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伪生活化”及其应对对策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月29期   作者:屠婷婷
[导读] 生活化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标准要求

        屠婷婷
        浙江省乐清市虹桥镇第五小学   
        摘要:生活化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标准要求,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必然会有生活化的影子,其目的的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学生和知识的距离。但是在笔者调查的过程中发现,虽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基本都使用了生活化来辅助教学,但是实际上有些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方式是存在有问题的,有时候不恰当的运用方式不仅不会发挥出生活化教学方式的价值,甚至还会让课堂教学的质量出现一些问题。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生活化的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使得其出现了“伪生活化”的问题。所以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要解决好“伪生活化”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伪生活化;数学教学

        数学学科是一门相当重要的基础性科目,数学知识具有逻辑性强、复杂抽象等特点,小学生更是受年龄特点、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在学习中感觉难度更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实际生活和数学知识的有机整合,不过应避免“伪生活化”情况的出现。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伪生活化现象的分析
        1.小学数学教科书的“伪生活化”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继续推进,我国小学数学在进行教科书的修订过程中,为了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数学兴趣的进一步提升,将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生活化的编订。但是,由于部分编订者缺乏对于实际生活的探索,从而导致在制定教学内容时,出现了许多“伪生活化”的例子和情境。而这些“伪生活化”的例子往往又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着诸多冲突之处,脱离了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轨迹,部分内容还出现了过于夸张的现象,“伪生活化”的现象十分严重,对于促进学生数学成绩的发展,缺乏有效的帮助。
        2.小学数学习题的“伪生活化”
        部分制定者在为小学生制定相应的数学习题的时候,也存在着诸多“伪生活化”的问题。以一道小题为例:小明于春节期间获得了1000元的压岁钱,为了做好这部分钱的长远计划工作,小明打算将钱存入银行。他打算将这笔钱进行定期储蓄,而本地银行的定期储蓄年利率为3.5%,他打算存两年,两年之后将本息共同取出,进而寄往希望小学。那么,他的本息一共有多少?而在实际生活中,存款利息本身就是随时在变化的,并且在年利率方面,又与现实生活中实际的年利率2.2%-2.5%存在着诸多出入,因此,“伪生活化”的现象十分明显,问题十分严重,不利于小学生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避免伪生活化的对策
        1.树立生活化教学观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知识教学提供辅助,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他们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树立生活化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以生活化教学理念为基础,搜集相关的生活实例,并与教学内容相吻合,从小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接受能力出发,避免“伪生活化”现象的出现。比如,在“数的顺序,比较大小”教学实践中,本节课以数数、读数、写数为基础,通过填写100以内的数目表,使学生对100以内数的顺序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了解每个数在数目表中的位置、与相邻数的关系,对100以内的数的大小有比较清楚的了解。此时,教师可借助小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苹果、梨子或香蕉作为数字代表,提出问题:95个苹果比84个梨子多多少个?比73个香蕉多5个的数字是几?32个苹果前后的数字是多少?由于这些水果对于学生来说较为熟悉,可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排序和比大小的问题,顺利引出教学内容。
        2.科学引入生活素材
        在新教材版本中,小学数学教材中编排有不少和实际生活相关的素材,方便教师开展生活化教学,但是并不意味着全盘照搬不引入新的内容,促使生活化教学变得只是流于形式。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以了解学生学情和分析教材意图为基础,合理地改进素材,科学地引入生活化素材,让教学内容不仅与学生生活产生关联,还应具有时代特征和气息。例如,在进行“长度单位”教学时,教师在选择生活化素材时,可让学生从身边的实物着手进行测量,像课本、练习本、铅笔和铅笔盒等,帮助他们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在认识1米的长度观念时,如果教师告知学生学校的操场跑道为400米,这对于他们来说虽然也是生活化素材,但是可能难以理解,甚至分散他们的学习注意力。此时,教师可从小学生的身高、黑板长度和课桌长度等着手,让他们测量,学会运用“米”的单位来表示,初步理解1米=100厘米。这些生活化素材对于小学生来说较为熟悉,教师的科学运用可有效远离“伪生活化”现象。
        3.优化课堂教学形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外以基础性的数学知识为主,本身就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不过教师除在选取生活素材时需谨慎之外,还需注重生活化教学方式的应用,针对不同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及引入不同的生活化素材。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运用适当的教学形式,走出“伪生活化”教学的困境。比如,在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如果是针对城市学生,教师可运用花坛、溜冰场、公园等生活化案例,他们对这些内容更加熟悉和了解,在学习过程中易于理解。如果教学对象是农村或乡镇学生时,教师则可采用农田、水库、院子等生活化案例,这些内容他们接触得更多,亲身体验也更加丰富。同时,教师在选择生活化教学模式时,不仅需从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着手,还应关注自身的教学经验,针对个人教学行为进行不断反思和深究,将实际生活信息有机渗透到数学课堂中,为小学生搭建一个生活和知识的桥梁,让他们基于生活经验出发去理解和吸收数学知识。
        “伪生活化”问题会使得小学数学教学出现一些问题,甚至有可能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所以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避免出现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多反省、多总结,相信经过教师的努力我们一定可以解决好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彭萍;生活实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N];黔西南日报;2008年
2.焦新霞;怎样使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N];定西日报;2009年
3.鲁静;小学数学教学“伪生活化”及其应对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