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茜
山西运城夏县中学 044400
摘要: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生物课程的地位大幅度提高,重要性也被提升,教师们不值关系生物成绩、也开始关注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新课程改革在学校的不断深入,教学中留存的问题也日益明显,建立的适合的教学意识,开创新的方法,解决生物课程教学中的存在的各种现象,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是今天要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策略;提高效率
前言:随着对学生自主学习与自动探索能力要求的提高,发现限制能力提高与发展的众多因素,改变这一现状,建立高效生物课堂是教师在当下教学中需要面临的的新问题、新挑战。高中生物教学目标主要包括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能灵活应用,教学活动高效化。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教学活动的高效性,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了解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生物学科特点,运用适合的教学模式,让生物课堂生动、有趣,学生乐于学习,爱上生物课程。
一、学习氛围轻松和谐,学生全面发展
高中学生逐渐形成独立的人格,教师的管理也不能如同小学、初中一样。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对同学们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注意他们之间的差异性,遇到问题可以结合个人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要求,促使他们逐步掌握基础知识、逐渐熟练应用。注意教学、检验手段的多样性,减少高考所带来的压力与紧张感,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教师在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时,可以融入更多情感与价值,让学生在爱的环境中展开学习,让学生学习的更轻松。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全体学生的整体接受情况,让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接触更深的生物理论与研究,对于在生物课程方面不太擅长的同学,可以先要求他们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再展开练习。对生物课程敏感度较差同学掌握基础知识后再提出其他要求,开创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使教学效率提高。
二、利用多种方式配合教学,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对于学习来讲,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生物课堂也不例外,教师需要通过新颖、有趣的教学形式,把学生引导到教学中,激发对生物知识的好奇心,从而积极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1、新进网络科技的运用,把复杂、抽象简单化
高中生物课程有些内容较为抽象,如果只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述,会感觉难以理解。选择多媒体教学形式,让学生对生物知识有了直观的了解,把枯燥的知识生动化,把难懂的知识简单化,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生物课堂充满趣味性,学生有热情的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中去,成绩自然而然提高。
比如,在学习《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时,这节课的重点是神经系统,教师可以用人在地广人稀的地方遇到一条烈狗,是跑还是不跑作为引入点,让学生考虑假设自己遇到这样的情况,最直接的反应是怎么做,呼吸、心跳处于什么状态。经过一番讨论后教师可以正式引入这节课的主体神经系统,人遇到烈狗,跑或不跑可以由自己决定,但心跳、呼吸、血液流动速度等却不受自己控制。一般身体在紧张的情况下,心跳与呼吸会加剧。让学生采用反向思考的方式想一想,如果心跳和呼吸都能受自己控制,是怎样的情况,有没有类似的事件,让学生从一点想到多点,吸引其对生物知识产生好奇,接着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研究探索。引导其自主探索的教学方式,符合新课程标准,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凸显他们在课堂中的地位,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2、生活与生物知识产生联系,缩短距离感
其实,生物与日常生活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在教学设计时,可以从生活中寻找例子,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来自于生活的,所学到的生物知识也将会用于生活,从教师的课堂讲述中了解生物的秘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活动的主体多是教师,教师一般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授课,单方面的进行知识的输出,学生感觉知识是晦涩的、难懂的,学起来心里先畏惧,这种方式不利于激发兴趣,不能引导其对生物学的探索,也难以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在学习《免疫调节》时,可以在上课之处初问一问学生,平时常常听到的疾病有哪些,哪些疾病是有关于免疫系统的疾病。在课堂氛围热烈后,可以让学生先自主学习第一节的内容,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在对课本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或者讲一些案例,让他们对免疫学知识了解的更深。在教学中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就他们的疑惑进行解答,帮助其对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拥有丰富的收获。课上教学活动将要结束时,教师可以采用留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寻找问题答案,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了解,促进其生物思维能力的提升。
结束语
生物通过另一个方式,让学生了解了这个世界的另一方面。在高中生物课堂,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发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激发他们自主学习与探索,有助于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教师在课前不论考虑的多周到、准备的多充分,总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寻找出更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创造高效的生物课堂。
参考文献
[1]李国忠,张起英.高中生物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探研[J].成才之路,2020(26):94-95.
[2]陈岚.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效率探讨[J].学周刊,2018(34):76-77.