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月29期   作者:黄得平
[导读] 在现阶段,受新课改所影响,生物教学的要求出现了变化

        黄得平
        (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市第二中学 广东 韶关 512000)
        摘要:在现阶段,受新课改所影响,生物教学的要求出现了变化,教师在掌握实验教学的开展意义,了解它对学生核心素养成长的重要性后,才能借助丰富、科学的实验教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让学生获得成长。
        关键词:培养;核心素养;实验教学;初中生物
        引言:在现代教育中,核心素养是学科学习中,学生要锻炼培养的综合能力,它们关系着学生的学科学习,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让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在核心素养教育被充分关注的前提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也开始实践核心素养教育,但更多教师长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的经验及能力不足。因此,在现阶段,对核心素养培养方式的探索研究,仍旧需要各教师关注重视。
        一、生物实验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意义
        (一)实验教学是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
        在现阶段的生物教学中,一般分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两方面[1]。理论教学即在教师引导下,引导学生对生物理论思考探究的过程,而实验教学与此不同,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借助亲身操作,对理论、现象尝试证明的过程,它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为受学生操作所影响的实验教学,在此过程中,学生综合能力会得到充分锻炼,借助实验,他们可以提高实践能力,对理论知识深度理解,培养科学看待世界的眼光,提高探索探究意识,或者在互相合作中,锻炼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等能力。实验教学属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而核心素养的锻炼,正体现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因此,在生物教学时,实验教学属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活动,它所起到的作用,非理论教学可以替代。
        (二)实验教学带领学生探究生物本质特征
        作为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在生物学中,蕴含了一代代生物学家的实验和心血,蕴含了他们经过多次实验、探索的成果及结晶[2]。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中,生物的实验特征会被弱化,生物的探索性不能被充分体现,让生物学科变成了仅需背诵、记忆的单调学科。而实验教学的开展,它可以带领学生触及生物学的本质,了解生物的本质特征,在此过程中,促使学生实现意识的转变及技能的提高,实现对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以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生命观念
        在生物教学时,为避免教学枯燥性,彰显生物学的本质,教师要借助科学的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实验生命观念的培养,打好核心素养教育的第一枪[3]。在初中,生物教学的内容较为基础,意在带领学生了解在生活中,被忽视、无法看见的生物本质,培养学生的生物意识,使其了解生命现象,借助生命观念,对生命现象尝试解释,对生命世界客观认识。教师要对教材内的科学实验做好筛选或补充,带领学生通过有效实验,实现生命观念的发展。
        例如为带领学生了解细胞基本的结构以及功能,教师可以组织实验活动,在本实验中,学生要通过对显微镜的使用,对生活内常见的,但却未曾关注的植物叶片尝试观察,在实验过程中他们可以发现,构成植物叶片的单位是一个个小小的植物细胞,而每个细胞也有着相似的共同点,例如有相似的形状或细胞壁,有共同的颜色特点等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以往的生命观念会被改变,他们看待生物的眼光会增加微观角度,能提高对生物世界的探索意识。在科学实验的长期影响下,学生可以探索不同的生命体特征,了解更为广阔的生物世界,最终实现生命观念的培养,使其深化为个人的核心素养。
        (二)以实验问题发展学生理性思维
        在实验中,针对实验问题的探索,有利于学生实现理性思维的发展。

理性思维是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是对生命规律或现象,可以借助推理、批判或归纳所完成的探讨行为。在实验教学时,教师要针对实验核心,设计科学的实验问题,组织学生在问题思考、探索中,借助对理论的概括或归纳,对实验的亲自操作,锻炼理性思维。
        以对动物细胞的观察为例,在本实验中,学生要通过对人口腔表皮细胞的采集及观察,了解植物细胞会存在的基本特征,锻炼实验操作的能力。而在此实验的了解后,学生已经具备了对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的基本了解,为引导学生掌握两类细胞的根本差异,教师可以尝试设计“经过观察,你发现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有着哪些差异呢?”等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操作本实验,并尝试将实验对比于植物细胞的实验。在此过程中,探索两类细胞的差异成为了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出发点,他们可以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对比,尝试总结两类细胞存在的不同,颜色的不同、形状或细节等的不同,均可以成为学生的对比成果。在学生对实验问题的探究中,他们的理性思维得到了锻炼,核心素养也实现了发展。
        (三)以实验操作引导学生科学探究
        在实验教学中,实验操作,是可以引导学生完成科学探究的主要活动。科学探究要求学生可以针对某生物现象、生物问题,在观察、提问后,以实验的设计及实施,探索现象或问题本质,对实验结果尝试讨论及交流。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适度“放权”,设计自主型实验,在结合学生基础、实验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设计合理的实验主题,鼓励学生在自主设计及操作中尝试科学探究。而为节约实验教学的时间,学生对实验的自主设计,对实验过程的梳理等准备活动,可以由学生在教室内完成,或在课余时间完成,确保实验时间被高效利用。
        以“发酵技术”为例,在本次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完成和发酵有关的实验。发酵是食品行业内的常见现象,它存在于酸奶发酵、面制品发酵等活动中,和学生的生活有所联系,但未曾得到学生的充分关注。在发酵实验的设计下,学生可以对发酵现象深度理解,并锻炼实验操作的能力。在本次实验中,教师可以合理指导,引导学生基于酸奶制作等的主题,尝试设计本次实验的步骤等内容。在前期的准备完成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借助实验室器材,尝试完成前期实验,再由学生对发酵的真实现象及时观察和记录,直到发酵完成,本次实验结束。在此过程中,对发酵的好奇引导着学生的科学探究,生活内的生物现象,被学生以生物角度看待和探索,核心素养获得了有效培养。
        (四)以生活实验发展学生社会责任
        生物是基于生活的学科,生活中处处有生物学。生物学的起源,是人们对生活内生物问题的质疑及探索,因此,在实验教学时,教师也要能通过生活实验的设计,发展学生解决生活生物问题的能力,在逐步的锻炼中,提高其社会责任,促使学生能对环保、关爱生命等知识主动宣传,主动尝试实验解决生活问题。而生活实验的组织,要和学生生活充分接近,并具备一定趣味性,难度适中。
        在初中阶段,基于学生掌握的生物知识,教师可以设计的生活实验十分丰富。例如可以设计面包霉菌的实验,带领学生了解微生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或者设计“鱼呼吸受烟草浸出液的影响”实验,引导学生了解烟草会对生物带来的影响。在生活实验的丰富组织下,学生能拓展生物视野,提高各项实验操作的能力,并培养一定的社会责任,在遇见和实验内容有所相关的现象或问题时,可以向他人详细解释现象原理,真正对生物活学活用,提高核心素养。
        结束语:在初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项关键的教学任务,而实验是生物的基础,生物教学也离不开实验教学,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做好核心素养教育需要更多教师重视,借助丰富、科学的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核心素养发展的优质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登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优化研究[J].时代教育,2018,000(008):105.
        [2]罗天然.论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生物教学实验创新[J].学苑教育,2017,000(005):10-10.
        [3]李英.核心素养下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优化研究[J].幸福生活指南,2019,000(025):P.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