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数学中高年级应用题教学质量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月29期   作者:覃天宣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落实,小学数学教学模式随之创新

        覃天宣
        广西南宁横县百合镇中心学校          邮编530302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落实,小学数学教学模式随之创新,当前的小学数学中高年级教学吸收了大量的先进理念,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现代科技努力提升自身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确保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题解析技巧,为初中阶段的物理、化学等理科的学习夯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中高年级;应用题;教学质量
引言:时代的更迭促使小学数学整体的教学体制发生改变,尤其是中高年级的应用题教学。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也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主要课程之一,学生只有深入了解重难点知识,才能充分掌握基本的数学技能,如解析思维、发散性思维以及解题技巧等等。应用题教学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并有效开发学生智力。
一、当前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现状
        结合当前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现状分析,在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两个问题,分别是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滞后,而学生则严重缺乏思维锻炼。以上两个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效率及质量,身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小学数学教师,应着力改善当前的教学现状,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趣味性[1]。
(一)教师教学观念滞后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年资较高的小学数学教师仍然沿用着传统教学模式,如此一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数学这门重要学科的学习兴趣也随之降低。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仍然坚持贯彻传统教学观念,故而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且学习效率得不到保障,因此应加强教育部门对创新教学模式的重视程度。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模式与方法比较僵硬,生搬硬套的教学方法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中高年级学生后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总而言之,传统教学观念不利于中高年级学生自主能力、主观意识、发散思维、解题思维等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应尽快改善当前的数学教学观念。
(二)学生缺乏思维锻炼
        结合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学生严重缺乏思维锻炼,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也鲜有设置锻炼思维的课堂教学活动。考虑到数学教学的局限性,教师应当在有限的资源及范围内提高课堂教学的合理性及其内容的丰富程度。例如,课前设计科学合理的思维锻炼活动,并加入课堂教学的内容当中,以此提升中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灵活性[2]。
        灵活的思维路径有助于培养中高年级学生的解题思维、发散思维以及解析思维,而解题思维、发散思维以及解析思维均为提高学生自主解题能力以及题意理解能力的前提基础。以此为基础,教师应在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外,着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引导学生逐渐掌握解题技巧,首先读懂题意,抓住关键计算单位与线索,明确该类题型的测试核心[3]。
二、当前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改善措施
        现阶段,我国小学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有待改善,因此教育工作者理应将更多的工作精力放在教学模式的改善上,而并非一味地追求教学成绩,忽略了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从本质上看,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是解题能力的基础构成,而当前的数学教学中却严重缺乏对思维的锻炼及对综合素质的树立,应深入分析问题并制定合理的改善措施。
(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基于全新的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应积极响应新课标号召,将应用题教学作为数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将培养学生理论理解与实践能力作为首要任务,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核心素养,为其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夯实基础。众所周知,应用题是对数学知识点掌握程度的考核与检查,能够促使学生直面自己的不足之处,积极改进,努力改善自己的缺陷[4]。


        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契合。数学源自于生活,同时也应用于生活,当前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部分应用题型也是取材于现实生活。由此可见,教师通过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探究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联性,将应用题内容与现实生活相互联系,以此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从而提升中高年级学生的解题效率及正确率。
(二)注重学生解题思维培养
        除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之外,小学数学教师还应重视对学生解题思维惯性的培养。前文提到,灵活的思维是提高数学解题效率的关键因素,因此身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小学数学教师理应正确认识到思维能力对学生的积极影响。灵活的思维有助于学生的变通,教师教给学生一种解题思路,而学生则通过灵活的思维活学活用,将一种思路运用到多种题型的解析中[5]。
        小学中高年级的数学应用题千变万化,其解题难度也随之提高,并非依靠简单的解题技巧即可解决的。虽说中高年级的应用题难度较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通过细心的观察与理解,总能找到解题的思路源头。基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并形成惯性,在解析应用题的过程中可迅速探寻问题核心,以此为基础,建立高效的解题路径以及解题方法。
(三)注重学生发散思维培养
        发散性思维也可称为逆向思维,即为学习数学的必备素质之一,逆向思维的培养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在解题过程中可大幅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为学生的解题思路提供多种选择,灵活性极高。在教学过程中,教材中的应用题往往不能囊括所有的题型,只能选择较为典型的几类题型呈现学生的眼前,仅供学生参考,并非引导学生认识所有的题型。
        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设计开放题目,基于此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帮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数学思维源,并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数学思维,防止学生由于长时间接触同类型应用题而形成固定思维模式。具体而言,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来扩充题型与考核内容,以此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组合与有效应用,从而大幅度提升中高年级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与效率。
(四)注重学生解析思维培养
        最后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及解题能力,数学应用题的解析归根结底还是需要依赖学生本身的分析能力与解题能力,而这两种能力基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灵活的意识。学生在解题应用题的过程中,应当仔细阅读题目,认真审查题干,充分理解题意,抽丝剥茧,探寻藏匿在题干中的知识点与解题线索,通过题目中所给的数字与单位寻求答案。
        除此之外,教师还需引导学生深入剖析题目中所囊括的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变量关系,并且为学生详细讲解“数形结合”的解题思路。具体而言,数形结合即为通过自主理解能力,将题目中所给出的条件与问题,利用图解、画图等方法进行判断与推理,在经过一系列的分析之后,得出解决方法,如此一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思维与能力,掌握应用题解析的技能标志[6]。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中高年级的应用题教学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解析能力及思维能力,对应用题干的审查以及题意的理解均为提高学生解题正确率的关键所在。由此可见,想要切实提升中高年级学生的数学成绩,首要的就是其分析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数学本身源自于生活,也应用与生活,应用题中的题干也是取材于现实生活,因此应引导学生梳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钮春夏. 指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升的低年级应用题教学探微[J]. 华夏教师,2018(36):59-60.
[2]杨化芹. 把握生活的钥匙——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J]. 华夏教师,2019(06):53.
[3]杨妙惠.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以小学六年级为例[J]. 教育观察,2019,8(05):107-108.
[4]孙志祥. 巧用数学谋略 彰显教师智慧——小学应用题教学分析[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1):101.
[5]许丽娜. 基于自主探究模式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优化探索[J]. 华夏教师,2019(27):53.
[6]杨新林. 电子交互白板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及对策探究[J]. 教育革新,2019(09):6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