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雪
(重庆市合川龙市中学, 重庆 合川 401520)
摘要:高中阶段开设音乐鉴赏课,其是建立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音乐感知能力以及理性思维能力的基础上的。这一课程开设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音乐的感知与理解,领悟乐曲的内涵与情感,让学生接受音乐美的熏陶,进而提升其审美能力。本文就音乐鉴赏教学中审美教育展开了研究,并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以期能给音乐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审美教育
引言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就是要通过听觉来感受乐曲中的意境、含义,用耳朵来倾听用心来感悟,进而以乐曲对人进行美的熏陶。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会给学生播放与讲解不同民族、地域、风格的音乐作品,以让学生更全面的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从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
音乐感受力是对高中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基础,也是其他音乐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基础,要感受到乐曲中的喜怒哀乐,才能理解乐曲。对高中生音乐感受力进行培养,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以及不同风格的乐曲。首先让学生自己聆听,通过对比分析不同乐曲给自己带来的感受,其次教师结合相关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感受力中的不足。尤其是对于不同风格的乐曲之间学生是否感受到了乐曲中的思想、情感,是否能对两者的异同有明显的区分。教师要充分利用音乐鉴赏课,有计划的开展音乐美感受力的培训,经过长期的聆听——感悟——分析——在感悟来提升自身的感受力。
例如在学习《学会聆听》这一内容时,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通过聆听不同的乐曲来感悟音乐的美。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播放《草原放牧》、《长江之歌》、《第九交响曲》等乐曲,并引导学生从乐曲的节奏、速度、旋律等等方面来感受。例如在聆听《第九交响曲》时就要让学生们感受到乐曲中所表达的梦幻、痛苦以及欢乐。罗兰曾经这样描述这一乐曲“其用柔和的气息抚平了伤痛,再用欢乐抓住了生命,给人一种征服之感,这是对痛苦的征服。在最后则是爱的兴奋,让人有一种展开双臂迎接欢乐的之感”。在聆听与感受之后,再组织班级内学生进行探讨,表达出自己对不同乐曲的感受,最后教师则结合乐理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对不同的音乐作品有更深刻的感悟,同时也体会在不同音乐作品的美感。
二、音乐鉴赏课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判断力
在对某一首乐曲有了初步的感受之后,则需要对其所表达的情感所蕴含的特点等进行概括性的总结,这是音乐鉴赏的一部分。在这一环节中并非是简单的给这一乐曲“美”或“丑”的评价,而是要结合音乐要素对其展开分析与论证。这是音乐鉴赏课的教学难点,利用所学知识客观、正确的分析乐曲,并结合自己的感受有理有据的论证。虽然高中生的思想十分活跃可以快速的接受新鲜的事物,但是在当今社会,杂乱无序的音乐文化市场中分辨出善恶美丑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音乐鉴赏课堂上,教师就要多多给学生们分享、讲解一些中外优秀乐曲,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判断能力,促使其接受美的音乐熏陶。
例如在欣赏朝鲜民歌《阿里郎》,歌曲中叙述了佃户之女童雇工之间的凄美爱情,地主的迫害拆散了这一对有情人,这是姑娘在忍痛送别时所唱的歌曲。通过教师对乐曲中故事的讲解以及学生的认真聆听之后,让学生们乐曲曲调的优美、委婉,并且感受朝鲜音乐的抒情性与即兴性。同样是歌颂美好爱情的歌曲,这一经典曲目是目前一些流行歌曲远远所不能比拟的,学生们要意识到音乐有高雅与低俗之分。
三、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理解力
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美、理解音乐美的基础之上的,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也是音乐鉴赏课的内容之一。经过多年学习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底蕴与生活经验,对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了自己的感悟,其理性思维也在学习中获得了发展。音乐鉴赏课中对乐曲的感受不在停留在感性认知层面,而是逐渐过渡到了理性认识,可以从理性上对乐曲展开分析,加深对乐曲理解。
在培养学生音乐理解能力时,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因为教材的编排是根据一定的理论体系来实施的。其是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文化层次以及音乐接受能力来设置的,因此说教材就是最佳的资源,教师要挖掘其价值与作用。例如在人教版音乐教材中《文人情致》这一单元就设置了多个我国古代歌曲,这些对提升学生古代人文音乐的理解能力有积极作用。例如在学习《扬州慢》时,这一乐曲在节奏上的特点鲜明,在整首乐曲中都不是总最强拍开始的,而是从最弱的一拍或次强拍开始。这一节奏的安排不但促使乐曲有很强的动力感,还满足了与所和字音声韵相谐的需求,实现了曲调与音韵的统一。
四、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评价力
对乐曲进行审美评价是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这需要学生经过感受——分析判断——理解——表达等过程来完成。学生要这一乐曲有了自己的感受与分析判断之后,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理性的分析与理解,在从艺术特色、表现手段多方面来评判。
如在学习《巴赫》、《贝多芬》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其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以加深对乐曲以及作者的认识与了解。结合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乐曲情感等从其艺术特色、表现手段、思想情感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大胆的阐述个人的理解与感受。例如在欣赏了《马太受难曲》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方式来分析第1曲和第72曲,引导学生从其节拍、速度、场景、感情基调、演唱形式以及音乐特点多个方面进行对比评价。感受其中乐曲中所表达的正义、热情、崇高等情感。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音乐鉴赏课中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素养以及音乐感知力等等方面有重要作用。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从对音乐美的感知力、判断力、理解力、评价力多方面来开展,教师在音乐鉴赏课中要注意学生的体验与感受。要结合教学内容、乐理知识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分析音乐、理解音乐,最后在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与认知,提升自身的音乐欣赏水平。
参考文献
[1]朱丽.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J].艺术品鉴,2018,000(014):P.133-134.
[2]何思琦.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究[J].人文之友,2019,000(007):156.
[3]赵燕.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究[J].好家长,2018,000(024):P.16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