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地理的生活化教学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月29期   作者:马腾亮
[导读] 新课标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及“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马腾亮
        深圳市桂园中学    
        摘要:新课标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及“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就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学生活化,善于从学生生活中抽象地理问题,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发言、锻炼;让学生觉得学习地理有趣、有用。这是地理课改的最大亮点,也是生活化地理教学的精髓。
        关键词:生活化;初中地理;地理教学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地理教育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地理。所以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创设适合学生的素材、情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让地理课堂更高效。
        一、从生活中挖掘教学素材
        生活中有许多实用的地理知识,这类知识的讲授往往能够非常有效的给课本内容的教学带来辅助功效。例如,课堂上和学生们探讨如何辨识方位时,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个讨论题:以北半球为例,在野外如何确定方向?这个问题如果单纯从课本出发很难找到直接答案,即使能够找到答案,辨识的方法也十分单一。然而,学生们如果在平时的生活中留心观察,并且有着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会发现很多实用的辨识方向的方式。我让大家课下回忆、思考并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实用的方式能够辨认方向。在检验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时我看到,很多同学都非常善于利用生活素材,并且给出了各种好的答案。如在晴朗的白天靠太阳指点方向,中午的时候它在南边,地上的树影正指着北方;在晴朗的夜晚北极星是盏指路灯,它永远高挂在北方。要是碰上阴雨天,大树也会来帮忙:树叶稠的一面是南边,树叶稀的一面是北方;在下雪天,沟渠里的积雪,化得快的是北,化得慢的是南等等。这些来源于生活的答案的汇集不仅让学生耳目一新,也将课堂推向高潮,既有利于学生接受,同时又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地理知识就在身边。
        二、列举生活化的教学实例
        课本中讲到的一些知识通常较为理论,不利于学生的深入理解。教师如果能够列举一些生活化的实例来作为知识讲解的辅助,这不仅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对教学知识点的理解与认知,也能够很好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很多知识点的讲授过程都可以穿插一些好的生活实例,并且实例的呈现方式也很多,教师应当做好教学的组织与设计,让生活化教学能够在地理课堂上收获更好的教学成效。例如:在讲《海陆的变迁》这节课时,我让学生观看了有关汶川大地震的影像资料,学生从悲壮的画面中深深感悟到自然灾害的危害性。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我国四川汶川会发生大地震,如果一旦发生了灾害,我们大家应该怎样做。生活实例的列举不仅给大家创设了更为生动的教学情境,也能够更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
        三、设置生活化的探究活动
        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些发生在学生周围的变化,是学生眼睛看得到、耳朵听得到、鼻子闻得到,实实在在感受到的变化。

这些问题现象正是学生探究性学习很好的课题,也是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机会,如“××镇水污染的研究”、“烧烤对环境的影响”、“××镇空气污染的原因分析”,等等。例如:本校新生的变化趋势,初一学生从原来的400多人到后来的500多,直到现在突破700大关,年年递增,这其中40%左右是外地生源。这是本校生源增长最关键的部分。我曾经就这一问题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请同学们分析为什么本校生源总数如此之大且日益增长,是什么优越的条件吸引着这么多的外地工作者?教师巧设了这个问题,组员之间开始合作互动、协调、分工,有的学生负责提前翻阅初二的知识点,有的学生到图书馆查阅历史资料,有的学生采访借读生,等等,充分调动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最后把各个学生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综合整理,以ppt形式呈现解释,并且评选出最优方案,大致思路如下:
        1.自然环境角度:中国南部海滨,毗邻香港,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气候温和,冬无严寒(亚热带海洋气候)。
        2.人文经济角度:中国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交通方便(水陆空铁口岸俱全);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新兴移民城市。
        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角度分析,不管哪一个方面都吸引着大量外来工作者,自然而然,他们的孩子就成了学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两大地理角度思考总结某一生活现象,这就是地理思维的形成,而且类似思维可以用于其他地理现象,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技能,而且学会了和同学沟通相处,所以,生活化教学,小组探究生活问题,是一种适合新课改的教学方式。
        四、设计生活化作业,让生活论证课堂知识
        传统的地理作业的形式一般拘泥于老师依据课本知识来布置相应的练习题,这样单一的课后训练模式根本无法使地理知识真正地与学生能力相适应,无法让学生将地理落实到未来生活中去,仅仅停留在白纸黑字阶段。另外,这种传统的作业模式缺乏地理本应有的魅力,不能够激起学生兴趣和积极性。所以,我们应正视这种弊端,摆脱这种低效的作业设计模式,将生活之水引入课后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地理,感受地理。比如,在讲解气温的知识,很多学生对我讲解的“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两点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这句话存在质疑,于是,我便利用假期作业让学生进行全天的气温监测,做成折线图进行自我分析,得出相应结论。这样,学生可以亲自验证书本知识的正确与否,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可谓一举两得。通过对学生的作业情况分析,很大一部分学生准确地将二十四小时的气温变化通过折线图表示出来,并写上了诸如“经过全天观测,午后两点温度最高,凌晨六点左右温度最低”等结论。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在生活中的实践证明了知识的准确性,知识点便牢牢印在学生脑海里了。
        综上所述,地理生活化教学是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方式,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良方,我们要把生活化教学和课本教学相结合,改变传统方法,寻找最适合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学起来轻松,老师教起来放松。
        
        参考文献:
1.缪汉华;;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4年
2.刘莹;;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2014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