课中,根据前期的课程调研和学生的预习情况,确定好课堂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互动过程中可以通过“抢答”、“摇一摇随机选人”“举手”等方式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以免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据调查,学生的参与度越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强,对这门课更感兴趣。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尤其积极主动抢答的同学,通过分配经验值及时给予学生相应的评价。
课后,针对这节课,布置一些相关作业。在题目设置中,多出一些不拘泥标准答案的问题,能够让学生自由发挥讨论。例如,讲到诸子百家的时候,关于人性的讨论,主要有三派,有孟子为代表的人之初性本善说,孟子以一个小孩子要掉到井里为例,表明人们看到如此情景便会生出恻隐之心而立刻奔过去救他。这时并没有想到救孩子可以给他带来什么好处,而是下意识产生这种反应。孟子的四心中的恻隐之心支撑了孟子的“性善说“;和他同一时期的告子则认为,主张人性不善亦不恶,像树木一样,将来成为什么器皿,做什么用途,都是人为后天的塑造而成的。第三种观点是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说,他说人天生”目好色,耳好听,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逸”好逸恶劳,趋避利害是人的天性,“善”是后天的教育改造。对于这三种“人性观“,你站谁,为什么?通过这样的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以亲身经历、生命体验来回答这种思辨问题,以这样的方式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成长,完善他们的生命世界。


二、创设情境
        “教学的全部信息总是在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进行传递的,而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信息的有效传递。”[2]就《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而言,“情感体验的发生带有极强的情境性。任何一种情感体验的发生取决于一定情境下,情感教育本身的魅力以及它对学生的吸引力,取决于学生对情感教育本身的感情投入和行为反应。”[3]高职高专的学生,语文基础较为薄弱,在教学中创设一些能够引起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带学生走入教学特定情景之中,能触发学生的所思所感。例如:讲到辛弃疾的作品《摸鱼儿》,可以为学生放映电影《辛弃疾1162》中的精彩片段,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迅速走进辛弃疾,走进辛弃疾所处的那个年代,正所谓孟子所说的“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三、采用表演等方式体验价值
        现在“00”后的群体有较强烈自我表现欲望,针对这样的学情,在我们每节课分出5到10分时间,向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能和学习成果的机会。表演可以在讲新课之前,也可以是老师讲课之中,或者讲课结束后,时间较为灵活,当然需要提前和老师沟通好,老师和学生都有心理准备。比如,在讲到古典诗歌《诗经.蒹葭》时,喜欢唱歌的同学可以上台进行“吟诵”表演;讲到《山鬼》,邀请小组成员以配乐朗诵并表演一段古典舞,以期达到诗文、音乐、舞蹈完美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同时感受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历史渊源;讲到中国传统服饰的时候,喜欢传统服饰的同学可以穿着汉服进行汉服秀展示,同时可以当小老师,边展示边对汉服的服饰特点简单进行介绍,使学生在表演和观看表演中体验价值的实现。
四、师生、生生之间的思维对话
《论语》是最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是古人读书做学问的必修课程,两千年来对我们中华民族道德观念的产生和形成,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虽然全书仅仅一万多字,却涉及生活、社会的方方面面,非常广泛,而这一部伟大的经典之作就是孔子和他的学生的日常对话。就是这样的日常对话孔子成为了伟大的教育家,被人们成为“万世师表”。而两千都年后的今天,教学课堂成了老师的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的接收、接受信息,没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上,笔者会经常采用平等对话的方式走进学生,师生之间、以小组讨论的生生之间进行平等的思维碰撞,从中激活、生成乃至升华体验,实现生命建构与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成长。譬如,讲到孔子的“仁”的思想的时候,我们可以从探讨“仁”的字形开始,延伸到“仁”的意义?而对于“仁”,孔子针对学生不同,给出了不同的答案。那对于现代社会的同学们来说,“仁”又如何解释呢,有什么现实意义呢?对于这个问题,可以结合当前新冠疫情进行讨论,让学生充分认识体验到“仁”的价值和力量,在师生、生生的思维对话中更好的传承、创新中华优秀文化。
五、结论
总之,只有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亲身参与、不断实践、结合生活实际来获得感受,亲自感知、广泛交流辩论、并身体力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体验中获得情感熏陶和精神升华,才能增强他们对美的感悟力和对是非的明辨力。【4】
                                        参考文献
[1] 库伯 . 体验学习 : 让体验成为学习与发展的源泉 [M].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 张大均. 教育心理学[M].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 汪艳波. 基于体验的语文情感教育研究[D]. 重庆: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7.
[4]王春艳《大学语文》体验式教学初探[J]  重庆.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 16 卷 第 3 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