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慧娟1 孙明利2 朱兵3
北京市商业学校 102209)
摘要: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中职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着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教学案例资源的选取不够精炼贴切等问题,影响思政课堂教学质量。落实新课标精神,探索实施议题式教学,从厘清议题式教学内涵入手,把握议题式教学四个特征,采用四个教学环节:认知环节、讨论环节、升华环节、应用环节,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以议题式教学回归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思政课;议题式;教学
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对广大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个要求”,同时为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提出“八个统一”。创新思政课教学教法,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打造有用、有趣、有效的思政课堂,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是时代赋予每一名思政课教师的光荣使命。
一、中职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运用中,教师往往采用讲授式教学,将大量的教材和学材传递给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整体性,但是忽略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此弱化了对学生积极主动性的激发和引导,学生被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学习内容的消化、吸收转化效果不佳,也难以有效实现思政课教学对学生的内化于心、外化于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变。
2、教学案例资源的选取不够精炼贴切
“案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是思政课中常见的教学形式。思政课教学内容较为枯燥难懂,为了使课程更加形象化,使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道理更加浅显易懂,使学生易于理解,实现思政课入耳入脑入心,教师往往选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案例来实施教学。但有时选用的案例不恰当,与教材内容贴合不紧密,没有紧扣教学知识点;又或者选用的相关案例过多,呈现形式过于丰富,则容易让学生眼花缭乱,不明重点,难以将一个教学知识点挖深挖透,难以将一个知识点深入辨析清楚,难以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二、实施议题式教学设计
(一)何为议题式教学
议题有别于话题和问题,与它们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内涵不同。议题不是一般问题,不是有简单答案的问题。议题是以活动形式呈现的、承载学科内容的问题,有议有题。在议论话题的过程中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思想碰撞,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知,产生进而解决矛盾冲突,深化认知,进而在交流、沟通、冲突协调中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话题是引入和表现议题式教学的内容,而问题则是议题式教学的主要呈现形式。也就是说,议题是将主题置于话题讨论中的。
(二)议题式教学四个特征
一是突出学生的参与度。在议题式教学中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让学生参与其中。二是突出启发式教学。围绕议题精选教学案例等资源,以一个议题贯穿一堂思政课始终。在议题讨论中组织小组讨论辨析,激发学生思考,进而产生思想碰撞,在碰撞中解决矛盾,深化认知,强调培养学生深度思考能力。三是实现价值引领。强化知识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融合。引导学生针对议题产生不同观点,在矛盾冲突中实现价值一致,达成思政课教学入脑入心、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育人目的。四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学生在议题探究中实现知识拓展和价值生成,形成丰富的课堂生成,引申出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深度拓展延伸。
(三)议题式教学组织实施
议题式教学组织实施可以概括为四个环节:
1、认知环节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学习科学家理查德·梅耶在《应用学习科学》中指出,学生学习过程是在头脑中自主发展思维的过程。每一个个体学习都是建立在每个人现有经验基础上。所以教师要把教学与学生已有的内心经验基础连接起来,重视开展学情分析,通过问卷或者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思想素质现状。继而针对学情选取合适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议题讨论中激发学生思考,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真正能够触动学生心灵。
以《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第三课《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第二课时为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通过访谈的形式了解学生在实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以及相应的情感认知。针对调研得出的学情,教师选取技能大赛、专业技能训练、升学和就业等四个方面来设计议题,抛出话题“敢于行动不一定能成功行动”,提出问题“为什么在专业技能训练、升学考试和就业中,我们有时候已经努力了,却没有取得好的成效呢?”,引发学生思考。
2、讨论环节
针对课前发给学生的教学资源,学生在明确议论主题的基础上,采用小组辩论式、合作探究法对材料中的案例、观点和行为进行议论。设计的重点是以一个议题贯穿一堂课的教学,议题下面可以设计具体话题,组织学生开展话题讨论。这样教学案例等资源的选取就需要紧密围绕议题,贴合教学重难点,对众多的教学资源进行筛选精炼,聚焦教学重难点挖深挖透,深入辨析清楚,实现教学案例的选取紧密贴合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在其中不再单纯是课堂知识的讲授者,更主要的是发挥引导和协调作用,把握学生讨论的边界,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和帮助。
3、升华环节
在前期围绕材料开展辨析和议题讨论的基础上,课堂生成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思想碰撞、话题讨论等对观点达成共识,内心原有的经验发生变化。同时结合教材内容深入学习相关哲学原理,认识又形成升华,实现知识的生成和拓展。
例如,在《哲学与人生》第三课《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第二环节议题讨论的基础上,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得出结论“客观规律与自觉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发挥自觉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进而掌握“客观规律与自觉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这一哲学原理,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
4、应用环节
思政课教学的落脚点是落实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的转变。在前面针对案例材料进行讨论辨析的过程中,学生对议题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再结合相关哲学原理对案例材料进行深入分析,升华认知。最终回到课前抛出的问题上,运用本节课学过的知识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举一反三,实践运用。
三、小结
教师在新课标精神指引下,围绕本课学科核心素养和三维目标设计一个议题,以议题贯穿整堂课的教学。在充分进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抓住学生最困惑最迷茫的问题,然后结合本课议题,设计话题讨论,以话题引发学生思想碰撞,激发学生思考,产生疑问。面对课堂生成的疑问,结合本课的哲学知识点大议题,学生分组讨论辨析,结合课前查找的材料、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对哲学原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对感性经验进行升华认知,实现哲学原理的理性认识,最终落到行为实践层面,达成三维目标。一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议题展开,精选教学案例,剔除繁冗资源,聚焦学科核心素养,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齐刚,郭杰.提高思政课的“含金量”[N].中国教师报,2020-12-2(5).
[2]王云霞.高校思政课应处理好“内容为王”教学模式的三对关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