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课新闻热点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月29期   作者:闵雪
[导读] 作为高等人才培养主要阵地之一的高职院校

        闵雪
        云南外事外语职业学院 云南昆明 651700
        摘要:作为高等人才培养主要阵地之一的高职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同样也承担着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活动的主要任务,主要是为了培养出具备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但是,从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来看,使用的传统理论灌输教学方式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得学生逐渐丧失对于思政课的学习兴趣。为了有效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质量,新闻热点教学模式得到了应用,并且在激发学习兴趣及提高教学效果上有着显著的效果。本文就围绕高职院校思政课新闻热点教学构建展开了研究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新闻热点教学模式;构建
        1、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现状分析
        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即便是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思政课教育的过程中使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是在大班授课的情形下,教师就会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理论输入方式,使得学生在理论知识接受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缺乏相应的主动性,从而导致学生难以在思想层面产生相应的共鸣,并且学生参加思政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追求相应的学分。如果教师在讲解思政理论知识内容的过程中,单纯的局限在教材上,学生往往会将其中的思想政治理论当作高中时期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认为这些理论知识是与现实生活距离比较遥远的大道理,学习兴趣就会出现显著的降低,从而会直接出现一种教师和学生无法合作的现象。久而久之整个思政课堂就会成为教师的个人表演舞台,这对于学生和教师双方而言都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较之普通本科高校的学生,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入大学环境之前,通常都是学校内部的后进生,其自身往往在学习动机和学习基础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在这种情况下也必然会对思政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和具体私人内容的理解产生相应的影响,如果仍旧使用这种简单的理论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并未对这些知识产生理解的情况下就很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从而直接拉低整体的思政课教育效果。
        2、新闻热点教学模式得以应用在高职院校思政课中的必要性
        当前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再加上各类移动智能终端的不断普及,使得高职院校内部的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了解到国家和国际范围内各类热点事件的发生,并且当前的学生对于这些热点事件依旧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这也就使得新闻热点教学模式得以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应用具备了相应的基础。再加之高职学生自身的自主意识较为强烈,也就意味着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表达自身的合理意见具有较为强烈的愿望。为此,思政课的教育模式需要逐步拉近和学生实际学习需求之间的距离。在这两点因素的影响下,在思政课教育过程中使用新闻热点教学模式,可以在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通过逐步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配合上教师对于实践热点的全面剖析,可以真正意义上帮助学生理解潜藏在这些热点事件之下的思政教育理论,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到思政教育理论知识就隐藏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有助于提高整体的思政课教育效果。
        3、高职院校思政课新闻热点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3.1热点新闻事件的合理选择
        在开展高职院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并非是所有的新闻热点事件,都需要在课程理论中进行相应的讲解。而在思政课课堂教学的环节中,需要做出的第一步工作就是选择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社会新闻热点事件作为课程的辅助教学材料。在选择热点事件材料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新闻事件需要完全服从于课堂教学和教材内容的实际需求。选取那些对于思政教学中有关理念原理以及重难点知识理解有所帮助的较为典型的社会热点新闻事件作为课堂教学中的经典案例。

由于新闻热点事件的背后往往会存在着在阶级阶层和利益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的群体,这也就意味着立场不同的人会在利益诉求、思维逻辑和情感方面发生相应的差异,即便是对于同一个热点新闻事件,也会因为立场的不同而做出带有差异性和个人特点的评论和观点,这也就意味着对于社会新闻热点事件的评论中同时存在的正确和错误两种观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收集各类社会热点新闻事件的过程中,需要在始终坚持全面提升思政课教育效果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的原则下,科学选择社会新闻热点事件作为思政教学案例。
        3.2抓住思政课堂教学重心
        在思政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引入社会热点新闻事件关系到材料收集、课堂讨论以及最后的总结等诸多环节,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对于社会新闻热点事件的引导以及评论,同时这也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落实过程中的重心。和各类媒体对于热点新闻事件所做出的评价不同,教师作为热点社会新闻事件的收集人员和评论引导人员需要对热点新闻事件做出深刻全面的分析。具体一些来说,就是需要对实践自身的表象和本质以及有关社会新闻热点事件评论的主要和次要方面做出全面的分析。在分析社会热点新闻事件本质和表现的过程中,就是需要在综合分析社会热点新闻事件的基础上将隐藏在社会热点新闻事件背后的本质和源头全面发掘出来。而在分析有关社会热点新闻事件评论中的主要和次要方面的过程中的需要使用到马克思主义中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方式做到在关注社会热点新闻事件评论的主观观点的前提下,也需要对个别化典型的事件评论做出相应的分析。同时在评论社会热点新闻事件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其具备的突发性和普遍性做出相应的分析,也就需要通过对不同时期下的同一类型的社会热点新闻事件开展相应的分析这类工作,从中找出这一类型的社会新闻热点事件变化的具体规律做出全方位立体化的分析和比较,来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同一个类型的社会热点新闻事件中的实际状况和普遍态势。而在具体引导学生评论社会热点新闻事件的过程中,可以在全面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来主导评论分析的底线。
        3.3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思政教育本身也是一种偏向于实践性的教育活动,这也就意味着除了依靠各类媒体搜集有关的社会热点新闻事件之外,还可以在社会实践中落实思政教育工作,这也就是需要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感知新闻热点,并通过自身的实践对于思政理论知识内涵做出全面的了解。为了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的实际效果,有关的教育工作人员需要从学生的实际特征和学习需求出发,建立起带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机制,并制定出与之相对应的评分标准和激励方式。之前最为传统的社会实践,主要包括社会调查和服务的这些活动,由于本身带有十分明显的说教性,很容易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出现抵触心理。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全面结合教材内容和社会热点新闻的前提下,制定出带有趣味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而在学生落实自身设计的社会实际活动方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相应的指导,确保学生可以真正意义上完成社会实践活动,并真正领悟到各项思政理论知识的内涵。
        4、总结
        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也是我国培养综合性应用人才的必要要求,在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的环节中,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缺陷,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并且教学效果也相对较差。而通过新闻热点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通过合理选择是会热点新闻事件,并有效地引导和评论社会热点新闻事件,再加之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可以真正意义上提高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晏意华.热点新闻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及其对思政工作的启示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7(49):53-54.
        [2]朱桂青.“新闻播报”教学策略在思政课堂上的实践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04):44-45.
        [3]张英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新闻热点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2015(09):74-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