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教学法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月29期   作者:胡怡静
[导读] 统编教材改革以来,可以看出编者越来越重视语文古诗的教学。

        胡怡静
        湛江南海学校 524000
        统编教材改革以来,可以看出编者越来越重视语文古诗的教学。部编版语文课本材收编了112首古诗词,低年级对古诗词要求认字、写字;中年级要求了解古诗词的意思;高年级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初步领会诗人的感情。现当代的教育,对古诗词的教学也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这样才能为古诗教学提供良好的情景氛围,让学生融入其中。
         一、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法的必然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上,对于古诗的教学,教师从注重诗句的背诵向注重诗句内容理解这方向转化,在转化过程中虽然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却势在必行。情景教学法能便于学生很好地理解诗意和体会诗情,因此情景教学法在古诗中的运用是必然的,必须的。
         二、传统语文课堂中古诗教学存在的通病
        (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存在不对等关系
        如今的课堂,教师在教学上占据主体地位,学生只占客体地位。教师在古诗教学中注重对古诗的讲授,多数的古诗词教学都存在着几种不好的现象,一是教师注重讲授而轻理解,许多人在上古诗课的时候把古诗鉴赏课上成古诗串讲课,只看重诗意的直白翻译,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二是教师把诗歌的意境赏析当作是简单"物”与"情”的对应;三是教师把诗歌分成独立的几个部分,把一首完整的诗歌拆分成诗句分析,漠视诗词整体性和融合性。笔者认为,教师忽略了学生在古诗鉴赏中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在诗歌鉴赏活动中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只是以一种呆板的模式向学生解释诗歌的意境。
        (二)忽视美育在诗歌中的作用
        美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审美能力在古诗鉴赏中就能体现出来,笔者认为,古诗教学应该是一个艺术融合的过程。这个主要体现在突出学生主体的自主性,重视学生对审美对象展开"对话"的过程。由此看来,教师在诗歌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是要引领学生走进诗歌世界,体会诗人笔下的景物,领略诗人的内心情感,进而引发自己的共情。
        (三)教学方式单一枯燥
        传统课堂注重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教师关注的重点多数在于教学进度和教学的内容,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过程和设置问题,往往导致教学效率低下。诗歌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甚至是遥远的,短短的诗歌包含着太多的东西在里面,她融合了诗人的人生际遇、时代背景、当时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等,这对小学生来说都是难懂的,加上现代教育都是使用现代汉语教学,学生在接触诗歌的时候自然是望而却步。教师在此时扮演的角色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要建造一条使得学生能够走向诗歌的"桥”,打开诗歌之美的大门。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思维,把课堂交还学生,明白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的道理,设计教学过程和内容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了解到小学生的专注力是有限的,光靠教师的讲授很容易令学生思绪涣散,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诗歌体裁和内容去设计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情境教学法应如何在古诗教学中展开运用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良师,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可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率。诗歌讲求意境,意境指的是诗歌中所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空间,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简单来说,诗歌的意境是作者创作诗歌的心情和环境的融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孩子通过一些关键字词去体会古诗的意境,如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古诗《从军行》,教师在教授《从军行》这首古诗可以通过"暗”"孤”"穿”"终不还”这几个关键字词,创设情境,把古代军旅人在艰苦环境中作战的孤苦和思念家人的这一幅画面呈现给学生,带领学生进入角色,通过老师创设的古代战争的悲壮场景去感受古代战场的悲壮,把自己代入战士的角色,去感受体会战士思念家乡却回不得,在沙场上奋勇杀敌,不知道明天和死亡哪一个来的更快,在这情景中体会这种复杂的情感。多数老师觉得古诗难教,特别是军旅题材的古诗,因为很难把自己的情感调出来,如果自己的情感都出不来,更不要提要引起学生的共情。对于难懂的古诗,笔者认为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一个合理的情景,使得学生把自己代入古诗内容中。去设身处地地感受诗人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能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结合起来,在教学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诗歌的语言是一种浓缩的精华,诗歌语言的美是一种简练、高度集中的美。诗歌中的美简单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诗歌的韵律美,笔者认为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平仄、对仗和押韵三个方面。从课堂实践这方面来说就是要努力找到音乐这个切入点,声韵给学生带来和谐美,对仗给学生带来均齐美,在音乐韵律中体会诗歌独特的美;色彩的运用也是体现诗歌美的手段,色彩的运用,给师生带来了浓浓的诗情画意。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写的是秋天雨后的景色,秋天刚下完小雨,空气一派清新,照在松林间的月光和流淌在石头上的清泉,动静结合,色彩明丽,王维抓住了大自然中的意象,然后再用绘画的手法表现出来,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画面美,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绘画讲究动静,诗歌更是如此。诗中的"风、雨、花、鸟”等普通景物无不荡漾着春天的气息,诗中的"闻、啼、落”把"风、雨、花、鸟”的动态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春天的灵动美溢出来,跳入学生的眼中。
        笔者认为,古诗词教学过程应当是"物象"和"意象"相融合的审美过程,教师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意识是一种化被动为主动的情绪过程,培养学生养成主动去探索诗歌的意境美;二是重视培养学生对物象的重复感受和体验,使得学生在获得物象所表达的表面情感的前提下再深入去探索诗人通过物象向大家传达的细腻情感;三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审美观对大自然和社会中一些现象和事物,作出最直接的反应。
        (三)创新教学方法
        诗歌难学,诗歌难教,皆因教师和学生之间搭建不了一条叫做"意境”的桥。情景教学法中讲究得情景其实与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意境的审美内涵可以只要概括成以下三个层面:一是主客体统一,意境是人和审美对象在思想上的统一。主客统一得极致是"物我两忘”。《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也!不知周也。俄然觉,则籧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这种恍恍惚惚得"物化”,也就是主客统一、物我两忘得境界。这种境界在唐诗宋词得优美意境中都有着十分丰富得范例。二是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诗人情感与意象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的情感投射在物象之中,物象也染上诗人的主观情感,同时诗人不可名状的情感也有了具体的外在形象。中国古代艺术作品,尤其是诗歌中情景交融的佳作不计其数,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中,李白与好友在黄鹤楼那依依惜别,诗人将有人惜别的情感投放在物象之中,情景交融,表现出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三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诗的意境的意境妙处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更是关于意境得最为精彩、流传最广的说法。
        综上所述,情景教学的运用给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一方活水,它使得了无生机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也令难懂的诗意诗情变得具体化,使得学生不在惧怕诗歌,因此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情景教学法的运用,为古诗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